大学英语精读1课后答案_初探大学精读课之精彩上法

  摘要: 本文是教师结合教学实践,以教材和课堂教学为基础的一篇论文。文章侧重于介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关于上好一堂大学精读课的一些技巧,用以和广大同行互勉。   关键词: 精读课 开头 语言知识 作业 活动
  
  对于大学里的精读课,学生甚至有一部分老师都想当然地认为它就是灌输学生语言知识。精读课的枯燥无味是正常的,如果生动有趣反倒奇怪了。我倒不是这样认为的。我认为所有的课都应该生动精彩。不过,大学里的精读课确实要比听说课更难以组织得出彩。但只要认真研读教材,作好充分的准备,结合时代信息和学生学习生活特点,还是能够做到在授课形式和授课内容上的创新的。
  本人是外语高职学院任教的英语老师,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Experiencing English Integrated Book)。下面我将结合这个教材,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上好一堂精读课的方法或者说小技巧吧。
  
  一、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of the success.)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上课也是如此。成功的导入(lead-in)能使整堂课顺利协调的展开。导入的方法有很都多,要因材而异,因人而异。
  1. 温故知新导入法
  温习旧的知识,从中引出将要学习的内容的一些信息,由此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以教程2第一单元Famous Universities 为例,我设计了以下的导入方案。先问学生:Do you still remember which world famous university we talked about last semester?(上学期的课文中我们认识了哪些世界知名的学府?)学生们经过思考一定会回答“Oxford University”(因为教程1中第三单元就有一篇讲牛津大学的社团和俱乐部的文章)。我再接着问:Can you recall some information of that passage?(你能回忆出那篇文章的一些信息吗?)。学生肯定会有一些零星的记忆,只要是说对的,我都会表示赞同并夸奖学生的学习能力。第三个问题紧随其后:Besides them,what else do you know about Oxford University?(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关于牛津的其他情况吗?)从这个问题自然地引入本课内容。
  这种方法比较自然连贯,而且能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
  2. 故事图片导入法
  通过讲故事看图片等活动来接触课文内容。比如教程1第二单元有一篇关于Kelly Mckee 的文章,Kelly 是一个虽然身体瘫痪,但坚持学习并且获得学士学位的美国妇女。上课之前,我先问大家能否说出一些身残志坚的人的事例来,因为是讲故事的形式,大家都很踊跃,有人说张海迪,有人说保尔,一个个可兴奋了。等大家说完了,我拿相互Kelly的照片给大家看(我在网上找到关于她的介绍,并打印了她的一些照片),请同学猜猜她的故事。再倾听了他们的推测后,我再给他们讲了Kelly的故事,并分阶段呈现了她的照片。课文也就沿着故事展开了。
  这种导入方式的优点在于非常形象生动,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而且通过故事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过,这种方式要求教师事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备课量会大大增加。
  3. 联系实际导入法
  有些课文和学生的生活学习有一定的联系,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导入。比如教程1第三单元Clubs and Societies(俱乐部和社团)就很适合用这种方法。教师可以问学生一系列的问题:What do you do in your spare time on campus?Do you join any clubs or societies?What are they?What do you usually do in those organizations?What societies do you want to set up if you have the chance?And why?(你课余做什么?参加社团吗?哪些社团?平常在社团都做什么?如果有机会你会建立什么社团?为什么?)通过这一系列和校园生活紧密结合的问答,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课文。
  以上三种是非常使用的方法,当然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还可以有很多其他的方法,例如开门见山导入法(直奔课文主题),你问我答导入法(让学生事先预习好,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学生提问老师回答)等。只要多思考,方法是有多种多样的。
  导入很关键,内容的理解,结构的分析和语言点的解释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 理解要全面,分析要透彻,解释要实用
  
  1. 内容的理解
  我们采用的教材是很适合大一学生的。文章短小精悍,易于理解。当然,每篇文章中都会有较难理解或者非常地道以至于学生没有接触过的词句。我一般不会直接将他们翻译成中文,而是用简单易懂的英语来解释说明。比如教程1第一单元So Much to Learn有这样一句话:The students shifted restlessly in their seats.句子虽然很短,但学生很难理解到位,我就把它用英语解释了一下:The students were feeling very uneasy and they were changing their body positions all the time. 这样一来,就浅显易懂了。为了确定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文章大意,我会要求学生做课文内容的复述,让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进行反馈。有时课文后有一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题,我也会让学生在通读课文后独立完成,以此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我觉得要相信学生,学生完全有能力在教师稍加指导的情况下理解课文。所以作为教师,没有必要一堂课都做着翻译的工作,要让学生去独立理解,积极表达,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要认真对待,一些新颖独到的想法要表示支持和欣赏。这样可以增强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并使他们养成勤思考,有想法,善表达的好习惯。
  2. 结构的分析
  我一般采用图表或提纲的形式来分析文章和段落结构。比如教程1第四单元Living on My Own 是一篇由五个段落组成的短文。第一段讲了起因,二,三,四段分三个方面来阐述,最后一段是总结。这么标志分明的文章我就让学生以提纲的形式来分析文章结构,学生都做得很好。再比如第二单元Internet and Education,我就画了一个表格让学生比较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异同点。学生最终列出的表格比我的都要详尽完善。对句子结构的分析,有时也是很有必要的,它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子,还能强化巩固语法和词语搭配。
  分析结构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参与,也许会多占课堂时间,但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对一篇文章或一个句子的分析,而慢慢地会摸索出技巧,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3. 语言点的解释
  解释语言点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如果老师一味讲解每个语言点,很容易造成“老师讲得累死,学生听得烦死”的现象。纯粹讲语言点确实很枯燥乏味,效果也不好。认真的学生拼命记笔记,听没听懂也不得而知;不想听的学生,不是坐着发呆就是手中另有一番天地,当然没什么效果。教师有必要在这一环节上多花些心思。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的一些方法。
  1) 教师可以负责解释该项语言点,但一定要让学生参与进来一起造句,以此形成互动。
  2) 在造句巩固语言点时,教师不要局限于字典上的例句,而是要造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与他们有一定联系的句子,或就当前国内外热点,焦点问题来组词成句。这样做,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又能有效扩充学生的知识量和信息量 。
  3) 把学生分成几组,让他们课前做好规定段落的语言点解释的准备工作。上课的时候,请每个小组代表为全班同学讲解。最后,再由教师提一下重点,做一些补充。这个方法适用于比较简单的文章。学生有参与的热情,而且他们自己通过努力得出来的东西记忆得也更好。
  4) 语言点的讲解在于精而不在于多。一篇文章中可讲之处很多,教师不宜面面俱到,挑选几个重点讲解比十几个只一笔带过要有意义得多,学生也更能接受和消化。
  
  三、 练习的布置和校对也要讲究方法
  
  课后练习不一定每一题都要做,要选择有代表性的题目。有些可以让学生当堂完成,有些课后做在书本上,还有些可以做在练习本上交给教师仔细批改。对于批改的作业,比如作文,教师应该非常仔细认真,不要只写个分数,甚至只写个日期,而是要能反映出批阅过程,并作出一定的批语。因为教师的认真可以感染学生,促使学生更认真地完成各个任务。
  
  四、 设计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扩充信息量
  
  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对话,表演小品,组织辩论赛,这些都很受学生的欢迎。比如我让学生把Kelly
  Mckee 现在的生活表演出来。学生们很有想象力,表演出了多个版本,大大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再比如教程1第三单元 Leisure Activity 提到了多个国外乐队的名称,我就找出了他们的海报和磁带,在课堂上让大家听着音乐,看着海报,生动地学习。
  作为一门必修课的精读完全有可能脱离枯燥无味的形式,上得既精彩又有效果,以上是本人的一些拙见,在此和大家分享和互勉。

推荐访问:精读 初探 精彩 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