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德谚语的对应关系】 常用中国谚语大全

  摘要: 我们在学习德语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德国谚语在中文中都有相对应的说法,有的谚语甚至和中国谚语如出一辙,另外有一些德国谚语却带有本民族自己的文化印迹。本文从比较的角度来看一些德国谚语在意义上和中国谚语的对应关系,列举某些相似或不同的谚语,从历史和文化背景方面给与解释。
  关键词: 谚语 异同 历史 文化
  
  (Sprichwort)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维基百科给出的解释是:“Ein Sprichwort ist ein allgemein bekannter,festgepr?�gter Satz,der eine Lebensregel oder Weisheit in pr?�gnanter,kurzer Form ausdrückt.”谚语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根据历史、传说或者生活经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本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通过对一些德国谚语和中国谚语的比较,我们发现,某些德语谚语是德国所独有的,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其表达的方式和思维深深烙上了德意志民族自己的烙印;而在另外一些谚语中,我们却发现由于人类思维的同一性,两个民族的思维往往存在惊人的一致,很多德国谚语中所使用的句式,甚至词语都和某些中国谚语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在对德国谚语的翻译时,某些非常相似的我们甚至可以照搬中国谚语来解释。
  
  一、中德表达相对应的谚语
  
  1.表达和意义相同的谚语。
  (1)Aller Anfang ist schwer.
   所有的开始是困难的。(万事开头难)
  (2)Einmal Sehen ist besser als hundertmal H?�ren.
  看见一次胜过听说一百次。(百闻不如一见)
  (3)Ein Unglück kommt selten allein.
  不幸的事情很少单独来。(祸不单行)
  从这几个谚语的形式上来看都属于议论性质,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和智慧,从翻译角度来说也很容易就找到了在中文中和其对应的谚语,无论是意义、结构或是表达方式,都可以说是如出一辙。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社会制度和语言文化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但是一些德国谚语却和中文谚语存在惊人的相似,人类思维的相通性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论证。
  2.意义相同、表达相似的谚语。
  还有一些德国谚语,由于和中文相比表达和修辞的方式不同,这些德国谚语如果直接翻译出来对我们来说比较陌生,但是从意义上来说我们还是很容易找到和其相通的中国谚语,两个国家的谚语体现的思想异曲同工。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几个例子:
  (1)Der Glaube kann Berge versetzen.
  信念能移山。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国人最熟悉不过。在《列子・汤问》(战国 列御寇)中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巧合的是德语中也有如此相似的谚语,这可以看作是对愚公移山故事的一个德语版注解了。
  (2) Ein r?� udiges Schaf steckt die ganze Herde an.
  一只病羊害死全群。
  这个谚语是用羊来比喻个体对于群体的损害,非常形象和生动。同是用动物作为比喻,如果要找一个合适的中文谚语来解释的话,无疑“一只老鼠坏了一锅汤”较为合适。
  (3)Durch/Aus Schaden wird man klug.
  字面直译为“通过吃亏使人聪明”,中文中也有与之相对应的“吃一堑,长一智”。
  (4)Ein Haar in der Suppe finden.
  字面意思为“在汤里面找头发”,表达的是吹毛求疵的意思,用来形容某人过于挑剔。同是使用食物作比喻,中文里的“鸡蛋里面挑骨头”作为对等的谚语也非常贴切。
  Z.B.Frau Mayer war mit meiner Arbeit nicht zufrieden.Sie m?� chte nur das Haar in der Suppe finden.
  例如:迈耶尔女士对我的工作不太满意。她只是想鸡蛋里面挑骨头罢了。
  
  二、中德表达不同的谚语
  
  马国凡(1985)曾经在广义上说明成语的来源:一是新创造的,如奋发图强;二是寓言故事,如愚公移山;三是
  神话传说类,如夸父追日;四是历史事件类,如草木皆兵;五是名句摘引,如星火燎原。我想这个说法对于谚语来说也是适用的。同时,谚语是具有民族性的,那么德国谚语的意义就和本民族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神话、风俗习惯紧密相关,这样的谚语并不一定就具有和其完全对应的中文谚语。有很多这样的德语谚语:
  (1)nach Kanossa gehen
  1075年,教皇与德皇亨利四世为争夺米兰大主教的控制权互相争斗。教皇要废黜亨利四世,亨利四世则要废黜教皇。由于教皇得到德国贵族、修道士的支持,所以亨利四世陷于孤立,不得不向教皇屈服。1077年初,亨利四世到罗马向教皇请罪,但教皇不在罗马,又赶到教皇驻地卡诺沙(Kanossa),时值严冬,他在城堡外赤足披毡等候了三天,请教皇宽恕。
  后来,nach Kanossa gehen(到卡诺沙去)就被看作了屈服和妥协的象征,引申为被迫屈服。这个谚语就是来自于德国君权和神权斗争过程的一项重要历史事件,中文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谚语。
  Z.B. Niemand kann von mir verlangen,dass ich nach Canossa gehe.
  例如:谁也别想让我屈服。
  (2)再比如这个谚语:Oberwasser bekommen
  要理解这个谚语,必须知道Oberwasser的含义。这个词和德国的磨坊业有关。Oberwasser 是指蓄积在磨坊上部的水流,它对磨盘的冲力当然比下部水流冲击的力量大。因此,哪个磨坊主拥有上水,就占了光。类似的说法还有Oberwasser kriegen 。虽然中文没有完全对应的说法,但是我们经常说的“占上风”也大概表达了这个含义。
  Z. B.Nachrundeinerhalbenstundebekamdiedeutsche Mannschaft langsam Oberwasser.
  例如:在半个小时后德国队慢慢占据了上风。
  (3)schwein haben
  这又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谚语,单从字面上来理解这是一个和猪有关的谚语。猪(schwein)在德国被看作幸运的象征,就像沥青(Pech)被看作倒霉一样。这也和德国中世纪一项风俗有关。中世纪德国射箭比赛的习惯是把一只小猪送给比赛的最后一名作为安慰奖,后来Schweinhaben 就被引申为走运的意思。汉语中也没有相对应的表达方式。
  Z. B. Beim B?�rsenhandelhatHerrSchimdt3000 Euro gewonnen. So ein Schwein!
  例如:在这次股票交易中施密特先生获得了3000欧元,他真是走运啊。
  此外,还有一些德国谚语和我们的中文思维习惯甚至是相反的。如Ende gut,Alles gut.(结尾好,一切都好。)我们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则与这个说法正好相反。
  三、谚语之间的影响
  同时,我们还发现,随着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的发展,很多谚语都具有了外来语的特点,国家之间的谚语也在互相影响和融合。我们在生活中常说“以牙还牙”,这是一个典型的来自圣经的西方谚语,出处《旧约全书・申命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英语为“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德国也有这个谚语:“Auge um Auge,Zahn um Zahn.”
  此外像我们说话和文章中经常引用的“条条大路通罗马”也是一个典型的西谚,英文原话:All roads lead to Rome.公元前1世纪,罗马城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罗马帝国为了加强其统治,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据史料记载,罗马人共筑硬面公路8万公里。这些大道促进了帝国内部和对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公元8世纪起,罗马成为西欧天主教的中心,各地教徒前往朝圣者络绎不绝。据说,当时从意大利半岛乃至欧洲的任何一条大道开始旅行,只要不停地走,最终都能抵达罗马。这就是这条西谚的来源,德语谚语为Alle Wege führen nach Rom.
  我们可以看出,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谚语逐渐打破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中西谚语正在互相渗透与融合,这也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李苏.浅谈德语谚语的文化内涵.德语学习,2007年第5期.
  [2]王振亚.语言与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
  [3]Diether Raff.Deutsche Geschichte,Max Hueber Verlag,1985.
  [4]翁幸瑜.德国谚语.外文出版社,2003.

推荐访问:谚语 中德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