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连贯的认知解析】 认知连贯论

  摘要: 连贯原本是修辞学中的概念,是使文章获得统一性的重要前提条件。如今,连贯已发展为篇章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之一。有些研究者从形式衔接的角度来研究连贯现象,试图找到语篇连贯的语内体现,而有些研究者发现语言形式视角的不足,试图从语言外部探索连贯的本质,如会话原则。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话语连贯的认知视角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着重介绍了话语连贯的认知解析框架。
  关键词: 话语连贯 认知解析 关联理论
  
  1.对连贯研究的回顾
  最早作有关连贯研究的是德国的篇章语言学家Harweg,他对语篇中由各种替代手段形成的衔接与连贯关系作出分析。此外较早对语篇连贯性进行解释的还有Danes,Van Dijk,Reinhart,Beaugrande & Dresller,Brown & Yule。这些研究者从语言形式的衔接手段、主位的推进、语义的联系、信息的组织及认知操作的不同视角对连贯现象作出多样的解释。
  Danes认为语篇中信息的组织是由语句主位与其述位不断推进所决定的,而语篇的连贯性或篇章的连续性与篇章的主位推进密切相关。语篇的立身之本在于其语义连贯。Danes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语篇的连贯性有强弱之分,甚至有些语篇出现不连续性。Danes将主位这一概念引入语篇分析领域,并对语篇中主位推进程序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Van Dijk认为“从直觉上看,连贯是话语的一个语义特征,它依赖的是每个单句的解释与其它句子之间的关系”。Reinhart认为话语连贯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即“连接”(亦即人们熟知的“衔接”),“一致”(指语篇中每一句子必须与前句在逻辑意义上保持一致),“关联”(指每一句子必须与篇章的基本主题和内容相关)。Beaugrande & Dresller认为连贯是一个语义概念,是语篇特征的重要内容,指的是语篇中语义的关联。
  而Brown & Yule对话语连贯的解释已带有鲜明的认知色彩,他们认为“人们在解释一个语篇时,不需要语篇形式标记。他们自然地假定语篇是连贯的,然后在这种假定的前提下来解释语篇”。
  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已由探究语言本身延伸到把语言当作一个动态系统,而更加关注人的认知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很多语言学流派,如结构主义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形式主义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都提出了话语分析的不同理论和方法,指导和推动着话语分析的发展。尤其在认知语言学飞跃发展的近几十年,认知语言学在话语分析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关联理论就是以认知的视角为话语连贯现象作出了颇具说服力的解释。
  2.从认知角度出发的关联理论对连贯研究的贡献
  Sperber & Wilson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对语言学发展影响深远的关联理论。根据关联理论,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明示与推理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从说话人角度讲,交际是一个明白无误的示意的过程,即交际时说话人一般用明白无误的手段表达出自己的意图;从听话人的角度而言,交际又是一种推理过程,即从说话人通过明示手段提供的信息中推断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由此可见语言理解既是一个解码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推理过程。而理解的关键在于话语连贯的构建。衔接即是连贯构建在语言形式上的体现。
  衔接与连贯是话语分析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讨论。Halliday & Hasan把衔接分为五种,即指示、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并认为衔接是语篇连贯的必要条件。但许多话语分析学者都认为连贯的话语不一定都是衔接的。“让斯巴赫和吉文(1995),布朗和尤尔(1983)等认为衔接既不是语篇连贯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此观点是站在听话人的立场上提出的,因为话语连贯被认为是听话人分析理解话语的结果。对于衔接与连贯的关系问题,关联理论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依据关联理论,言语交际遵循着一个总的原则――说话人希望能以尽量少的努力生成能产生充分语境效果的话语,而听话人则希望付出尽量少的代价或努力获得最充分的语境效果。按照交际关联原则,对于传达最佳关联假定的话语来说,处理话语所需要的努力是以特定的认知效果为补偿的。为此,说话人需要对听话人的推理能力、语境资源等进行估测,以决定选择明晰程度不同的话语,从而让听话人避免作不必要的处理努力。一般情况下,话语越直接明确,听话人的理解就越受限制,越不易产生误解。而衔接就是说话人对听话人话语理解加以制约的手段之一。衔接手段可以帮助说话人实现语篇内部命题之间的最佳关联,它一方面充当听话人处理话语时的认知指导,减轻处理话语的负担,减少误解的可能性,如果衔接得当可有助于话语的连贯。另一方面,衔接的使用又与说话人获取特定效果的话语意图有关,选择不同的衔接方式可以引发不同的语境效果。
  关联理论认为人们总是期待着对方的话语能在自己的认知语境中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而语境效果的产生有三种情况:新假设和旧假设结合并产生语境含义、新假设加强旧假设、新假设排除旧假设。下面分别举例讨论这三种情况:
  (1)A:Could you take a look at my printer?It’s not working right.
  B:I’ve got an appointment at 11O’clock.
  A为了在自己的问题和B的答语之间建立起连贯,需要在其认知语境中建立起如下假设:
  (1)还有5分钟就到11点了;
  (2)检测不出打印机哪儿坏了,可能需要将打印机拆开;
  (3)拆开打印机的时间可能需要多于5分钟的时间。
  以上这些假设如果与B的答语所提供的新假设相结合便会产生这样的语境含义:B现在没有时间修理打印机。
  有时候语境效果也会体现为新假设加强旧假设或语境假设,例如:
  (2)A:I guess someone is coming upstairs.
  B:I just saw Tom rushing to office.
  在上例中B的话语所提供的假设进一步证实了A的假说,使A确信有人在上楼,增强了A的旧假说,因此产生了语境效果。
  第三种情况是新假设排除了旧假设,改变了某一方的认知状态,例如:
  (3)A:We have to call another meeting.I don’t thinking that Jona is going to come,so we will be one person short of quorum.
  B:No need for cancellation.I see Jona just coming up the highway.
  在这段对话中,A原本以为Jona不会来开会,但是B的话语所提供的假设由于其可信度更大排除了A这一假设,产生了足够的语境效果。
  总之,只要某一语段能提供解读后叙述语段的语境假设,这两个语段之间就存在关联性。从语篇联贯的角度来说,如果两个语段之间存在关联性,那么语篇就是连贯的。关联性是连贯性的内在本质。
  3.连贯的认知解析要素
  推理假设基于三个要素,即文本库、知识框架和语境参数。(见下图)
  
  (张亚非,《话语理解理论:背景与现状》,1992)
  语言理解的信息源分为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其中语言信息来自于语音分析、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现简要谈谈语义分析。语义分析的任务是根据词汇意义和一定的逻辑关系建立话语的命题结构。命题结构的基本成分是谓词和变元。变元的基本结构一般由主格、宾格、目的格等关系来表示。谓词和变元如带有附属成分,可分别归入修饰语和情景语。语义分析的结果存入文本库,成为推理系统的前提之一。“文本库是一抽象概念,容纳经过语言识别�分析系统处理后所形成的抽象的语义命题”。
  语言理解的另一信息来源就是非语言信息,即世界知识和交际情景。连贯假设及推理“是根据思维的理性活动,以话语的命题意义为基础,参与世界知识和语境参数,获取语言承载的信息内容”。
  可见连贯的认知要素除传统的话语表层信息外还有世界知识和语境参数的参与。
  4.结语
  认知视角给话语连贯研究提供了颇具说服力的解释。关联理论正是用此新视角来研究话语的。它跳出了仅对语言本身进行研究的局限,强调人在理解话语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把话语的行进看作是一个动态过程。人在理解话语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假设、推理等认知活动,而不再是单纯的解码者。传统的研究角度对话语连贯作出了多样的解释,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则带来崭新的研究视角,多视角的研究必然给人们带来更全面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王雪畅,韩芳.论关联理论对话语分析的贡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2).
  [2]徐则宇,顾海悦.缺省预设:话语连贯的心理基础[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3).
  [3]叶惠君.试论话语连贯的必然性与或然性[J].社会科学论坛,2005,(2).
  [4]张亚非.话语理解理论:背景与现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2).
  [5]Brown,G. & Yule,G.Discourse Analysis[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6]Sperber,D. & 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 Cognition[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推荐访问:连贯 认知 话语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