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写作方法【记叙文写作“五要”】

  摘 要: 记叙是写作的基本功,是训练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因而记叙文是初中生写作的基本文体,也是中考写作的首选文体。作者结合中学生的写作问题与佳作要求,提出记叙文写作“五要”,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 初中生写作 记叙文写作 “五要”
  
  记叙是写作的基本功,是训练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因而记叙文是初中生写作的基本文体,也是中考写作的首选文体。江苏省高考阅卷组长何永康教授多次强调:“一线教师要多指导学生写记叙文。”倡导中学生记叙文写作的倾向,学会观察并记录身边的人与事,表达自己的情感。我结合中学生的写作问题与佳作要求,提出记叙文写作“五要”,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情感要真挚
  文贵以情动人。《庄子・渔父》中有“不精不诚,不能感人。强哭者虽悲不哀,强笑者虽乐不悦”之言。文字被作者赋予了感情之后,才会真切可人,敦实厚重。读者面对一篇情感真挚之文,才会撼心动容,以致潸然泪下。无情之文则如行尸走肉,淡然无味。
  李兆权的《丑娘》,一反传统的纯粹赞美母亲的手法,先抑后扬,先写母亲长得很丑,自己因此而觉得矮人一等,后通过长大后对母亲博大的爱的感受,抒发了“母亲是天下最漂亮的母亲”的深情,感人肺腑。
  新课标与写作都要求我们“写真人,讲真话”,因为情由感发,感由境生。我们在写作中要善于抓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们在写一些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时,能感人至深,就在于情感亲历的真挚。
  二、选材要典型
  材料是一篇文章的血肉。典型的选材不仅是作者观察提炼能力的体现,而且能使作品的艺术性显著增强。对于记叙文来说,典型的材料能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逼真,使文章情节更具吸引力与代表性。如何永康在《高考作文周周讲周周练》中曾举下例:
  有一位高一学生这样写自己的数学老师:开学了,班主任说:“这学期由吴老师教你们数学,上课好好听,别开小差!”
  第一堂数学课,吴老师自我介绍道:“同学们,我叫吴吉昌。”全班哄堂大笑,因为语文课正讲《为了周总理的嘱托》,那里边有个种棉花的劳动模范叫“吴吉昌”。吴老师当然莫名其妙:难道我不叫吴吉昌吗?
  吴老师有个口头语:“简单!”不管多难的数学题,他开口就是“简单”,然后便从各个侧面想方设法为同学们解难。此法效果极佳,同学们满怀信心地跟吴老师迎接数学的一个又一个挑战,全班的数学成绩很快上去了。
  有一天,上语文课,语文老师问:“吴吉昌有一句代表性的话,是什么?”同学们齐声回答:“简单――!”
  从这里我们看到一位很有教学经验的数学老师,挥舞“简单”这面小红旗,为学生加油鼓劲,“简单”中包含许许多多的心血和汗水。这样“简单”就不简单了,轻松诙谐中蕴涵某种崇高的东西。
  文章写到这里,已经相当精彩,谁知作者又来了语文老师和学生的问答这一段,一下子把文思推向更有光彩的新高度。原来作者在巧妙地暗示:这位吴老师也在完成周总理的嘱托,也是一位劳动模范,也是一位耕耘好手,两个吴吉昌在文末融合为一,迸发出十分耀眼的思想火星。
  三、构思要精巧
  构思是一篇文章结构情节的艺术性安排。构思精巧的文章能使读者感觉如入胜境,记叙文情节要一波三折,这不仅顺应事件的发展过程,而且使文章引人入胜,更具可读性。
  若写纽扣掉地上的情节。可写纽扣掉到地上,然后弹起来,再掉下去,滚一圈,滚到墙角的桌子底下去了,便比单单写其“啪”的一声掉到地上要生动得多。
  曹文轩曾指导小学生写作文:有一个小男孩,家门口有棵柿子树,柿子树上有两个红彤彤的大柿子,小男孩每天所做的事就是看着这两个柿子,等在外地上学回家的哥哥来吃。有一天,来了两只黑乌鸦,一只叼一个柿子飞走了,小男孩气愤极了,跟着后面追。跑着跑着,前面一片小树林,乌鸦钻进树林,很快就不见了。小男孩失望极了,突然小男孩看见前面原来是一片大大的柿子林,结满了红彤彤的大柿子。可谓一波三折。
  若我们写作记叙文都能如此,文章的艺术性便强多了。
  四、语言要成熟老到
  语言是文章的生命,鲜活的语言能让一篇文章妙趣横生,或典雅别致。对于高中生的记叙文写作,最易犯幼稚罗唆的毛病。语言的成熟老到,简练与表现力的增强应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如初三学生写初中生活:“初中的日子很单调,我们没有春游,不看电影,听话而且坚韧。到了初三,很多女孩子忍痛剪掉了长发,男孩子们放弃了最喜欢的篮球,我们做很多的模拟试卷,在殚精竭虑中虔诚地期许着自己的未来。
  想一想人生的离别太多了,人和事终会变成那难以言说的眷念,于是我们要学会坚强,没有眼泪,只有一丝丝藏在心中的伤感。”
  十六七岁的学生能写出语言如此精炼的文字,诚是难得。
  五、结构要合理
  文章结构是作文的“骨架”。结构必须清晰明朗,语意切忌拖泥带水,语段切忌当断不断。一般而言,文章分为三个语意部分,三个部分要求“起笔简洁,中间浩荡,结尾响亮”,并且都要运用一定笔墨来扣题,以达到彼此照应的目的。三个语意部分并非平均用力。一般是开头和结尾部分言简意赅,点到为止,但结尾除照应这一特点外,还要做到蕴藉隽永、意味深长;中间部分要详写,在行文过程中要有照应文题之处。如果行文中意义需要转折或逻辑需要深化,就可能需要设置好过渡段。过渡段的设置应该具有概括性,一般都是言简意赅而又承转自如的。
  当然,“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常青”(歌德,《浮士德》),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学习别人的目的就是借鉴别人并超越别人,如果同学们能够把握上述几点,进而在自己的作文实践中运用并创新,那么我们借鉴别人、学习别人的目的就达到了。

推荐访问:记叙文 写作 五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