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华散尽见真淳:浮华散尽

  摘要:本文针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于热闹,偏离语文学科的本质的现象,提出了矫正措施,主张抛弃浮华,回归常态。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136-01
  
  一、现象的透视
  自《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新课改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课改伊始,我们欣喜地看到,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文精神得到张扬,课堂充满了动态生成,学生的语感得到了发展……然而,有些教师由于对课改缺乏深入研究和准确理解,在新课程教学中急功近利、刻意求新,如对人文的过度提升、生成的盲目追求、感悟的泛滥等,促使人们呼吁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提倡常态教学。
  二、聚焦“浮华”,真心“沉淀”,生发“语”味
  1.沉淀下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平共处。
  【问题呈现】课改以后,教师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对传统语文教学轻视人文教育的做法进行了有力矫正。但有些教师为了落实“人文教育”的目标,目光只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在教学中不重视对文本的解读,不注重基本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训练。过度提升人文的语文课堂会成为什么样子呢?下面的案例会带给我们一些思考。
  师:同学们,学了《狮子和鹿》这则寓言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生1:我懂得了美丽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好的。
  生2:我知道了每样东西都有他的长处和短处。
  师:是啊!我们一定要记住:物有所长,也有所短,要学会正确地看待人和事。那么,你都知道什么东西有哪些长处和短处呢?(课堂上,教师花大部分时间让学生大谈特谈)
  【诊断矫正】案例中,教师过度强调寓言的寓意,还大肆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来讲述道理,把语文课上成了不伦不类的教育课。殊不知,语文课对人的关注和培养不是空洞的,而是通过语言学习来实现的。因此在上述教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建构精神、发展语言提供平台:
  师:经历了这次灾难之后,鹿痛定思痛,毅然锯掉了头上那两只美丽的角。同学们讨论一下鹿该不该这样做呢?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自然形成正反两方:
  正:我觉得给自己带来灾难的东西就应该锯掉。
  反:我觉得不应该因一时冲动就锯掉鹿角,万一有一天,鹿被追得精疲力竭跑不动的时候,不是连跟狮子搏斗的武器都没有了吗?危险不是更大吗?
  正:我觉得鹿会锯掉鹿角,因为生活在森林里,到处是枝枝杈杈,有鹿角的确不方便,而且还要多一分危险,锯掉不是更好吗?
  反:我反对,不能因为鹿角这次挂住了树枝就锯掉鹿角,那下次腿跑不够快了,是不是就应该锯掉四条腿呢?鹿应该认识到“角和腿”就像“陶罐和铁罐”一样,各自有各自的优点,应正确看待角和腿的长处和不足。
  (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来阐述观点,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语言和精神得以相互交融)
  师:小鹿听了劝告后,留下了美丽的鹿角。第二天,他又在那清清的池塘边,看见自己倒映在水面上的影子,他会怎么说?写下来。
  生1:角和腿,你们各有千秋,都是我的护身符,缺一不可啊!
  生2:小鹿爱腿也爱角,他们是我的两件宝。如果看到狮子瞄,可用长腿飞快地跑。若是一时跑不了,就用上这美丽的角。狮口逃生心里笑,腿和角真是两件宝。
  (因为有了一定的精神支撑,学生的语言便不再是干巴巴的符号,而是心灵的倾诉,生命的宣泄)
  【启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达到两者的统一,便能相互作用,相得益彰。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盛新凤做了恰当的比喻:“如果把语言比做土壤的话,那么精神则是滋生于土壤中的树苗,土壤越肥沃,树苗越能茁壮成长;反之,枝繁叶茂的大树能使脚下的土地充满勃勃生机。”因此,教师要把握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天平,使两者和平共处,共同建构完美的课堂。
  2.沉淀下了预设与生成的和谐共鸣。
  【问题呈现】课改后,课堂教学倡导动态生成,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由于未能深刻理解课改的理念,有些教师在学生产生错误时不但没有帮他矫正、引导,还让学生牵着鼻子走,以致越错越远。
  【诊断矫正】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决定了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因此,对待课堂的“生成”,教师决不能仅仅限于尊重,而应充分发挥指导作用,给学生有效的引导和点化。在上述案例中,学生展示的“鸟飞”、“虫爬”、“鱼游”等,是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的自然产物,是学生根据生活中观察到的鸟、虫、鱼的活动特点而模仿的。如果教师善于点拨、拓展的话,这将是非常好的生成资源。如“鸟”字,可以根据学生的动作当堂板书鸟的象形字,讲述“鸟”字的演变过程,形意结合,更有利于学生记忆。
  【启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应当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倡导生成的课堂。但倡导生成并不是不要预设,而是更多地为学生的“学”预设,倡导“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预设,使精心“预设”与及时“生成”和谐共鸣,共同演奏课堂的灵性之歌。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就是不断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样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我们的语文教学艺术、新课改的成长也是如此。作为教师要有一分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超越的执着,应为学生的语文生命成长奠基。
  
  参考文献
  [1]葛金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索[J].校园心理,2009,(02)
  [2]章海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思考[J].教育科研论坛,2008(02)

推荐访问:浮华 散尽 见真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