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学生化学学习两极分化的心理特征及对策研究

  摘 要: 新一轮的化学课程改革正不断地向前推进,化学教学中的问题接踵而至。作者在实践中发现,当代高一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且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重点从学生的心理、思维和行为特征方面出发,通过访谈、观察等方法对当代高一学生化学学习中的“两极分化”的现象进行了重新探索,并总结相关对策,旨在减弱高一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降低新课改实施难度,实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高一学生化学学习 两极分化 心理特征 实践与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阶段的学习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延伸,也是大学学习的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对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是: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1]。为实现这一教育目的,我国新一轮的化学课程改革正不断地向前推进。但随着化学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化学教学中一系列的问题也接踵而至。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高一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而且分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并没有实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这个现象集中出现的时间是在高一上学期的期中考试后期,且一旦分化,就随着年级上升呈增长趋势。“两极分化”是普通高中大班制教学中学生发展的异化、非正态现象。班级中的学优生和学困生占绝大部分,而成绩中等的学生只是少部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形成原因是复杂、长期的。围绕这一课题的研究目前比较多的是英语和数学学科的教师,他们从教师、教材、学生、社会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但多数时间较久远,缺乏对当代高一学生心理和思想特征的准确把握。因而我于2011年在几所中学里通过对学生、教师、家长和社区的访谈、观察,以及自身教学实践等,重点从学生自身心理和思想特征方面出发,对当代高一学生化学学习形成“两极分化”的现象进行了重新探索,并在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干预。
  二、特征的初探
  由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当今的中学生其生理成熟期比原来普遍提前了2―3年[2]。调查中65%以上的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生活中能得到足够的呵护,从家庭到学校,处处事事有人操心,能感觉到他们生理与心理、思维的发育并不同步。表现出明显的动荡性、偶然性和易变性。其心理和行为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富有想法,有一定的学习自觉性和倾向,但觉得负担过重、缺乏自制力。
  从初三到高一,化学知识内容整体数量剧增,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更进一步。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在学习中顺势而上[3]。在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反映,每天的学习任务很重,大家在面对着各科的学习和困难时都显得茫然。甚至很多学生在和老师交流时都集体表示原本对化学比较感兴趣,但是现在却觉得很厌烦。
  学生对未来多数有自己的想法,但是这些想法都显得肤浅。对某些细节我们在访谈时,学生回答道:“这些以后再说。”而不再深入。他们不再以学习作为实现自己理想的唯一途径,虽然时常会对前途感到担忧,但是实际学习中却很难做到持之以恒。比如学生A,因为新闻报道现在生活中的很多食品不安全,所以他以后想从事与食品安全检测相关的工作。但是要想实现这个想法,需要做些什么准备,他却不清楚。而后我通过介绍让他知道了食品检测与化学之间的紧密联系,但是上课时,他的课堂注意力仍只能集中15―20分钟,课后习题也只能完成一部分。
  2.对新事物充满好奇,自信又较为脆弱、敏感,渴望同伴友谊。
  学生化学学习形成“两极分化”现象的根本原因不在智力上。实际上,他们很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且好奇心很强。少年生活结束,青年生活即将开始,家庭地位也有了提高,高一学生这种自豪、新奇的心理显得更突出。超过80%的学生都表示很喜欢化学实验,因为实验会出现的结果和现象令他们好奇、期待。往往在课上无精打采的同学,一旦老师拿出实验器材,就显得异常兴奋,并且积极地讨论实验现象。“这让我觉得很刺激。”学生B表示。
  这时期的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接纳度较高,但同时又处于焦虑、烦躁和郁闷中。做错事后,他们不在乎师长的看法,反而更在意同伴的目光。我班有几位学生经常不做作业,我曾多次单独找学生交流,甚至批评,但是他们并不怎么在意,但是在公众视野中关注他,点名教育,他却觉得很“困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差,获取知识主要是从老师那里被动接受。
  3.有“独立意味”,重视隐私,渴望得到长辈的理解,但又自我叛逆。
  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在化学课堂中喜欢随意的发言,但当让他们回答时却又沉默,无论懂还是不懂都含而不露。不喜欢记笔记,很多学生都片面地认为化学是理科,没有必要记笔记。或者只是盲目地记笔记,不抓重点,不做考后总结。自习课、课后不喜欢讨论问题,只是倾向于自我解答或者老师课堂讲解。
  学生们表示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稍高,比起生活,他们更关心考试成绩和学习负担,虽然觉得父母也想与自己沟通,却不得其法。每次化学考试后,他们表示其实自己也想和老师交流,但是每次都“开不了口”,不知道该如何向老师表达。
  4.消费自主,不甘平凡。又被“名利”过分利用。
  现在信息发达,媒介环境丰富。我们观察某些处于“两极分化”末端的学生,有60%以上都表现出过分迷恋网络。学校里,几乎人手一部手机,有些学生甚至以更换手机为乐,以此相互攀比。课间讨论的不是学习方法的改进和经验交换,而是流行和偶像。为体现自己与众不同,往往追求所谓的“非主流”与个性化。某些学生在学业上无法达到预想的效果时,就通过在课堂上捣乱或奇装异服以获得大家的关注。
  三、教学实践与对策
  从教育心理学来看,理想、自尊心和奋发精神是学生赖以发展成长的最根本内在动力。学生对化学学习滋生厌学、失去信心,甚至产生恐惧时,教师在教学中采用适当的方法和策略预防、减少和消除这些症状,以培养其正确的化学学习兴趣和健康的心理就显得相当重要。我结合个人的实践提出几点建议。
  1.积极观察,良好沟通,理解学生,增进感情。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4]。这样统一的实质之一就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交往合作与共同发展,而不是教与学的简单叠加,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传输。因而化学教学过程既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过程,又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形成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特殊认识过程。只知道教什么内容,不懂得自己所面对的对象,肯定要出错,也是盲目的实践活动。一位优秀的化学老师应该深入学生中,认真研究自己所教的对象,找出他们的差异并不断发现他们的优点。我们在实践中应通过制作课堂观察量表,与同行配合,相互观察学生的每一节课,注意学生的每一阶段情绪和学习态度的变化,以便干预和调整教学计划。上课提前几分钟到教室,或者课后经常试着不以“化学学习”为内容,而是以流行歌曲、时事新闻、体育、影视等话题与学生交流。卸掉教师这个“神圣”的外套,从讲堂上走下来,融入学生中,与学生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起“学生―教师学习共同体”。
  2.及时反馈,积极评价,使学生充满学习的信心。
  每次单元、课堂测验都进行正确的评析,当学生获得成功获得喜悦时,及时给予鼓励,以增强其满足感。对学生采用“成功体验”的教育方法,经常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问题,让每个学生对化学的学习都能充满信心。并且在班级树立“化学”榜样,实践中我选择了4名化学成绩较差的学生,在讲评作业和试卷讲析时,对他们的进步给予适当的赞扬。尽量多地关注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进度。阶段考中,有两名学生的成绩进步明显。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把握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精心备课,做好初高中的知识点衔接。
  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正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高一知识多是概念性知识,需要学生通过理性的思维进行构造。高一课本中有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物质的量这些容易让学生成绩分化的知识点,因而过了兴奋、好奇的学习初期,学生容易出现学习倦怠。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自主构建的过程,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体系相联系、同化,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应该做的就是从教、学、练出发,备教材、备学生、备自己。在具体的教学中抓好初高中的化学知识连接点,注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就想让学生掌握[5]。比如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我首先以初中学生很熟悉的C+CuO为例,首先复习初中里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知识,然后再引入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为了便于学生区分氧化剂和还原剂,我让学生以这个方程为模板,记住因为C是单质、CuO含氧,所以CuO为氧化剂,C为还原剂。再接着分析其中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推而广之,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是还原剂,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4.强化实验、开发实验、创新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探究的是物质组成、变化的本质[6]。很多学生表示喜欢化学是因为实验有趣,那么通过实验来吸引学生,加强实验教学,以增强教学效果是非常必要的。实践中,我在对“钠的重要化合物”的进行教学时,除了书上要求的演示实验,还补充了趣味实验和生活实验,比如“滴水生火”、“吹气生火”、“区别食盐和小苏打”。与其他班相比,我们于教学两周后抽样调查提问:为什么脱脂棉能燃烧?小苏打与食盐有什么区别?而实验班的学生(50人)有76%以上都能回忆起当天的学习内容。
  5.完善自身,增加个人教学魅力。
  除了化学学科本身原因,调查中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你喜欢化学的原因是什么?你讨厌化学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有65%以上的学生表示自己不喜欢化学是由于讨厌化学老师。这是令人觉得可悲的结果。“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学生素质提高的基本前提[7]。一个“成功的教师”并不就能得到所有学生的喜爱,但是想要成为好的教师就不能只是要求专业知识水平高,更要从师德、行为和教育思想等各方面完善自身,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正强化,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课堂尽可能生动有趣,富有魅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
  [2]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4]文庆城主编.化学教学论[M].科学出版社,2009.
  [5]杨素兰.高中化学分化点的教学策略研究[J].科技信息,2010.
  [6]邱建川,雍丽娟.高一化学两极分化原因及对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8).
  [7]赵伍,张静.师生共同发展探微[J].中国成人教育,2006,(10).
  
  本文是“广西教育科学规划基础教育课题――普通高中大班制教学中缩小两极分化的途径研究”的成果之一。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生化学 两极分化 对策研究 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