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性论【马克思人性论与爱国主义】

  摘 要: 爱国是人的自然属性的内在要求,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外在体现,是人的精神属性的需要的反映和满足。因而,爱国主义教育,要遵循层次性和渐进性相结合、物质利益与精神鼓励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原则。
  关键词:马克思;人性论;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1-0005-03
  收稿日期:2006-10-30
  作者简介:王承就(1965-),男,湖南城步人,讲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碧鸿(1969-),男,湖南隆回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现代思想政治教 育研究。
  
  什么是爱国主义?从本质上来看,爱国主义是集情感、思想意识及行为为一体的,反映个人与国家的一种综合复杂的价值关系。这种价值关系是基于人们在千百年中形成的“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笔者试图从马克思人性论角度来阐释“我们为什么要爱国”这个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实践和追问的问题。
  
  一、爱国是人的自然属性的内在要求
  
  人在处理同自然、社会和自己本身这三种关系中,人作为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有意识的存在物所表现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人的属性的系统结构,全面地表现了人作为整体而存在的人的特性。
  首先人是个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具有自然属性。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1]P167。恩格斯也指出:“人来源于自然界这一事实已经 觉得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2]P110。马克思与 恩格斯都肯定了人自然属性的一面,尽管这一属性已不同于动物的自然属性,但这种受社会影响的自然属性仍然是自然属性,而不是社会属性。人来源于自然这一事实决定了人永远不能割断同自然的联系,并依赖于自然。
  爱国主义不管是作为人们对于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情感、思想意识,或是一种理性行为,无不体现了人这种自然属性的内在要求。一个人出生在何地,这是无法由自己决定的,一个人一旦出生在某一特定地方,他就与这一地方产生了无法割断的联系,这一点从动物对栖息地的依恋也可以得到说明。人从动物进化而来,属于一种特殊的高级动物,但人仍具有动物的某些本能和特性。动物是靠种群关系来维系自己生存的,而人则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摆脱血缘关系和亲属关系,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由于亲属关系在一切蒙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社会制度中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我们不能只用说空话来抹煞这一如此广泛流行的制度的意义”[3]P25。这也可以解释人们为什么会对自己的家、家乡、亲人具 有强烈的感情依赖,因而,当人离开家乡和亲人时都会觉得有种孤独感,特别思念家乡和亲人,尤其是人到了老年时会有一种强烈的落叶归根愿望。
  其次,人的这种自然属性不完全等同于动物的自然属性。人不像动物那样是肯定自 然的直接存在状态,使自己消极地适应自然,而是以自身的活动否定自然的直接状态,赋予它以合乎人类目的或是需要的形式,使“自在之物”成为合乎人的目的的“为我之物”。这也能解释人为什么会有一种强烈的愿意希望自己的家乡变得更加美好,人们就是想变自然“自在之物”成为合乎人的目的的“为我之物”,所以人们就要千方百计地改造家乡,建设家乡,让自己的故园更加美好,让自己的亲人能过上幸福的日子,这正是人不同于动物自然属性 的内在要求的体现。故乡是祖国的一个组成部分,亲人是祖国成员的组成部分,爱 故乡、爱亲人就是爱国的重要表现,爱国是爱故乡、爱亲人的扩展和延伸。
  
  二、爱国主义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外在体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更重要的是,人是社会存在物。人不但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存在,而且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人是在分工合作和相互交往中取长补短来获得自身发展的。由此得出,人的社会属性具有合群性、交往 性、互利性及归属性等特点。人的社会性无不是现实的、具体的。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都有一定的归属或依附,或归属于某个国家、民族、文化社区、家庭,或归属于某个阶级、政党,由此形成 人们所说的国民性、民族性、阶级性等等。
  此外,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上,对人的本质做了一个深刻的表述,即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 和”[5]P18。马克思这一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概述为人类探索人的本质提供了理论 依据和研究方法路径。首先,它排除了把“单个人”作为考察对象的错误做法,鲜明地体现了人的社会 性这一根本属性。其次,人的本质只能体现在人的社会属性中,人的社会属性是“一切社会 关系的总和”。这里讲的“社会关系”,不是某一种社会关系,它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政 治的和经济的等各个方面,而在这“一切社会关系”之中,生产关系起主导的支配作用,它决 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最后,马克思特别强调了人的本质的“现实性”问题。马克思认为 人都是历史的人、具体的人,反对“抽象的人”、“一般的人”等的空洞说法。因而,人的 本质只能是由社会实践所体现出来的种种社会关系决定的历史的、具体的本质,而不存在抽象 的、一般的人的本质。
  爱国主义正是人的这种社会属性的本质的外在体现。人的社会属性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这说明了个体离不开总体的“类”,即集体。个体的利益要得到实现必须信赖集体,因而,首先个体要表现出爱集体,给集体以利益,就是我们所说的要先有“奉献”,才能有“索取”,并且后者应小于前者。这就是发扬集体主义精神。而任何一个集体总是归属于一定的国家,国家是最高的集体形式。爱国主义的核心就是如何处理国家与集体和个人利益关系的问题,因而其本身就是与个人主义相对立的。从地理意义上来讲,国家是人生存的空间,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人的生存空间范围。所以不管哪个国家的人都不愿意做亡国奴,在历史上涌现出多少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不怕流血牺牲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其实这也道出了国家对外的职能,就是维护本国民族的领土完整,让本民族有生存的最起码的空间范围;再一个就是对外交涉,保护和维护本民族在国际上的利益。另一方面,国家也有对内管理的作用,就是充当公共权力的作用,就是维护社会秩序正常运行,制定恰当的经济政治法律政策促使本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保障人们的利益得以实现。当然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在有阶级的社会里,它是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 镇压国内的反抗势力,这是国家的阶级性的重要体现。但统治阶级利益的实现也是体现在给予人民大众以生存权为基础之上的。如当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不能承担起这样的责任,不能保护领土的完整或是出卖领土,不能维护本民族的共同利益,只是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而牺牲民族利益时,人们就要开始革命,以自己的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推翻统治阶级的政权 ,这也是爱国的重要体现。因而马克思主义认为,爱国主义也是一个历史范畴。这正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具体的历史的体现。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着不同的时代内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民族国家面临的国内外的形势和任务的不同,爱国主义就呈现出不同的时代内涵。因而在有阶级社会中,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有时候是虚假的,是非理性的。如当统治阶级不为民族和人民利益着想,只顾维护本阶级利益时,如还顽固地坚持爱这个国家 ,就像我国清末时,有些顽固分子还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顽固地维护这个腐朽的清王朝的统治,这就是非理性的、虚假的爱国。因而,马克思说过“工人无祖国”,这不但不意味着对爱国主义的否定,相反,这是对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爱国主义即无产阶级爱国主义的深刻揭示。这是最真实的爱国主义,是与国际主义相统一的爱国主义,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彻底的爱国主义,是人的经济、政治、文化各种社会关系有机协调的高度统一并完整体现人的本质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国家是最广大人民最根本利益的真正维护者和体现者,它是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因而在社会主义国家,爱国与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所以说人们爱国就是个体把自身的利益与民族的利益相结合起来的人的社会本质属性的外在体现。
  
  三、爱国主义是满足人的精神属性的需要
  
  需要是一切生命有机体的共有现象,人的需要是人在与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中产生的,是人利于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的对外部环境有意识的自觉的选择趋向和欲望。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不仅有作为生命有机体的自然需要,即满足人的吃、喝、穿、住等基本的生存需要,更还有作为社会存在物的社会需要,即与社会交往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关系的需要。马克思说 :“我的劳动满足了人的需要,从而物化了人的本质,又创造了与另一个的本质的需要相符合的物品。”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说:“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4]P52 。”人不同于动物的是精神需要。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没有精神需要,人就等同于动物。因而,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具有精神属性,即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这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显著标志。“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2]P517。人的需要也是人的本性的体现,当然,马克思主义认为人 的意识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因为人是获得社会属性后才具有意识的属性。
  爱国主义是一种集情感、思想意识及行为为一体的反应个人与国家的综合复杂的价值关系。它不但体现了人的精神需要,而且是满足人的精神属性的需要。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人的自然属性上,就是爱故乡,对自己出生之地有种深深的眷恋,对自己的亲人和家乡人有种真挚的爱和关心体贴,甚至为了亲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人的社会 属性上,就是对社会、集体一种责任和义务性。热爱集体,关心社会,因为个体的利益离不 开集体,离不开社会,个体的自我价值实现必须要在社会中才能实现。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精神属性上,就是体现人的道德性方面,爱国是个体基本的道德要求,是个体从事各种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力所在。因此,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情感便具有一种天然的合理性,因为它反映了人们对祖国的亲切、依恋感,也反映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自尊、自豪感,更反映了人们祈 望回报故土,增进祖国利益的真、善、美的道德情怀。
  
  四、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启示
  
  爱国主义教育,就是指一定社会的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的爱国主义思想影响,培养人们的爱国情感,增强人们的爱国意识,引导 人们开展爱国行动的一种实践活动。从马克思人性理论与爱国主义关系角度,即从人的本质 高度来把握爱国主义教育,这无疑对我们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1.遵循层次性和渐进性相结合原则,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一般规律。所谓层次性,就是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我们首先要体现与满足人的自然属性需要,即从最低层次 开始,教育人们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家、自己的故乡、热爱自己的亲人,激发人们为建设好自 己的家乡而努力奋斗的热情。然后,逐步引导人们认识到要想建设好自己的家乡,不仅需要 自己的努力,更需要整个社会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繁荣昌盛,这样让人们逐步树立起集体、 民族、国家的利益与自己个体及家乡利益的一致性,从而激发人们爱集体、爱民族、爱国家 的热情。
  2.遵循物质利益与精神鼓励相结合原则,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物质利益与精神鼓励相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我们很少将此运用到爱国主义教育当中,原 因是认为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一种精神鼓励和教育,和利益是不相关的或是不知道如何体现物质利益,这其实是一种误解。马克思认为,人所奋斗的一切都与自己的利益有关,思想一旦与利益相分离,就会使自己“出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我们当然不能忽视精神鼓励和教育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出物质利益的鼓励。如何体现这种利益呢?首先,从国家主体意义上来看,国家要能体现和保障人们的利益,不能忽视人们的利益,让人们感到公平、公正,政治清廉,人们的才能能充分得到发挥,也就是这个国家本身值得人们去爱。其次,从教育主体上来看,教育者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既要对受教育者进行说理教育,激发其爱国热情,对国家有深深的认同感,更要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性需要,如关心其家庭生活条件,改善其居住的社区环境,解决其现实的困难,让其到处能感受到祖国的温暖,从而对国家民族有种深切的认同感,觉得作为其中一员感到无限的自豪 。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真正有主人翁责任感,才会自觉地投入为国家利益而努力奋斗的行列之中去。
  3.遵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原则,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人的本质是类本质与个体本质的统一,类本质存在于个体本质之中,是个体本质的共性表现;个体本质也离不开类本质,是类本质的丰富、具体,是类本质的个性展示。其实在一般的类本质方面,也可以分为不同的类本质,如不同群体的类本质,不同年龄阶段的类本质,不同层次的类本质等。由于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差异性,导致了人的个体本质的差异性,也导致了不同类本质的差异性。因而,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除了要进行普遍性的教育,更要注意区分不同群体、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层次、不同个体的人,把握其特殊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不能搞“一刀切”。
  4.坚持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原则,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连续性和时代性。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历史的人。人的本质属性离不开历史,离不开传统,任何一个人都是 历史的存在。因而马克思认为没有超阶级的人,没有超历史的人,人总受历史的局限。但人也是随着历史的改变而改变的,他总要体现出自己时代的特色。因而,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 ,就要体现出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特点。我们既要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采用传统教育方法,更要加强爱国主义时代性教育,采用时代特色教育方法,增强时代教育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1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第1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第1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版.
  
  〔责任编辑:吕增富〕

推荐访问:人性论 马克思 爱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