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程序设计语言教学方式的探讨:程序设计语言的执行方式包括

  摘 要: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Visual Basic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为用计算机解决自身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提供一种重要途径。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公共基础课,其理论性、实践性强,教学难度相对加大。文章就如何提高VB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了多层面的探索,强调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灵活性和主动性,注重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的结合。目的是通过程序语言的学培养学生的基本计算机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VB;程序设计;实例;多层次
  
  一、教学中遵循理论与上机循序渐进,基本实例与综合实例有机结合
  
  (一) 对书本知识进行精心编排,注重背景知识和基本概念的结合
  我们注意到,在VB程序设计语言的教材布局上,往往是先从基本的语法现象入手,比如先介绍数据类型常量变量等,实际上,教学过程中演示这些基本数据类型的例子本身就会涉及对象、属性、事件、方法。VB课程的教学是面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缺乏对windows程序运行机制的相关背景知识。因此,VB教学中,讲解基本概念和VB的事件驱动机制、可视化程序设计必须结合在一起。如果教师在讲解基本概念的时候照本宣科,演示数据类型的程序实例的时候,由于对VB的运行机制和可视化程序设计的方式不了解,学生的注意力并不关注也不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而是去思考这个程序的实现过程是什么,可是由于没有关于对象的基本概念,立刻造成了理解障碍,不但对应该掌握的知识点一头雾水,对程序设计也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这个是我在VB教学中的深刻体会。
  因此,在VB教学中教师应当时刻关心学生的知识结构,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去考虑问题,必要的整合教材的相关知识点,特别要注意相关知识点的穿插讲解,打破学生的思维障碍。比如在讲解VB循环结构的时候,可以和后面的数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在有了变量这个概念以后还需要引入数组,而且通过循环结构对数组元素的打印,深化对循环结构的认识。有机地改变课本知识的逻辑结构,以相关的知识点灵活组织课堂教学,通过让学生观看,在实际操作中主动模仿,领悟这些概念,最终引导学生明白抽象的理论知识并不神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新知识。
  
  (二)VB程序设计是面向应用的科学,注重理论和动手的结合
  1.注重基本问题的上机操作。对VB有恐惧心理的同学往往是在学习的初期没有能够理解VB的上机环境,数据类型,变量等最基本的概念,而这些概念通过上机的直接观察是很容易理解的。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住学生的思维和背景知识,一个简单的概念经常成为学生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重大障碍,对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在VB教学的初期,要把基本的上机操作和基本的语法知识结合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讲透,为学生的上机操作和后续学习扫清不必要的障碍。
  2.演示实例,引导学生模仿。教师可以通过对实例系统的调试、改进,开拓学生编程思路,融合相关的知识点,必要时候允许学生通过模仿、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模仿是学习程序设计重要的一环,即使对熟练的程序设计人员而言,也常常需要参考,或者说模仿别人成熟的代码,整个是程序开发的基本特点。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采用模仿的方式去实现不同的应用需求,达到灵活应用,举一反三。
  3.深化实践教学,以理论课教学为基础,通过案例的整合,形成不同层次的上机项目,供学生选择。对于理解能力强的学生而言,可以通过有一定难度的实践课,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深入自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掌握综合案例有困难的学生,老师更应以基本案例为基础,强化基本知识点,逐步提高这类学生对VB的学习能力。教师应亲自指导,与学生一起上机实验,随时监控学生实验过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导,发现学生常犯的共性错误,可在理论课上进行点评。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
   根据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除了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引入问题、问题讨论、概念解析外,可以采用教学手段结合进行:
   1.独立实例和综合实例结合进行
  独立实例教学法可以加强对每个知识点的运用和理解,但对前后知识往往没有连贯性,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不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除经典的独立实例外,将一个有实用价值的、典型的、规模较大的、综合实例的实践应用于教学全过程,不但可以对整个VB应用程序的开发有观念上的认识,也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如提出问题:设计一个“学生管理系统”。首先,用最基本的概念和最简单的界面,给出该系统的第一个框架版本,以后的每一次课,都对该系统提出新的功能和结构上的要求,并用本次课介绍的新概念和新方法对它进行功能上的扩充和结构上的改进。每次得到该系统的一个增强的新版本。学生随着教学的深入,会更有兴趣地积极投入到对实例系统的调试、改进中,不但掌握了所学的基本知识,同时也提高了编程能力。
  2.通过分析上机错误,引导学生理解课本上的概念,学习调试方法。
  学生对数据类型、变量、运算符、表达式等语言规则的掌握需要一个过程,对结构化程序设计的知识需要不断积累。经常听到学生反映能听懂老师授课的内容,但自己编制的程序往往在机器上难以运行。课堂上,可以将容易出错的概念以反例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找错误,通过上机运行去发现,比如下面错误使用逻辑运算符的例子。
  用if语句编程计算下列分段函数值:
     |x2+x-3 x<0且x≠-3
  f(x)= |x2-5x+60≤x<10且x≠2及x≠3
     |x2-x-1其他�
  学生往往编写为: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Dim x!, y!
  x = Val(InputBox(“x=”))
  y = x * x - x� 1
  If x -3 Then
  y = x * x + x� 6
  ElseIf 0 2 And x <> 3 Then
  y = x * x - 5 * x + 6
  End If
  Print “x=”; x, “y=”; y
  End Sub
  ElseIf 0 2 And x <> 3 Then
  乍看起来,似乎程序没有什么错误,实际上学生把数学符号的用法和VB中符号的用法混淆了。在VB中0

推荐访问:教学方式 探讨 程序设计语言 V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