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_精心裁剪,与时俱进,古木绽新葩

  摘要: 高中语文文化经典的教学,应当与时俱进,去粗存精,把握时代脉搏,汲取文化经典中仍然具有生命力的养分,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提纲挈领,横纵比对,大胆取舍,指导学生快速有效地领会文化经典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
  关键词: 文化经典教学 提纲挈领 横纵比对 去粗存精 大胆取舍
  
  2007年,福建省高考开始考查文化经典与文学名著,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重视对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承惠于先哲的精神沐浴,丰富语文积淀,提高文化素养,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腹有诗书气自华”,其用心不可谓不深。这种大胆的尝试和改革当然不是出题者的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建立在当今语文教学理念的改变的大背景之下的。
  高考对文化经典的考查,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使所有高中一线语文教师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对一个全新的课题。2007年,我承担高三语文教学任务,初次接触文化经典考查,时间紧,经验少,底气缺,摸着石头过河,惶恐忐忑之心至今犹清晰如昨。其后数年,我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一些文化经典教学的经验,不揣浅陋,抛砖引玉,就正于方家。
  一、提纲挈领,抓住文化经典的思想核心
  高考对文化经典的考查,最良苦的用心在于引导学生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充实文化底蕴,提高文化品位。而要做到这一点是颇为困难的。首先,孔孟思想本身博大精深,多少人皓首穷经仍不得其解,遑论涉世未深的学生;其次,孔孟思想毕竟是“过去”东西,与当今的年轻人有不小的隔阂,理解起来,常有“白天不懂夜的黑”的感叹;再次,孔孟经典瑕瑜互见,还需要有一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过程;第四,《论语》、《孟子》文本编排缺乏逻辑性、条理性,尤其《论语》,读起来容易有琐碎、繁杂之感,不便于学生整体把握;最后,学生学习时间有限,缺乏兴趣的主客观的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论语》、《孟子》作必要的处理是必需的。
  古人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确实如此,“仁”是《论语》的核心概念,而“义”是孟子开宗明义强调的。在经典教学中,抓住这个切入点,来理清《论语》、《孟子》的思想,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的效果。
  在教授《论语》时,可以抓住“仁”这一概念来引导学生梳理孔子的思想核心。首先,指导学生将散见《论语》各章的关于“仁”的内容搜寻、摘录出来。学生能够很轻松找出孔子“仁”的各种论说。从“仁者爱人”,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克己复礼曰仁”,通过孔子在不同场合对“仁”的阐释,引导学生理解孔子“仁”的内涵。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孔子思想的域界在于人的道德方面,《论语》类似于一部道德箴言,对人生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表见解,由此引导学生将《论语》分类整理。
  在教授《孟子》时,“仁政”是一条能够很好串起孟子思想珍珠的线索。“仁政”的基础是“人性本善”,“仁政”的核心是“民贵君轻”、“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仁政”的目标当然是“王道乐土”。一部《孟子》主要的内容就基本涵盖其中了。
  二、横纵比对,理清孔孟思想的传承关系
  孟子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孔孟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因此将《论语》《孟子》综合起来进行比较性的考查是非常合适的。
  2008年高考文化经典考查是一个比较题:
  子谓颇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迷而》)
  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公孙衍张仪章》)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根据以上两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孟二人的处世态度。
  随着文化经典考查逐年延伸,命题也必将更多样化。比较型、综合型的命题在近年来成为主流。这种综合和比较可能是《论语》不同章节之间或者《孟子》不同章节之间的比较,2009、2011年就是这样;也可能是将《论语》、《孟子》综合起来,比较孔孟思想在一些概念或者具体人事理解上的异同,2008、2010年就是这样。因此,指导学生通过横纵比对,理清孔孟思想的传承和异同,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孔孟思想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自如地面对比较型或综合型的题型。
  梳理《论语》、《孟子》的传承和异同,首先要抓住几个核心的概念。比如“仁”、“义”、“礼”、“乐”、“孝”、“耻”、“勇”。指导学生摘录《论语》、《孟子》中与这些概念有关的内容进行辨析、比较。其次,比较几个常见的话题。比如“为政”、“个人修养”、“君子”、“交友”、“教育”。最后,孔孟对于历史人物或者当时的人物多有评论,在评论之中蕴含褒贬,暗藏观点,也有必要进行整理分析。
  三、去粗存精,汲取孔孟思想健康养分
  文化经典学习与考查的最终目的,在于从经典中获得智慧,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丰厚自己的人文底蕴。《论语》、《孟子》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遗产,精华与糟粕并存,进步与落伍同在,如果盲目继承而食古不化,胶柱鼓瑟,精华与糟粕不分,进步与落伍不辨,那就是对经典的亵渎,甚至会流毒后人。因此,应当指导学生在学习文化经典时去粗存精,激清扬浊,举一反三,古为今用。
  比如“孝”是孔孟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论语》中对“孝”的表述比比皆是: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对父母之孝,孔子要求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奉养,也不仅仅是体力上的操劳,更强调发自内心的恭敬和精神上的满足,这样的要求,即使是今天,也是非常值得借鉴和学习的。但与此同时,孔子对“孝”的要求也有“父母在,不远游”这样不符合现代生活的实际,甚至像“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样违背时代精神的内容。因此,在学习文化经典时,一定要有所扬弃,汲取孔孟思想中符合时代精神的内容,从而使传统文化继往开来,发扬光大。
  四、大胆取舍,摸清文化经典命题脉络
  文化经典的考查历时五年,综合五年考查的情况来看,考查的内容都是较为浅显的选段,而考查的方式和侧重逐年都在微调,调整的总体趋势在于越来越注重学生自己对经典的理解。
  从考查的内容上看,2007年考的是《孟子・公孙丑下》脍炙人口的一个章节,考查的是孟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第一年的试水显然是有意降低难度。2008年开始考查比较题型和综合题型。2008年考的是孔孟二人在“处世态度”上的异同,这样的考法开始强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能力。2009年考的是《论语・里仁》中两则关于“择处”的章节。2010年是《论语》、《孟子》中关于“面对外部世界,接受他人建议”方面的章节。2011年考查的是《论语》中“如何对待自己的过错”的几个章节。基本上都是较为经典,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较为浅显的章节。
  从考查的形式分析,2007、2008年考查翻译,但从学生答题的情况来看,不尽如人意。因此,2009年开始考查单选题,这就在客观上降低了难度。到了2011年,又取消了单选题。考查学生理解的第二个小题,则大体稳定,都是针对选文的总体或者局部某一个方面来设题,只是在提问方式上有些微调。2007年是直接对选段进行提问;2008年开始进行比较综合;2009年在题干上引入一句与选段相关的经典原文,要求结合选段来理解。
  针对五年来高考对文化经典的考查情况,我们在文化经典的教学中应采取如下对策。
  1.不求全,不求专,敢于舍弃。
  高考对文言文的要求落在“浅显”二字,文化经典也不例外。学习、考查文化经典的目的在于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因此范围又可以限定在有现实意义,能够古为今用,可以给人启迪的内容之上,因此,筛选《论语》、《孟子》中关于学习、为人、交往、治国、修养等方面对现实有借鉴意义的内容加以训练,对于一些没有生命力的内容,过时的东西,比如《论语・先进》中大量琐碎的礼仪规定,可以大胆舍弃,这样,就可以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2.重理解,重能力,讲究技法。
  从近几年的命题趋势来看,命题者越来越强调学生的理解能力,面对文本的分析能力。即便非常熟悉的选段,甚至练过的选段,稍微变化一些提问的角度,答案就完全不同。2010年考查《孟子・公孙丑上》中的一则: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之,乐取于人以为善。”
  针对选段,出题者的问题是: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这个选段,在平时训练中大多数学生都接触过,但设题可能都是针对“闻过则喜”这一点来发挥的。而这样一来,即使练过,也不能套用平时的理解和答案,而必须根据题目的要求,分析文本,完整、准确地筛选信息,有针对性的回答。再如2009年:
  ①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②子曰:“德②不孤,必有邻③。(《里仁》)
  注:①里:居。②德:有德之人。③邻:亲近。
  (2)孔子说:“无友者不如己者。”(《学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选段非常简单,但题目有特殊的要求,考生作答时必须快而准地悟出选段与题干上的“无友者不如己者”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并紧绕结合点来组织答案。
  这样的命题,让考生既套不了题,又走不了江湖,真正考查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在训练中指导学生掌握答题的规范和技巧就成为文化经典的教学与训练的当务之急。
  文化经典是先贤们的宝贵精神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高考中考查文化经典,无疑会对中学生学习文化经典,从文化经典中汲取健康的养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文化经典时目标明确、与时俱进,使文化经典的学习真正起到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作用,则是语文教师要面对的课题,忝为人师,可不勖哉。

推荐访问:裁剪 与时俱进 古木 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