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让语文学习更加丰富多彩_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促进了语文课程和教材的改革,也促进了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的变化,同时,其指出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即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崔峦教授说:“语文教学应以教科书为主,用好教科书,紧扣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同时又不能视教科书为主宰,应适当地拓展和引领。”他指出了语文教学课内与课外的辩证关系:“课内时间有限,知识有限,母语学习应课内学方法,课外学知识。”课后自主拓展学习是新的理念下的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它的空间是无限的,是充满个性的。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由课堂向课外延伸,借课外促迁移、深化,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不可少的补充和丰盈。那么,在语文课后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呢?
  一、重阅读,主题式拓展
  1.拓展阅读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文章
  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本,但决不能局限于课本。教语文不应只教语文教材,而要以课本为中心,向课外辐射,以一篇带多篇甚至多本,以课内带课外,以精读带博读,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迅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的人文底蕴加厚加宽。
  (1)对课文作者的拓展阅读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文质兼美,不乏名家名篇。学生正是在品味语文魅力的同时,与作家进行着亲密的接触。从《少年王冕》中认识作家吴敬梓,以《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中初识前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学生深入了解古今中外的名家奠定了基础。每一个作家成功的背后都有许多动人心弦的故事,催人奋进。在学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引领学生拓展阅读作者传记和作者其他作品,让名家名作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扎根。
  (2)对课文原著的拓展阅读
  教学时,我们常常低估学生的阅读能力,担心他们读不懂原著,其实不然,像《鲁滨孙漂流记》、《西游记》、《水浒传》等许多原著学生都能读懂。读整本的书有利于扩充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如学完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后,我指导学生阅读《水浒传》;学完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我带领学生拓展阅读原著《西游记》。通过阅读原著,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拓展阅读与教材表达方法类似的文章
  在阅读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领悟文章的表达形式,如果在教学中推荐学生阅读与课文表达形式类似的文章,就能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并把学到的表达方法灵活地运用到习作之中。如学完了课文《变色龙》一文后,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写动物的文章,领会巩固其表达方式。
  3.拓展阅读与教材有对比性的文章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思维的基础。”教学中如果能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与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就能促进知识的类化,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例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谈迁那信念坚定、持之以恒、毫不气馁的品质会令学生产生敬佩之心。此时,拿此文与《张海迪的故事》等作对比,要求他们分析人物的性格,从比较中获益。又如,学习了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对比阅读柳宗元的《江雪》,使学生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提高了领悟能力。
  总之,阅读通过主题式拓展,由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并及时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二、统学科,整合式拓展
  语文这门学科不是孤立、自成一体的,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学生要借助于语文这个工具去学习其他的学科,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学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各种实践的机会,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在教学中可以把和语文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如学了《黄鹤楼送别》,可以让学生课后利用网络学有这首诗编成的歌曲;学了《莫高窟》,课后可以展开想象也来画画飞天;学了《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搜寻自然中的各种知识。
  三、常练笔,模仿式拓展
  “读”与“写”这两种能力是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则是语言的应用,是倾吐,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立足于课堂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做到“有法可依”,课后进行小练笔,把读写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学习链,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如学习了《莫高窟》,让学生学着文中总分总的结构,以及作者是如何把“彩塑”、“壁画”、“藏经洞”写具体的,如何写家乡的某处的自然景物。
  四、巧运用,实践式拓展
  华盛顿大学有一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也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更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例如教学《诚实与信任》一文,在学生们充分地领略了作者的人格魅力后,我布置学生课后搜集生活中有魅力的语言,寻找社会这个大课堂中的真善美,进一步感受“语言不是蜜,却能粘住一切”的内涵。最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有哪些不美的行为,用有魅力的语言写提示牌告诉他们。学生们通过社会调查写出了富有魅力的语言:“我在流泪,帮我把眼泪擦干好吗?”(节约用水);“你丢下的不是粮食,而是自己的一颗良心”(爱惜粮食);“我在睡觉,别碰我好吗?”(爱护花草);“除了你的脚印,什么也别留下”(不乱丢废弃物),等等。这样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社会问题,使课外学习和课堂学习结合起来,使学习内容不再局限于课堂,可以让学生在社会中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教材,丰富教学内容,使知识有了用武之地。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善于思考的好习惯,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学生发挥创新精神搭建一个极好的舞台。
  有效课后自主拓展学习的核心就在于“拓展”,“拓展”要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不仅指学生的“创”,而且指教师的“创”,教师首先要有“创”的强烈意识和积极的行动,只有教师立足语文课本,积极开展课后拓展式学习,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课外世界,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创设自主拓展的氛围,引导学生到广阔的天地去探索、感悟、积累,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才能真正做到主动地学、自主地学,去摘取新的知识之果,获取更大的创造能力,真正提升语文素养。

推荐访问:丰富多彩 拓展 语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