捆绑式管理的实践和思考 妇幼保健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摘 要: 教学效益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效果和利益,实现教学效益的优化一直是学校管理者孜孜以求的目标。本文以中山市黄圃镇中学的教学管理实践为例,明确了捆绑式管理产生的背景、做法和意义,以对教育管理者产生借鉴作用。
  关键词: 捆绑 优化 教学效益
  
  一、困境:教学合力不足
  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有效教学”、“教学效益”、“利益共同体”等热点教育名词再度引发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然而,在同样面临激烈竞争的教育生态中,广大农村教育效益低下却是不争的事实。下列现象屡见不鲜:
  1.中考成绩放榜,“几家欢喜几家愁”。特别是落榜考生中,总会有一至几门学科成绩“跛足”影响录取。考生虽然伤心失望,家长还是东拼西凑,交纳数额相对高昂的学费让孩子进入重点高中就读。“船到江心补漏迟”,曾经的老师望洋兴叹,无可奈何。
  2.先进班级创建,“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班主任起早贪黑,含辛茹苦,全天候地充当保姆,事无大小,事必躬亲。“跟班”是家常便饭,科任老师前台讲课,班主任还要在教室后方察看学情,万一中途情况有变,又不得停下手中的其他业务,专攻特殊学生的思想阵地。讲完课后,科任老师“拍拍屁股走人”,班级管理的常规工作如学生的卫生、考勤、纪律、两操、仪表,等等,无关大雅,过问稀少。
  3.同科教学研讨,“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他非”。充满赞誉式的评课一人接着一人,无关痛痒的建议少之又少,至于教学问题的整改,那就是教导处的事。期末教学考评,两极分化已见端倪,“教困师”应运而生。而教学成绩优异的老师神秘功夫“不可外传”,师徒接对更是徒有虚名。
  4.学生培优转差,“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培优人人欢喜,一个优生,几乎成了所有辅导教师的“香饽饽”,每天下午第八节和晚修,安排得满满的:周一作文、周二奥数、周三英语、周四生化、周五艺术……恨不得优生有三头六臂,辅导练习轮番上阵,辅导时间争先恐后。而学困生很多时候处在“被师生遗忘的角落”。低分率随着年级的递增而递增,其结果就是学校整体教学质量难以实现质的飞跃。学生厌学成了顽疾,大量学生流失转学已是常态。
  诚然,影响教学效益的因素诸多,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特别是校长)在力争外部环境改善的同时,应该把更多的视线聚于现有的教学资源。人是教学的第一资源,人本管理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价值。而在学校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价值,凝聚师生的合力是必不可少的。但上述种种迹象表明,教学的条块分割、单兵独斗已成了教学效益的硬伤。社会互赖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积极的合作会产生积极的互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学习动机是借助于人际交往过程产生的,其本质体现了人际相互作用建立的一种积极的依赖关系,激发动机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的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一切的教学规则应为学生学习服务。因此,构建教学的“利益共同体”势在必行。
  二、改革:规则内化行动
  中山市黄圃镇中学现有师生3000余人,是中山市最大的农村初级中学。2006年,该校由原黄圃镇中学、黄圃中学、鳌山中学合并而成。在中山市振兴初中行动计划初期,该校起步晚、起点低、经验少,合并当年,学校在中山市内教学质量居下游状态,薄弱学科呈集群态势,全市教学质量综合排位43位(不含民办初中,全市约60所初中)。合并之后,该校内挖潜力,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教学质量成功实现“三级跳”:2007年,学校在全市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中排位34位;2008年,学校在全市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中排位24位;2009年,学校又荣获“教学质量先进单位”,成功申办成为市一级学校。短短三年时间,学校教学效益一路攀升,“四层捆绑”制度的推行是改革成功的法宝。
  “四层捆绑”制度是建立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积极整合教学中的人力资源,实现教学和谐均衡发展的一种制度。“四层捆绑”具体内容包括:
  (1)班级捆绑:以班主任为核心,班主任对整个班教育教学质量整体负责,班级管理成效直接与同班各任课教师业绩挂钩。
  (2)学科捆绑:以科组长为核心,科组长对整个科组教育教学质量整体负责,学科综合成绩直接与该科科任教师业绩挂钩。
  (3)小组捆绑:以学生小组长为核心,小组长对整个小组学习质量整体负责,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直接与同组成员成绩挂钩。
  (4)分片捆绑:以科任教师为核心,科任教师对结对帮扶的学困生(含偏科生)学科学习质量整体负责,学生的培优转差效果直接与该科科任教师业绩挂钩。
  落实“四层捆绑”,重在四个环节:
  第一,制度驱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四层捆绑”的要义在于培养师生(包括班主任与教师之间、同科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团队意识,培养师生在竞争中合作的精神,发挥集体力量大的优势,形成教学的合力,力求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完善教学的评估方案必须先行一步。在师生的业绩评估方案中,注重团队综合实力与个人实力的结合,并设置协作分权重比例。以教师的教学考评为例,班级管理分占25%,科组协作分占25%,个人教学实绩分占(含培优转差)50%。对于担任多个班级的科任教师,教师“班级管理分”在各个班级绩效考核分中取平均值,这就形成了“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局面。
  第二,分组定责。“四层捆绑”决定了四种小组形式: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教师组、以科组长为核心的学科组、以学生小组长为核心的学习小组、以科任教师为核心的学习促进小组。在前三个小组中,按“异质”分组,就是综合考虑师生学识水平、教学能力、成绩、性别,甚至性格、家庭背景等方面因素,将师生分在一个合作小组内,小组成员之间在能力、个性、性别等方面是不同且互补的,有利于“组内合作、组际竞争”;在以科任教师为核心的学习促进小组中,学生按“同质”分组,他们的基础、能力、习惯等方面大同小异,教师分片包干,对象明确而又集中。分组之后,小组成员之间有了必须互相依赖、“荣辱与共”的意识,再通过责任分解、角色分配、资源配制等来明确小组成员的个人责任。同时完善组长的选拔、培训和任免制度。
  第三,细化目标。SMART目标中的五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明确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达到的(Attainable)、可实现的(Realistic)、有时间规定的(Time Specific)。“捆绑”制管理强化总体目标的分解和落实,因此,全面规划、分层推进是重点。各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际,结合SMART目标的要义取“最近发展区”理论之精髓制订自身的短期目标。以班级捆绑为例,为争创月度文明班,初一级的一些班级以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重点,创造性地提出“六好十无”的奋斗目标(“六好”指说好话、走好路、扫好地、做好操、写好字、读好书;“十无”无脚印垃圾、无迟到旷课、教室无脏物、公物无损坏、水电无浪费、谈话无脏话、穿着无怪装、友爱无打架、作业无抄袭、考试无舞弊),当然,对每一项目标都有详细的分项指标,以“做好操”为例,共分如下指标:①指定位置排队;②入场不超过三分钟;③列队整齐安静;④动作到位;⑤仪表整洁。这些具体而微的目标通过检查评估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纯正班风,带动学风、校风的良性循环。
  第四,过程生成。“捆绑”既要“捆”得自然,又要“捆”得结实。教学过程的精细化是保证。以分片捆绑为例,教师在编写教学指导方案时要针对结对帮扶的学困生(含偏科生)列出学法指导意见,在课堂教学中重点明了他们的学情,课后“一对一”式辅导,作业面批面改,检测日清月结,及时填写“家校联系卡”(或发信息)反馈信息给家长,共同督促整改,自然形成教学合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到关注,学习自信心不断增强,学习成绩同步提升,两极分化现象得以缓解,更有利于特长的培养,促进教学和谐均衡发展。
  三、启示:一箭多雕
  “四层捆绑”制的成功实践,吸引了当地同行的高度关注,以下数据可见一斑(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秋季开学,黄圃镇中学流失优生近200人;2007年秋季开学,该校前一年已流失的优生返校150余人;2008年秋季开学,该校无一优生流失;2009年秋季开学,该校吸引周边乡镇生员500余人,最后因优质学位的限制,仅录160余人,班额显著增大,班数不得不增加。在成绩取得的背后,我们认为“四层捆绑”制的意义在于:
  1.“四层捆绑”制强化了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曾几何时,只教书不育人、教书质量淡薄的意识盛行一时,“四层捆绑”制以绩效工资为杠杆,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机制,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在“捆绑”中得以充分体现。
  2.“四层捆绑”制培养了师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交技能。交往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之一,是个性形成和活动的因素。学校是一个社会性群体,师生间、生生间的社会交往能够促进师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有关资料表明,学校师生更渴望并需要交往。“四层捆绑”制为师生交往提供了一个个“场”,使师生产生群体的归属感、认同感,团队合作,和谐了师生关系,融洽了教学气氛。
  3.“四层捆绑”制下移了管理重心。“四层捆绑”以师生为管理的核心,学校相关处室(如教导处、德育处、总务处、学生会、团委等)履行更多的是服务协调功能,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强烈,教学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激发了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4.“四层捆绑”制推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四层捆绑”制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上“小组捆绑”大显身手,学生小组长组织成员学习,遇到疑问,相互交流切磋,小组成员把握自己的角色,或记录、或联络、或检查、或总结、或主题发言,感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则在课堂巡视中重点辅导,适时调控,“满堂灌”的机会大大减少,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当然,如何运用“四层捆绑”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教学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导向。我们将继续探索,深入研究,促进师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教学效益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北京:教育研究,2002,(2):68-72.

推荐访问:实践 思考 捆绑式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