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纵驻波密部和疏部的认识|疏者密之

  摘 要: 共振干涉法测量空气中超声波声速时,声波形成了纵驻波。由于纵波比较抽象,物理教材通常以横波为例来介绍机械波的一些基本性质,对纵波的介绍较少,导致学生对纵波的认识远远不及横波。本文利用相对形变这个物理量,基于驻波波函数,指出纵驻波密部和疏部的位置和质元密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以加深学生对纵驻波的认识。
  关键词: 纵驻波 密部 疏部 相对形变
  
  1.引言
  空气中声速的测量以其实际应用和易于实现的特点,被许多高校选作基础物理实验测量。空气中声速有多种测量方法,其中之一为共振干涉法,即驻波法。超声波发射探头发出的声波以平面波的形式传播,接收探头表面发生反射,两探头间的入射波和反射波相互干涉,当两探头的间距满足半波长的整数倍时,出现驻波共振现象,接收探头表面为驻波波节,声压最大,压电探头输出的电信号最大[1]。根据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的关系,波可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的传播方向垂直于振动方向,而纵波的传播方向与振动方向平行。横波传播时,介质中交替出现波峰和波谷;纵波传播时,介质中则交替出现密部和疏部。声波是纵波,驻波法测声速实验中,声波形成了纵驻波。由于纵波比较抽象,物理教材通常以横波为例来介绍机械波的一些基本性质[2],对纵波的介绍较少,导致学生对纵波的认识远远不及横波。想要确定纵驻波密部和疏部所处的位置,最基本的办法是根据驻波波函数,选定时刻和若干点,作出位移图和波形图判断。本文利用相对形变来讨论。
  2.关于纵驻波的讨论
  2.1驻波
  设声源在坐标轴的原点,由声源发出的平面简谐波沿轴正向传播,经一理想平面反射沿轴负方向传播,入射波方程为:
  y=Acos2πf(t-)(1)
  不考虑能量的吸收,反射波方程为:
  y=Acos2πf(t+)(2)
  其中为振幅,为频率,为波速。表示质元没有振动时的位置,也是该质元振动的平衡位置,表示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两波相遇处,合成声波为:
  Y=y+y=(2Acos2π)cos2πft(3)
  其中λ为波长,满足u=λf。上式表明,两波合成的结果是驻波。两波相遇处各点都在作同频率的振动,而各点的振幅(2Acos2π)是位置的余弦函数,对应于|cos2π|=1,即:
  x=±k,(k=0,1,2,……)(4)
  振辐最大,为1,称为波腹。对应于|cos2π|=0,即:
  x=±(2k+1),(k=0,1,2,……)(5)
  振辐最小,为0,称为波节。其余各点的振辐在0和最大值之间,相邻的波腹(或波节)间的距离均为。
  2.2相对形变
  纵波在传播过程中,介质受到压缩和拉伸,相邻的两个质元,纵波没有传到时,都处于平衡位置,相距x-x,在振动过程中相距y+x-(y+x),则两个质元间的形变量为[y+x-(y+x)]-(x-x)=y-y,定义相对形变为,即形变量与两质元间距的比值。对于连续介质,相邻的两个质元无限接近,即x-x趋于零。因此:
  =(6)
  介质受压区域,形变记为负值,则相对形变小于0;介质受拉区域,形变记为正值,相对形变大于0。
  2.3纵驻波的密部和疏部
  利用相对形变可以讨论纵驻波疏部和密部的位置。对式(3)求导,得到纵驻波的相对形变为:
  =-(sin2π)cos2πft(7)
  对式(3)求时间变化率,得到质元振动速度为:
  =-(4Aπfcos2π)sin2πft(8)
  把式(4)代入式(7)可知,波腹相对形变为0。把式(5)代入式(7)和式(8)可知,当cos2πft=0时,各质元的相对形变均为0,弹性媒质处于自由状态下,各质元均匀分布,相互作用力为零,介质没有压缩和拉伸,各质元速度最大。当cos2πft>0时,在x=(4k+1)处,相对形变小于0,波节为质元被拉伸得最厉害的地方,即疏部。在x=(4k+3)处,相对形变大于0,波节为质元被压缩最厉害的地方,即密部。可见,波节处交替为密部和疏部。随着cos2πft增大,疏部被拉伸得越来越大,质元密度减少,密部被压缩得越来越小,质元密度增大,各质元均向密部运动(如图1)。当cos2πft=1时,疏部质元密度最小,密部质元密度最大,各质元速度为0。随着cos2πft减少,疏部收缩,质元密度增大,密部质元密度减少,各质元均向疏部运动(如图2)。当cos2πft=0时,弹性媒质又处于自由状态下,各质元没有压缩和拉伸,质元速度最大。当cos2πft由正值变为负值,各质元仍然向原先疏部运动,原先疏部变为密部,原先密部变为疏部,仍然交替出现在波节处。
  对比一下纵波与纵驻波密部和疏部的异同。纵波的疏部和密部不同于横波的波峰和波谷,而是与横波的平衡位置处类似,处于平衡位置[3-4];密部和疏部是媒质的质元被压缩和拉伸得最厉害的地方,也就是质元形变最大的地方,势能最大。这些是二者相同的地方。纵驻波波节处没有振动,动能始终为0。纵波平衡位置处,振动速度最大,动能最大[2-3]。纵波密部和疏部随着波动的传播,出现在介质的不同位置,纵驻波密部和疏部在介质的位置确定,交替出现在波节处。这些是二者不相同的地方。
  3.结语
  教师根据学生具有的知识背景,介绍相对形变及对于连续介质的计算公式,利用相对形变和驻波的波函数,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纵驻波的密部和疏部的位置及变化特征、纵波与纵驻波密部和疏部的异同。对照不同时刻的波形图讲解,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还可以利用相对形变这一有力工具,讨论其它纵波问题,加深学生对纵波的认识。
  
  参考文献:
  [1]赵维义.大学物理实验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39-144.
  [2]马文蔚,周雨青.物理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5-157.
  [3]杨桂巧.纵波特性浅析[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1,16(3):46-47.
  [4]吴开亮,项林川.关于纵波的波峰和波谷的探讨[J].物理与工程,2010,20(3):9-10.
  
  防灾科技学院教研教改项目(编号:201035)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