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衔接连贯与翻译研究]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摘 要: 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街接和连贯是保持语篇连贯性的两个重要特征,其中衔接机制是连贯实现的主要条件。语篇与翻译密切相关,语篇又是翻译的基本单位,因此,在翻译实践中,要从语篇的整体性出发,充分贯彻这两个原则,对于衔接手段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并根据英汉两种语言表达及思维的不同进行逻辑关系的转换和连贯结构的重构。
  关键词: 语篇翻译 衔接 连贯
  
  1.引言
  何谓语篇?胡壮麟(1994)的定义是:“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的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这里强调两个要素:一是特定语境中的交际功能;二是超乎句子语法的范畴。何谓语篇连贯?王东风(1998)认为:“语篇分析将语篇内外所涉及的各种关系统称为连贯。各种连贯的总和称为语篇连贯。”国内对连贯的研究注意力多放在语篇内连贯的研究上,而国外语言学家还强调语篇内符号和语篇外因素的连贯,以及语篇内符号所体现的真实或可能世界中事实与事实之间的连贯,强调社会文化语境和读者的认知心理及世界知识在语篇连贯的构建与解读中的桥梁作用,从而将连贯构建成了一个纵联语法―语义―语用各层次,横贯词素―词―句―篇各单位,内涉语言各个因素,外及社会、文化、认知各方面的立体框架系统。
  德・波格然德(De Beaugrande)和德雷斯勒(Dressler)在《篇章语言学入门》(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1981)一书中介绍了篇章语言学的七个标准:衔接(cohesion)、连贯(coherence)、意图性(intentionality)、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信息性(informality)、情景性(situationality)和互文性/篇际性(intertextuality),从而确立了衔接与连贯在篇章语言学的重要地位。在这七个标准中,“衔接”和“连贯”是最重要的,因为它们是其它标准的基础。衔接是语篇的重要特征,它主要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而连贯存在于语篇的底层,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
  关于语篇与翻译关系的观点,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翻译是语篇,翻译是一个语言形式及语言过程相结合的语篇过程。语篇是交际,特别是翻译的建筑材料。语篇必须被看成翻译研究的主要目标。”(Neubert,1992)在实现翻译对等的过程中,要对语篇结构作相应的调整和修正(Hatim,1994)。国内第一部以语篇分析理论对翻译问题的专著是李运兴的《语篇翻译引论》(2001),此书的研究方法是从静态的词句视角转到动态的语篇视角,并提出了多元系统翻译标准为语篇翻译的标准。本文拟从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理论来研究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2.语篇衔接
  1976年韩礼德(Halliday)和哈桑(Hasan)合著了《英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这本书的出版是衔接理论创立的标志。书中指出衔接的5种手段为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连接词语(conjunction)、指称(reference)、省略和替代(ellipsis,substitution)。这5种手段除过省略是一种语法手段外,都和词语的运用有关。可以认为衔接是将语句聚合在一起的语法及词汇手段的统称,是语篇表层的可见语言现象。在语篇翻译中,要充分认识原文中的衔接手段和方法,使译文尽可能地体现出原文的衔接方式,有时在译文中也可变换衔接手段和方法,使译文达到和原文异曲同工的效果。在语篇翻译中,对语篇衔接的认识和把握,会直接影响译文的质量。以下从词汇衔接、连接词语、指称和替代四方面说明。
  2.1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指的是运用词汇达到语篇衔接目的的手段。根据李运兴(2001)的分类,把词汇衔接分为同义衔接和组合衔接两类。在翻译中辨别词汇衔接,找出相对应的译文词语是至关重要的。下面以同义衔接为例说明,例如:
  原文:The festival has been running since 1947.It began unofficially,when several theatre groups from around the world arrived,uninvited,at the first 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the Arts and performed in small buildings,churches and in the streets on the festival’s edges,or fringe.The following year the separate Fringe Festival was set up,to run in parallel with the International Arts Festival.
  译文:流苏艺术节始于1947年。刚开始是非官方的。当时几个戏剧团体从世界各地赶来参加第一届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他们并没有接到邀请,所以只能在艺术节会场周围的小楼里、教堂里、教堂或街上表演。第二年,独立的流苏艺术节得到确立,与国际艺术节同时举行。(《英语世界》:99/8)
  原文中“fringe”这个词有“流苏”和“周围”、“边缘”的意思。那翻译成流苏艺术节合理吗?在原文划线部分“fringe”和“edge”构成明显的词汇衔接上的同义关系,译者在选择译文对等词语时必须考虑到这一衔接关系,否则就会造成译文词汇衔接的断裂:读者读到上述译文时,根本无法在其中的“周围”和“流苏”两个词语间建立任何词汇衔接关系。为了再现原文中的衔接关系,可将“流苏艺术节”改为“外围艺术节”或“边缘艺术节”。
  2.2连接词语
  连接词语指的是原文中某些词语在整个语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翻译时要通过一定的衔接手段,将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非常有条理地连接起来,使整个语篇构成一个完整的语义单位。Halliday(1985)在论及语篇的衔接时,谈到连接词语的衔接功能,并按其功能列出了三类连接词语:引发进一步叙述的(elaboration)(in other words,for example,to be more specific),使语义得以延伸的(extention)(and,but,on the contrary)以及使语义得以增强的(enhancement)(even so,all the same,as a result)。例如:
  原文:There’s certainly too much pepper in that soup!Alice said to herself,as well as she could for sneezing.
  There was certainly too much of it in the air.Even the Duchess sneezed occasionally;and as for the baby,it was sneezing and howling alternatively without a moment’s pause.The only two creatures in the kitchen that did not sneeze,were the cook,and a large cat...
  译文:“我看那汤里的胡椒一定搁得太多啦!”爱丽丝说着就觉得要打�嚏。
  实在那空气当中的胡椒面儿是不少。连那公爵夫人自己也有时候打�嚏;要说那个小孩,那就不是打�嚏就是叫,不是叫就是打�嚏。那厨房里只有两个不打�嚏的,一个就是那个做饭的老妈子,一个是只大猫……(赵元任译)(方梦之,1999)
  在这个例句中,译者加强了句子与句子、段落之间及段落内部的衔接,使整个语篇文脉流畅,对某些具有连接作用的词语,作了精彩的处理。如:为了使段落间语义更加紧密连接,将certainly译作“实在”,放在句首;even和as for照常译作“连……也”和“要说”;将“alternatively without a moment’s pause”译作“不是,就是”。
  2.3指称
  指称通常分为人称指称、指示指称、比较指称和分句指称。就英汉翻译实践来说,人称指称和指示指称是最具有实践和理论价值的语篇现象。在翻译时,要认清人称指称的关系,在很多情况下,尤其是英译汉时,英语中的代词必须被还原为汉语的名词,明明白白地表达出来。例如:
  原文:Proverbs are heirlooms,treasured and passed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We assume these pithy phrases sum up timeless wisdom.But are the truisms really true?Psychologists have found they’re pretty hit-or-miss.Still,they persist.After all,you know what they say:old habits-and old sayings-die hard.
  译文:谚语是前人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它们受人珍视并世代相传。我们认为那些洗练的警句概括了永恒的智慧,不过它们是否全是货真价实呢?心理学家发现谚语有的说得对,有的就不对。这种情况至今依然未变,说到底,你们知道它们讲的内容都是古老的习惯,陈旧的论调,一成不变的。(《英译汉教程――理论与实践》)
  原文句群中划线的三个they分别译为:谚语、这种情况、它们。译文对指代关系的理解是否正确呢?上述英语句群中存在如下的衔接链:proverbs―these pithy phrases―trusims―they―they―they。这些词的所指基本相同,也就是说,第二个they不应译成“这种情况”,而应译成“这些(谚语所表达的)道理任然被人们所接受”。最后一句可改为:“还是谚语里那句老话:老习惯难除――老谚语还不是一样。”
  2.4替代
  替代指用较短的语言形式替代上文中的某些词语,使行文简练流畅。它可分为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分句性替代。就翻译过程来说,动词性替代最具有实践意义。例如:
  原文:As for the soul of man,the Eskimos do not claim to know exactly what it is...but then who does?They see it,however,as the beginning of life,the initiator of all activities within a being and the energy without which life cannot continue.
  译文:对于人的灵魂,爱斯基摩人没有说他们确切知道其为何物……可是又有谁能说清呢?但是他们把它视为生命的开端,是一个人全部活动的发起者,是生命延续所必需的能源。(《英语世界》,1999)
  原文中“does”替代了“claim to know exactly what it is”,汉语中没有这样的替代方式,因此,译文中采用了同构的方法,使其形成词汇衔接关系。
  3.语篇连贯
  连贯是词语、小句、句群在概念上、逻辑上合理、恰当地连为一体的语篇特征。连贯的语篇有一个内的逻辑结构从头到尾贯通全篇,将所有概念有机地串接在一起,达到时空顺序明晰、逻辑推进层次分明的效果(李运兴,2001)。连贯是区分语篇和非语篇的基本条件(张德禄,2003)。可以说,连贯是语篇的无形网络,语义连贯是构成话语的重要标志。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逻辑层次特点,所以英汉两种语言实现连贯的手段是有区别的。首先,在小句级层,英语是主语加谓语的句法结构,而汉语却可能呈现话题加评论的语义结构。其次,在句子和语篇层次上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就意味着汉语少用连接词语,且造句谋篇倚重词语而非小句。最后,在逻辑和连贯关系上,英语呈显性,即它的逻辑和连贯是通过句法结构来体现的,汉语呈隐性,往往隐含在上下文中。因此,在翻译时,要根据汉语的思维方式进行调整、变通,使译文的连贯结构能充分地体现出原文中连贯结构,使译文更加准确、流畅。语篇连贯问题主要表现为逻辑关系的转换和连贯结构的重构。正确处理这些问题是保证译文语连贯必不可少的条件,不然的话,译文就会出现凌乱、混淆乃至误译。
  3.1语篇翻译中的逻辑连贯重构
  就语篇连贯而言,译者首先要认清原文的语义层次和逻辑脉络,因为翻译过程不仅是一种符号的转换过程,也是逻辑关系和连贯结构重构的过程,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思维转换过程,体现了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环境的人们思维惯势的对应、对照,甚至冲突。例如:
  原文: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了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留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朱志清《背影》)
  译文:We crossed the Yangtze and arrived at the station,where I bought a ticket while he saw to my luggage...At the sight of his back tears started to my eyes,but I wiped them hastily so that neither he nor anyone else might see them.(杨宪益译)
  以上中文原文似乎是由几个并列的流水句组成,在表明上看不出有什么连贯逻辑关系。但仔细分析之后发现此段中文隐含着逻辑关系,在将其译成英文时,就应该把汉语中的这种逻辑连贯关系显性出来。以上的英文译文中分别用了关系副词、从属连词、并列连词等,在句法上较好地体现了汉语原文中隐含的逻辑连贯关系。又如:
  原文:A merchant,whose daughter had married a man with whom it proved she could not get on very well,was surprised some weeks later to see the young lady return home with all her belongings.
  译文:某商人有个女儿新近成婚,由于与丈夫关系不合,几星期后便携带衣物回到娘家。商人看到女儿,感到十分意外。
  此例中英语原文用关系代词使语篇前后连贯,达到形式的完整,句子结构紧凑,而汉语句子结构呈流水式,一个小句接一个小句,按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排列,符合汉语的结构特征。
  3.2语篇翻译中的结构调整
  英汉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因此他们的审美观和语言逻辑不尽相同,具有特定功能的语篇构成形式也不尽相同。英国语言学家Kaplan(1996)认为:“篇章的组织方式具有语言和文化的特殊性,反映了人的思维模式。”而根据Kaplan对不同语言思维模式的分析,英语篇章的组织发展呈直线型,而汉语呈螺旋型。所谓直线型,就是先表达出中心意思,再由此展开,层层推演或逐项分列。汉语的螺旋型思维模式则是先引出话题,然后阐明主题,再转述表面上无关话题,最后再加深主题。汉语的主题句子在文中的位置较英语更随意,而且有时主题句根本不出现在文中。因此,译者在翻译中就应对译文语篇结构作相应调整,以适合译文读者的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如:
  原文:Mrs.Clinton receives about 5,000 letters a week,according to Lawrence senior Jenny Dunlavy,who spent the fall term in D.C.as part of American University’s Washington Semester Program.Working in the Office of First Lady’s Scheduling Correspondence,Dunlavy and others sorted through as many as 100 invitations a day requesting Mrs.Clinton to attend everything from birthday parties to baby showers.
  译文:由于参加“全美大学华盛顿秋季见习计划”,劳伦斯大学四年级学生邓拉维整个学期都在华盛顿特区为第一夫人日常信函办公室工作,每天她和同事要处理100多封请柬,都是邀请克林顿夫人参加从生日宴会到婴儿洗礼等各种活动。据她透露,克林顿夫人每周大约收到共5,000封信函。(李运兴,2001)
  原文主题句是第一句的划线部分,其他信息都是作为铺垫的背景信息或具体的细节,这正是英语语篇开宗明义,直接切入主题的表达方式;而汉语译文则体现了汉语语篇的表达习惯,将背景信息或具体的细节放在前面,然后再结尾部分点明主要信息。如果汉语译文按照英语原文的结构顺序翻译,汉语译文恐怕就晦涩难懂了。又如:
  原文:尊敬的领导、各位来宾: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精神的鼓舞下,在××会议的推动下,在××方针的指导下,在党委的情切关怀和具体指导下,在兄弟单位的支持下,我们这个讲习班开学了。
  译文:Respected Leaders,distinguished guests,ladies and gentlemen,I have the honor to declare the seminar open.I’d like,if I may,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convey our gratitude to those whose support and assistance have made the seminar possible.Our particular thanks should got to...(袁晓宁译)
  这是一段带有浓重的中国“官场腔”的汉语原文。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翻译时有必要在结构上和表达上进行调整。把主题句先找出来,汉语的主要信息在句尾,翻译时放在首句,再加以补充和描述。译文符合英美读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能起到交际的作用。
  3.3语篇翻译中的补全与忽略
  在语境层次,要求译者充分注意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尽量使译文语篇所承载的信息与译文读者的知识结构相吻合(李运兴,2003)。例如:
  原文:六十年代起,振羽蒙受十五年冤狱,当时,不少人都感觉莫名奇妙。
  译文:Since 1960s,Zhenyu had been wronged in political campaigns and was incarnated for 15 years.This unjust treatment of Zhenyu had left many people bewildered.(《中国翻译》,2010/2)
  六十年代起,振羽蒙受十五年冤狱,熟悉这段历史的中国读者指导他是在一系列政治运动中受到不公正待遇。不熟悉中国历史的外国读者可能需要一点引导,所以在译文里补充了这个内容,填补了句子意义的间隙。
  关于忽略的情况,忽略原文里一些可有可无的成分,及一些影响衔接连贯的成分。如:
  原文:直到他1978年出狱,才听说到许许多多关于振羽在狱中斗争的故事,多到一时耳塞。
  译文:It was not until 1978 when he was released from prison that we learned many of his struggle stories in jail.(同上)
  句子里的“多到一时耳塞”是汉语习惯性的夸大,其实就是“许许多多”,没有特别的意识,而且如果保留它,反倒有碍译文的连贯效果,因此在译文里将其删掉了。
  4.结语
  综上所述,衔接与连贯是语篇翻译中的两个重要原则和特征,是翻译实践中需要首先考虑的因素。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因此,翻译时,应在充分理解原文语篇结构的基础上,灵活地运用译入语衔接和连贯手段,注意逻辑关系的转换和连贯结构的重构,使译文既能充分、完整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又能符合译文的表达习惯,为读者所接受。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2]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李运兴.英汉语篇翻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王东风.语篇连贯与翻译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6).
  [5]袁晓宁.语篇翻译中的重构现象探讨[J].东南大学学报,2008,(3).
  [6]张德禄,刘汝山.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7]Halliday,M.A.K.& 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8]Hatim,Marson.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Norman Group Limited,1994.
  [9]Neubert & Gregory.Translation as Text[M].The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2.
  
  基金项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科研项目科学研究基金,衔接与连贯在翻译中的应用研究,项目代号:KYF095609037

推荐访问:连贯 衔接 翻译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