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和亲政策解读】 和亲政策

  摘 要: 唐朝统治者为了加强民族间的联系,巩固国家的统一,十分重视用公主和亲的手段增进唐王室与少数民族首领间的联系与信任。在唐代的289年间,唐曾与吐谷浑、吐蕃、突厥、奚、契丹、回纥、宁远、南诏等联姻,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起了较大作用。唐朝的和亲政策具有主动性、开放性和进步性等特点,在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 唐代和亲政策 发展过程 影响
  
  “和亲”亦称“和藩”,纵观中国历史,从西汉到清代至少有150余次,可见和亲是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对于和亲许多人认为是统治阶级的一种权宜之计,而事实上,和亲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点。这里我将简要分析唐代和亲。
  一、唐代和亲政策的发展过程
  唐代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统治者带有鲜卑族的血统,夷夏观念淡薄,其统治思想儒道佛并行,因而对少数民族能以开放的态度一视同仁。李渊曾说:“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唐太宗曾自称自己与前人的区别:“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夷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族皆依朕如父母。”这不完全是夸饰之辞,也反映了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时能考虑各民族自身的情况,顺应历史发展与人民的愿望,不歧视少数民族。唐代的和亲政策就是在这种多民族一统,各民族平等的思想指导下提出的。
  唐代的和亲政策始于唐高祖李渊。李渊在太原起兵时就曾想以和亲为手段向突厥借兵,以增强军事实力。而开国之初李渊就提出了“安人静俗”的施政方针,实施积极的和亲政策来巩固其统治。
  李世民时期,唐与少数民族的和亲达7次之多,和亲政策得到很大发展。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铁勒首领遣使请婚,太宗与侍臣商量对策,时任司空的房玄龄说:“今大乱之后,疮痍未复,且兵凶战危,圣人所慎。和亲之策,实天下幸甚。”太宗也以“朕为苍生父母,苟可以利之,岂惜一女”表明态度,遂许以新兴公主妻之。唐中宗在送金城公主出嫁吐蕃赞普时也说:“金城公主,朕之少女,岂不钟念。但为人父母,志息黎元,若允乃诚祈,更敦和好,则边土宁晏,兵役服息。遂割深慈,为国大计。”由此可见,唐代统治者是把和亲与安邦治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二、唐代和亲政策的影响
  1.政治方面的影响
  恩格斯在论述中世纪封建主之间的联姻现象时指出:“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是借一种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和亲也是一种政治行为,就积极意义来看,和亲改善了唐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彼此之间的友好往来。唐太宗曾针对和亲说:和亲公主“既生子,则我外孙,不侵中国,断可知矣”。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唐朝统治者把和亲与安边联系在一起,关于这一点,我们还能从“南和”“永乐”“固安”“宁国”“咸安”“安化”等和亲公主的名称上看出来。事实上,大多数的和亲确实也达到了预期目的;和亲公主远嫁外蕃,也都负有这样的重要使命,许多和亲公主成为唐与少数民族和好的特殊使者。唐朝初年吐蕃曾经多次侵扰其西部边境,但是自文成公主入藏到松赞干布去世,吐蕃一直“以子婿礼”臣服于唐。文成公主去世后,唐蕃之间曾发生失和与战争,但金城公主入藏后又竭力缓和双方的矛盾,并于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向唐请求树碑立界,双方边境又获安宁。尽管唐蕃之间曾经失和,但那只是一时的历史现象,而主流是和好的。和亲不但会带来和亲双方的友好相处,而且在很多时期维护了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局面。例如与东突厥阿史那社尔的联姻就具有代表性。阿史那社尔与衡阳公主结婚后,在唐与周边的多次战争中屡立战功,有力地维护了唐朝的统一。此外,和亲加强了和亲双方的交流,使当时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必然产生对中原先进制度的向往,促使一些少数民族效仿中原的制度。据《阙持勤碑》和《芯伽可汗碑》记载,突厥伯克就曾弃去本民族称号,采用唐朝称号,而且各地都推唐天子为天可汗,实行唐的法度。
  2.经济方面的影响
  和亲一方面是公主的出塞,另一方面是财物的相互赠送。在和亲过程中,财物的交易额非常大,同时与之相关的互市等活动非常频繁,这必然会促进官方贸易和双方经济的发展。如唐与回纥的多次和亲,每次婚礼的陪嫁费用不下五百万缗;对吐谷浑、契丹、奚等部族的求婚和迎亲者,唐王朝也都赐给大量财物。这在正常年份下,唐朝政府是可以承受的,但是到了安史之乱后,政府负担过重,无力承受,最后导致因婚资过高而拖延婚期。与此同时,和亲的少数民族也将当地的特产、财物传入到了唐。如吐蕃求婚使者禄东赞向唐太宗贡献黄金五千两,其后又不断奉献金胡瓶、金盘、玛瑙杯和“高七尺,中可实酒三斛”的金鹅等器物;回纥多次向唐进献貂等物;吐谷浑也进献“马牛羊万”。这种人员往来和物质交流,既促进了少数民族商品经济的发展,又丰富了唐朝的经济文化生活。
  3.和亲促进了民族融合与同化
  从形式上说,和亲就是民族通婚,而这无疑是一种较自然的民族融合与同化。唐与少数民族的和亲,同时也影响到了其他各阶级的通婚和交往。如在唐与回纥的频繁和亲联姻中,既有许多汉人融合到回纥人之中,也有许多回纥人融入到汉族之中。宁国公主、崇徽公主、咸安公主、太和公主出嫁回纥时,都有许多男女陪送,除宁国公主、太和公主后来被迫回到中原外,其他人基本上都被回纥融合。其中包括随宁国公主远嫁的荣王之女儿,回纥人称其为“少宁国公主”,后来她嫁给了英武可汗并生有二子,并终生留在了回纥。另外,李承采前往回纥请兵时,回纥可汗为了密切双方的关系,将可敦妹以义女的名义嫁给了李承采,后来也逐渐融入到汉族中去。这些都是唐与回纥和亲相关联的民族通婚。通婚联姻无疑会加速民族融合与同化的过程。
  总之,唐代公主外嫁蕃王,不仅扩大了唐朝对外的影响,而且对中原文化向周边及其更远的地区传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使边疆地区及西域各邦蕃王了解和认识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它加速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增进民族感情,有利于民族团结。另外,从总体上看,唐代的和亲达成了国家外交和军事上两方面的策略,而具体担当和亲的公主虽然牺牲了个人幸福,却以自己的行动落实了国家策略,成为唐代民族友好的使者。

推荐访问:和亲 唐代 解读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