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应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培养研究

  摘 要: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旨在促使不同学生在不同基础上能有最大的发展。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培养方法 创新意识
  
  一、创新的必要性
  
  新的世纪,新的要求。随着时代的进步,一名教师应该在用实、用好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即要有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人说:“教学倘是真正创造性的、探究性的,那么,它就会达到艺术般的高度,给人以艺术般的魅力。并且,唯有借助这种教学,学生也罢,老师也罢才会满足、才会成长、才会获得自我变革。”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因此,教学本身就是一门创造性的工作。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的动力。
  所谓创新,是指在前人或他人已经发现或发明的成果的基础上,能够作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或者能够对前人、他人已有的成果作出创造性的运用。学校教育分为德育、智育、体育三个主要的方面。在学校教育中,智育重在对人的智力开发,这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渠道,而智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重视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些自己的观点。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适时营造氛围,引导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地营造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有所创新,要能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能思考题目的变化,一题多边的练习与提问的技巧等方面的经验。新教师尤其要多听课,将所听的课与自己的课进行比较。拿上次等腰三角形这一课中的一个练习来说,我觉得练习的两种上课方式对学生的思维的培养是完全不同的。
  练习: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5,底边长是8,求周长。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练习题。如果采取让学生思考,然后合作作题得出结果的方式,学生掌握的只是这一种题目的做法,而没有任何的创新培养。我对这个题目进行如下处理:
  师:请看题目:已知等腰三角形腰长是5,底边长是8;求周长。
  生:周长是18。
  师:你是怎么得来的?
  生:腰长的两倍加底长就等于周长。
  师:回答得很好。(师板书:腰长×2+底长=周长)由此公式你还能想到了什么公式?
  这里的提问在于让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思考,推导发现新的公式。通过这种训练,学生在以后看到各种公式时就会不只想到一个公式,而是变式下的很多公式,培养了在以后遇到问题时能换个角度来考虑,从而有所创新。
  生:(积极的)底长=周长-腰长×2;腰长=(周长-底长)÷2
  师:(板书在第一个公式下)由这些关系式,针对上面的题目的条件你还能设计什么样的问题?
  学生说了很多问题,教师总结几类写在黑板上。
  (1)已知等腰三角形底边长是8,周长是18,求腰长。
  (2)已知等腰三角形腰长是5,周长是18,求底边长。
  (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是5,另一边长是8,求周长。
  由上面的练习,尤其是练习三的问题,需要再一次让学生转换思维才能正确解决,需要将问题全面分析,进行分类讨论。再一次培养学生编题的能力,在编题的过程中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师补充:(1)已知等腰三角形腰长是x,试确定底边长y的取值范围。
  (2)已知等腰三角形腰长是x,底边长是y,周长是18,x、y为整数,求符合条件的x、y的取值。
  师生共同交流得出答案。
  叶圣陶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作为教师要处处为学生提供创造之地、创造之时,培养创造之人。对于上面的两种不同的上课方式,第一种只是简单的练习,没有任何创新,也不能培养学生的任何创新思维。没有给学生创设出有利于创新的氛围,自然就没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是第二种却能让学生积极地思考,全面提高学生看待同一个问题时的不同观点,从而培养学生在以后的人生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时能采取逆向思维的方式,去寻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除了对练习的处理,营造氛围,引导学生创新意识外,课堂上还有很多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方法。如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设施来增加课堂信息量,尽可能地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的教育方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富于批判性意识的习惯。老师要帮助学生了解本学科领域前沿的进展,激发他们了解未知世界的强烈愿望,开拓学生视野,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意识。
  (二)建立评价体系,肯定不同层次学生的创新。
  积极评价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另一措施。及时的评价,及时的反馈矫正,是对学生尝试创新结果的判定。评价有“学生讨论评价”和“教师讲解评价”等形式。课堂上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时,要给予不同的肯定。评价就是一根指挥棒,要指向创新的方向,评价结构应该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倾斜,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要加以鼓励,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如理解问题、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找出应用题中的关键词语等,可以先让学生之间评价,以他们同龄、同年级、同程度的这种济辈文化来互相之间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激情,同学之间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特别针对提出的问题,学生认真地给予肯定的评价。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现在的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有问题不敢问,学生心理上有三怕:一怕问题浅,同学会嘲笑;二怕问题偏,老师责怪;三怕问题多,老师厌烦,因此不愿冒险提问。对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并及时给予表扬鼓舞,如此一来,学生就会提出许多问题。如在学习“红旗竿的高度的测量”问题时,如果就书本中的方法加以介绍,显然是不能让学生有创新的意识的。在本节课中我做了如下设计:
  1.提出问题:操场上的红旗竿有多高?用你的经验和数学知识能知道吗?
  2.设计解决方案:学生有很多方案提出,有的说爬上去,有的说估计,还有的沉思……
  3.问题的发展:让学生考虑方案正确性、可行性和结果的准确性,并让他们提出自己方案的优缺点。
  在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案的优缺点的问题时,教师应给予肯定和指导,并让他们加以动手实践。分组书写几份测量报告,对好的方案给予一定的奖励。思考你的方法还可以测量哪些物体的高度?实际测量中有什么问题请学生在下一节课中提出。
  (三)多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动手创新体会成功快乐。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创新。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留实际生活的问题给学生,让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动手创新来解决问题,体会创新的成功快乐。如在多让学生编数学小报,教应用题中的分段函数问题时,这对学生一直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很多学生总是混淆如何在有代数式的情况下进行分段。我先简单介绍哥本哈根会议,然后提出国家现在在提倡节能减排,那么你们认为怎样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与。如对电费、水费等如何收费才能让我们真正地支持国家的节能减排呢?把问题抛给学生,通过以4―6人一组周末调查并编写一张数学小报,并让他们提出问题;然后在课堂上引发学生“发散讨论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讨论出他们哪一组的方案是最可行的;并提出,当用电或水x度时与电费y的函数关系式。这样既联系了生活实际,让学生敢于思考,动手创新,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学生既从中受到有益的启迪,又培养了“学会”“想学””乐学““敢学”的创新学习能力。课堂后对学生生活中的创新性和可研究性的问题也要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创新。还可以偶尔让学生出出数学小报,小报的内容可以是学生自己谈学数学的体会,平时的错例、数学趣题,也可以转载其他数学报上的文章。同学合作完成,他们共同设计,然后分工抄写、美化。在完成一张小报编制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内容可读性、趣味性,又要考虑排版新颖、巧妙,整体效果别具一格,这一切处处渗透着创新。自编数学小报解放了孩子的大脑、双手,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能促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班主任还可以通过每周让学生出一张手抄报,每周装订一次,挂在教室后面,让学生能时时看到自己的成果,处处时时体会成功的感觉,而且学生对自己的东西还会特别地珍惜和保护,让学生对公物的爱护也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四)分层次教学中渗透创新。
  各层次学生的总体知识能力差异明显,各学生知识能力也具有变化性,所以对各层次目标在保证全体学生合格的基础上,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饱”,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同时还应留有余地,充分考虑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制定向较高层次即创新过渡的递进目标。因此,每节课都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出与其相应的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一,低层次目标,要求学生达到“识记”和“应用”水平,能直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第二,中层次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达到“应用”和“分析”的水平,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第三,高层次目标,要求学生达到“分析”与“综合”的水平,能综合地运用学过的新旧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如“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教学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习可以确定共同和不同的教学目标。
  共同的教学目标:能够运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不同的教学目标:A层:能够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熟练运用,能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要求尽可能多的方案,并尝试其可行性。
  B层:领会推导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思想方法,能够熟练运用,提出一两个解决方案。
  C层:能够运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参考其它文献解决方案。
  虽然一个人的创新意识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得到增强,但是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创新需要合理的基础知识体系,只有脚踏实地学好知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才能提升创新能力。学校是传播、扩散和学习知识的重要基地,是知识创新的主要动力和源泉。只有积极迎接时代的挑战,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才能更好地为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当然,创新意识的培养还有很多如建模训练、好奇心的培养、思维直觉等。我就上面几点结合自己的教学浅谈一些自己的观点,不足之处尽请谅解。
  
  参考文献:
  [1]戴再平.开放题――数学教学的模式.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方明一.中国数学教育.中国数学教育杂志社,2008.

推荐访问:应在 创新意识 培养 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