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肺耐力练习运动的安全问题研究】

  摘要: 心肺耐力练习中的运动安全问题非常重要。如果出现运动中运动损伤,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本文就体育教学、课外锻炼和竞赛中,心肺耐力练习运动中常常发生的运动损伤诸多原因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心肺耐力练习运动安全问题
  
  一、引言
  
  在心肺耐力练习中,肺活量是反映肺功能的重要指标,它代表一个人的潜在呼吸能力,是评价人体呼吸系统技能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呼吸功能和健康状况。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呼吸系统与心血管系统组成的人体氧运输系统(即心肺系统),对人的健康及生命活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体通过心肺循环系统将氧气和营养物质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人体的各个细胞,同时将其代谢最终产物向体外运输与排出,这是维持人体新陈代谢的基础。通过中长跑锻炼来增强大学生心肺功能和心肺耐力,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已成为我国高校体育中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体育锻炼既能使人的肺活量水平提高,又能延缓肺活量的衰减。肺活量的下降反映出体育活动的不足、耐久力的下降和体力劳动持续性差等问题,但到底采用多大运动强度和多大运动量来进行心肺耐力的练习,既不影响学生学习效率、不产生运动厌恶感,又能使机体获得良好的锻炼效果,尤其是不造成运动损伤,心肺耐力练习运动中的安全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针对大学生的特点,探讨提高心肺耐力所采用的不同距离跑练习中的安全问题,试图探寻一种安全、有效提高大学生心肺耐力的锻炼方法。
  
  二、不同距离跑锻炼对大学生心肺功能的影响
  
  在我校的体育课中,统一安排发展心肺耐力的教学,每次课女生2000―2400m,男生2400―2800m,每学期进行12分钟跑测试,通过不同距离跑的锻炼来提高学生有氧耐力跑的能力。心率是评价心脏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系统的体育锻炼,可以使安静心率降低,这是心脏对运动的适应,也是心功能增强的表现。安静状态下,同时出现心搏量增加和心率降低是心脏功能提高的重要标志。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女生2000m、2400m组,以及男生2400m、2800m组的基础与安静心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女生2000m组、男生2400m组最为明显,说明这两种距离的中等强度的跑步锻炼可导致机体基础与安静状态下迷走神经紧张性升高,相对的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这正符合有氧锻炼与训练能增加每搏输出量来代偿心率下降的原理。定量负荷运动后,2000m、2400m、2800m组的即刻心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中女生2000m组、男生2400m组最低。研究证实,心血管对运动训练的适应在机体从事次最大运动时,心率反应幅度变小,每搏输出量明显增大,以代偿心率反应幅度的变小,保证运动器官有一定量的血液供应。本研究显示,每学期一定强度的跑步锻炼能有效改善机体的心肺功能,使机体一进入运动状态就较快地动用肺的通气功能和心血管运输氧气与营养物质的功能。另外,不同距离跑锻炼对大学生肺活量的提高也是非常明显的。
  
  三、运动损伤的机制
  
  从解剖学角度,人体结构存在某些弱点:如腰部负担重,保护相对少,肌肉的活动复杂。膝关节杠杆长、保护少,屈膝时关节不稳定。踝关节,外踝长、内踝短,外踝的韧带较薄弱,内翻肌群的力量较外翻肌群的力量大。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弱点并不表现出来,但这些弱点与动作结合时,就会成为损伤的因素。加上如果技术掌握得不好,以及场地器材等因素,就很容易使学生在运动中受伤。而且小伤小病往往不会引起重视,带伤带病坚持锻炼,而导致损伤发生,不易恢复,不易治疗。
  
  四、运动损伤原因分析
  
  1.思想重视不够。
  大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往往与师生双方对运动损伤的意义及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关。有些人错误认为,进行体育活动,出现运动损伤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因此在教学、课外锻炼和竞赛中,思想麻痹,不注意预防,没有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由于大学生求知欲强,年轻好胜,急于求成,在体育运动时,往往盲目冒失地去从事一些力所难及的运动,或去试做自己根本无法完成的高难动作而导致运动损伤。
  2.缺少适宜的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可以增强各器官和系统的功能活动,克服锻炼前内脏器官植物性机能的惰性,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使人体从相对安静的状态顺利进入最佳的运动状态,为即将来临的工作做好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做得不科学、不适宜,往往会导致运动损伤。①在正式运动之前,如果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做得不充分,就难以调节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来克服惰性以提高人体各器官的工作能力,就难以使人体有关系统进入工作状态。②准备活动的运动量如果过大,使机体过早出现疲劳,当进入正式运动时,身体已处于疲劳状态。③过早开始做准备活动,当进行正式运动时,准备活动的作用已接近消失,从而降低了准备活动的效果。④准备活动的内容与正式运动的内容脱节,缺少过渡性的专项准备活动内容,使参与正式运动的有关机能没能得到有效的改善。⑤准备活动未能按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以上种种情况都可能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3.身体和心理状态欠佳。
  大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时,如果身体和心理状况不佳,也容易引起运动损伤。如有些学生隐瞒自己的疾病,带伤带病参加运动。这很可能加重自己的伤病,此外,在运动时为了保护患处,常会自觉不自觉地把体重移到健康一侧的肢体上,以致该肢体会因负担过重而被迫受伤。有的学生因睡眠休息不好等原因,在身体很疲劳的情况下仍参加体育运动。我们知道,当机体发生疲劳时,首先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发生改变,使机体内部的共济作用及注意力减低,肌肉的弹性下降,致使肌体的协调性、灵活性遭到破坏,在进行不同距离跑时,有可能发生损伤。另外,有的学生在其他运动时,因动作不熟练,担心做不好,而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在动作上表现为犹豫不决或手忙脚乱。相反,有些学生自以为动作熟练,练习时思想上容易出现疏忽大意和注意力不集中现象。有的学生参加体育比赛前容易过度兴奋而产生“超限抑制”现象使临场发挥不正常,表现出无精打采,软弱无力的神态,使动作不协调,动力定型遭到破坏,以致发生运动损伤。
  4.教学组织不力。
  教师教学组织不力,课堂纪律松散混乱,有的学生不遵守运动场地器械使用的规定,在跑的过程中任意穿越投掷区,有的学生不按教师的要求进行练习,有些学生不在跑道上按同一方向跑,有的学生不听老师劝告,坚持去作力所不能及的练习;学生爱出风头表现自己,冒险去做自己不熟悉的动作;有些学生相互追逐打闹……凡此种种,均有可能造成运动损伤。
  5.场地器材不合理。
  场地器械、运动服装以及防护器械的不合理,都可能引起大学生运动损伤。比如场地不平,有碎石杂物,跑道过硬过滑,沙坑过硬或有杂物;器械安装不牢固、有损坏、有裂缝,表面生锈或不平,器械与器械之间,器械与墙壁之间距离太近,垫子放置不平或宽度不够,服装太紧或太大,鞋袜过小或过大,缺乏必要的运动保护器具,如护膝、护腕、保护带等。此外,天气太冷时,肌肉关节发硬,不易活动开,不注意就可能使肌肉拉伤,天气炎热时,出汗多,体力消耗大,如不及时调整运动量,疲劳的肌肉也容易受伤。
  6.身体素质较差。
  身体素质较差的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大学一年级新生,表现在肌肉力量不足,柔韧性不够,弹跳性不好,跑步时速度跟不上,因此在运动中反应较慢、动作不协调、局部负担过重,力不从心而且不会自我保护,这就很可能造成损伤事故。
  
  五、怎样预防运动损伤
  
  1.提高思想认识,消除麻痹思想、加强安全教育,是预防运动损伤的最重要一环。
  应使广大体育教师和大学生在思想上充分认识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和重要性。纠正运动损伤是不可避免的错误认识,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经常进行“安全第一”的教育,使广大师生对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有较全面的认识。在体育运动的实践中,根据不同运动项目采用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减少或杜绝大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
  2.认真做好准备活动。
  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能加强身体肌肉中毛细血管的开放,提高肌肉的力量和灵活性,能有效地防止肌肉损伤。同时还能提高关节韧带的机能,增加其弹性,使关节腔内的润滑液增多,有助于防止关节韧带的损伤。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还能促使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提高,惰性得到克服,使身体处于最适宜的运动状态,有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在做准备活动时,要注意准备活动的内容安排、运动量的控制、上下肢的配合和时间长短的合理性及科学性。
  3.加强保护与自我保护。
  在教学和训练中,体育教师应精力集中,注意观察学生。因此,体育教师应及时地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对于学生出现的共同错误,要暂时停止练习,进行集体纠正。对练习中出现在个体身上的错误动作,要区别对待及时予以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错误动作总是难免的,教师要循循善诱耐心指导,并且要帮助学生分析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尽早地纠正错误动作,以免造成损伤事故。
  4.认真检查场地器材。
  教学或训练之前,教师要认真检查场地和体育器材的完好情况。平时教师对于体育教学运动设施要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年久失修,确实不能使用的体育器材,应及时维修或更换。对于学生穿着不符合运动要求的服装,除提出批评教育外,还要让其立即回去更换,以杜绝产生运动损伤的隐患。
  5.加强医务监督。
  定期对学生进行体格检查,经常了解学生健康状况并建立学生健康档案是很有必要的。体育教师要经常与校医保持联系,了解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对于伤病初愈和身体机能状况不良的学生,在教学中应减少其运动量和降低其练习难度与强度。对于患有急慢性传染病的学生要禁止和劝阻他们少活动,对于患有先天性心脏疾病的学生,要严格控制他们的运动量,以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6.开设运动保健课。
  开设运动保健课为那些身体有残疾,生理条件不健全,伤病初愈和身体机能状况不良的学生服务。教学内容可以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安排适当内容,例如:太极拳、广播操、乒乓球、羽毛球、运动保健知识讲座等等。使他们在校期间能够学到一定的运动技术项目,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大学生运动损伤的危害性和预防运动损伤的必要性,经常进行运动安全意识教育,并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在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就可以减少和避免心肺耐力练习和其他项目练习中学生运动损伤事故的发生,从根本上解决运动中的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编.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第一版:81.
  [2]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编.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第一版:71.
  [3]王昊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演变与发展的理性思考.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6.
  [4]吴小媚.中师女生趣味性耐力练习法的研究与实践.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4).

推荐访问:耐力 安全问题 心肺 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