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试析托尼.莫里森《爱》中的“灰姑娘情结”】

  摘要: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爱》中的几位黑人女性在思想上都未摆脱对男性的依赖,她们渴望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解放,然而却又把希望寄托在了成功的黑人男性身上。这种思想与西方文学理论中经常提及的“灰姑娘情结”有某种程度的暗合。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分析《爱》中的“灰姑娘情结”。
  关键词: 《爱》“灰姑娘情结”黑人女性
  
  作为具有自觉的种族和性别意识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通常围绕着黑人女性的生活展开,描写她们在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压迫下艰难地生存和勇敢地抗争,在夹缝中求生存,在边缘上求自尊,2003年出版的小说《爱》也是如此。在这部小说中,莫里森以其一贯的凝重而不失活泼的叙事话语,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美国西海岸的黑人家族的故事,重点讲述了这个家族里的几个黑人女性――梅、西德、克里斯廷、L和朱尼尔的生活遭际和自我反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貌似传统的话题:“灰姑娘情结”――出身低下的漂亮女人从社会地位或经济地位强于她的男人那里寻求帮助。本文以梅、西德和克里斯廷为重点,分析小说中黑人女性的“灰姑娘情结”。
  
  一、“灰姑娘情结”探源
  
  《灰姑娘》在西方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令人惊叹不已的是这个小小的童话故事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在世界各民族文学中都有其表现和变体,有着700多个版本。其中最著名的是德国的格林兄弟在《格林童话集》中收录的那个故事。故事情节众所周知:美丽而善良的灰姑娘Cinderella不幸幼年丧母,过着贫苦的生活。在仙女的帮助下她获得了神奇的力量,摆脱了可恨的继母和两个异母姐姐的欺侮,在王子举办的宫廷舞会上充分表现了自己,得到王子的垂青,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正如美国当代民俗学家斯蒂・汤普森所言:“也许全部民俗故事中最著名的要算《灰姑娘》了。”[5,P151]作品对正义、善良、美丽的歌颂和对邪恶、虚伪、丑陋的鞭挞,代表了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因而其博得了众多读者的认可,成为童话中的经典。作为经典童话,《灰姑娘》的影响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作品本身,它成了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基本爱情模式和创作原型,更是内化为人们尤其是女性潜意识的一部分,即心理学所说的“灰姑娘情结”。心理学上将灰姑娘依附男性以寻求庇护的被动心理称之为“灰姑娘情结”。
  通常来讲,“灰姑娘情结”包括下列元素:第一,由于父爱的缺失,女性必须另找一位男性以取代其地位。在童话《灰姑娘》中,Cinderella的父亲像花瓶一样只是一个摆设,他同样处于Cinderella的后母的掌控之下,根本无法保护Cinderella。Cinderella内心渴望着得到父亲的关爱和保护,王子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他是Cinderella的拯救者和保护人。第二,母爱的缺失和来自姐妹的竞争。Cinderella的生身母亲去世较早,随后她受到继母的虐待,生活环境十分恶劣。随继母而来的两个异姓姐姐也对她百般欺辱,凡事都要和她争个高下。因此她亟需从家庭外部寻找帮助以改变自己的生活境遇,而这个外援就是王子。第三,善恶终归有报,Cinderella最终以她的善良和美丽打动了王子,幸福地和王子生活在一起,而邪恶的继母和两个姐姐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灰姑娘情结”就是将女性放置在弱者的位置上,让男性处于强势地位,由此女性必须依赖男性才能生存。这是一种典型的男性话语霸权。“灰姑娘情结”中的这些元素在梅、西德和克里斯廷的生活经历中均有所体现。
  
  二、《爱》中的“灰姑娘情结”分析
  
  由于历史的原因,黑人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族群在美国长期遭受剥削、歧视和奴役,是白人种族主义者眼中的“他者”。黑人女性的地位则更低,她们在外受到种族和阶级的歧视,回到家里还要受到黑人内部男性的性别压制,是黑人男性权威的顺从者,处于一种无奈的“失语”状态。赫斯顿在《她们的眼睛望着上苍》中对此有一段精辟的描述,女主人公珍妮的外婆对珍妮这样说道:“孩子,我看到白人统治了一切。也许在大海的更远处也有可以自己说了算的黑人,但我们看不见,也就无从得知。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事:一个白人将一个包袱丢在路上让黑人捡起来。黑人捡了,可他并不自己拿着,而是顺手将它递给他身后的女人。在我看来,黑人妇女真的就是这世间的一头骡子。”[1,P167]
  在重压之下,部分黑人女性丧失了自我的人格和独立,丧失了创造力,梦想着如灰姑娘般得到男性的救赎。《灰姑娘》中的王子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和大量的财富,如同救世主一般拯救了的灰姑娘。《爱》中的科西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众多黑人“灰姑娘”拯救者的角色。他是一位在当地有很大影响的黑人企业家,拥有一个度假圣地和一个旅馆。他在人们眼中不仅仅是一位成功人士,更是一个慈善家。“他的心像圣诞老人一样。如果哪家无法负担葬礼,他就悄悄地与殡仪馆联系。他与治安官的友情把许多孩子从手铐下营救出来。多年来,默默无语地,他为中风病人付医药费,为他孙女付大学学费”。[3,P103]由此,他赢得了黑人社区尤其是他的家人的崇拜和敬重。
  科西的结发妻子去世后,西德成为他的续弦。她如同灰姑娘般的美丽,也像灰姑娘一样从小生活贫困,“从来没有用过两件餐具吃饭,从来不知道食物还可以分装在不同的碟子里。睡在地板上,星期六还要在浴盆里用姐姐们洗过的脏水洗澡”。[3,P75]父母之爱在她来看也是遥不可及。美国的黑人社区有着重男轻女的陋习,她由于是女孩子,因此在平日里便得不到父母的宠爱。父母把所有的关爱和一切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都给了她的哥哥们,留给她的只有贫困和无知。西德从来没上过一天学,是一个地道的文盲,这才有了小说开头时她招聘女秘书以篡改科西遗嘱的那一幕。因此,在被父母卖给科西时她没有感到丝毫的难过,反而感到一种解脱。因为富有、慷慨的科西在她看来就像童话中的王子一样是她的拯救者,能带给她安全和梦寐以求的体面生活。但令她没有想到的是科西并不像表面上那样完美,他的私生活一直放荡不羁,经常和一个叫克莱修的妓女来往,他甚至在和西德的新婚之夜仍然同克莱修在沙滩上鬼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西德在科西的内心里是无足轻重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西德尽管生活富足,却并不快乐的原因。尽管如此,西德平日里对丈夫仍然是惟命是从,甚至在他去世三十年后仍然在怀念过去和他在一起的日子。
  和西德一样,科西的儿媳梅和他饭店的服务员维达也是两个深受科西影响,丧失了自我的黑人女性。她们同样来自于贫困黑人家庭,因为科西的关系才过上了外人看来风光无限的生活。梅平日里负责打理科西的饭店,她很珍视这样的工作机会,没日没夜地忙碌,甚至为此给仅三个月的女儿断了奶,交给饭店的厨师L照顾。由于她兢兢业业的劳动,饭店才有了后来一段时间的繁荣。在黑人民权运动的后期,由于她对运动造成的社会动荡有些无所适从,进而精神失常,科西对她的态度由器重转为鄙视,并把饭店交给西德管理。对此梅在精神正常时颇有怨言,但她把这一切都归罪于西德,认为西德是一个善于勾引男人的荡妇,“约翰逊家族的女孩都善于干那些掀裙子的勾当”。[3,P138]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她的思想被男权社会的道德伦理观所同化,在她看来科西这样的男人是无可指责的,而他娶西德是受了她的勾引。这种逻辑其实是荒谬的,如果科西洁身自好,一个十二岁的懵懂少女怎么能勾引到他呢?维达也是一个勤劳的黑人妇女。她对科西崇拜得五体投地,不允许任何人对他提出任何批评,即使是在他去世几十年之后。这是因为科西给了她一份体面的工作,可以接触到很多的社会名流,哪怕待遇比在罐头厂装鱼还低,她也心甘情愿。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黑人女性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强烈愿望,而这种愿望本身有时候又使她们不得不依靠处于强势地位的男性,从而阻碍了对自我身份的寻找。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就像在童话中的灰姑娘一样,现代女性,尤其是黑人女性仍然没有摆脱对男性的依赖,取得完全的独立,她们依然期待着外界的事物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种缺乏自信、畏惧独立、寻求庇护、期盼依赖的被动心理,依然困扰着现代女性,并阻碍着她们独立意识的觉醒,使她们难以获得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要摆脱受人摆布的边缘地位,实现自我的独立,现代女性首先必须摆脱依靠男性生存的“灰姑娘情结”。
  
  参考文献:
  [1]Bell,Bernard W. The Afro-American Novel and Its Tradition.Amherst: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1987.
  [2]Bressler,Charles E.Literary Criticism: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1999.
  [3]Morrison,Toni.Love.Canada:Alfred A.Knopf Canada, 2003.
  [4]柯莉特・陶琳著.叶芸君译.灰姑娘情结.台湾:银禾文化出版社,1988:121.
  [5]斯蒂・汤普森著.郑海译.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151.
  [6]唐红梅.种族、性别与身份认同.兰州:民族出版社,2006.
  [7]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创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推荐访问:灰姑娘 情结 托尼 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