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关注学生心理活动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摘 要:在学校体育改革的进程中,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目标指向。如何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便成为百家争鸣的话题。文章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体育教育过程,对学生接受体育教育过程的心理角度进行分析,揭示学生从接受体育运动到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需求。旨在通过对学生心理活动的分析,找到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心理学 个性倾向性 体育兴趣 终身体育意识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已经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对学生步入社会后成为体育人口有很大帮助。我国教育部2001年制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里指出[1]: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坚持形成终身体育。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如何针对学生的需要选择合理教学方法和内容,才能达到激发和保持学生对运动的兴趣,是目前为止教学改革中争论最大的方面。我们不妨从学生接受体育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去分析学生在接受体育这一事物时对体育的认知过程和学习需要、学习动机、兴趣等方面的心理因素,从而对症下药,合理安排教学总体方针,使教学过程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作用。
  
  1.学生接受体育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在接受新事物时,其心理活动都会有着极其复杂的变化过程。从领域上可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在一起,并在一个人的生活中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2]。在教学中,部分个性倾向于爱好运动的学生很容易培养终身体育意识,部分不爱好体育运动的学生人群则是我们需要分析的重点。成功地将这类人群培养成体育人口,大致可分为三个表象阶段:首先,是从不愿参加运动到尝试参加运动阶段;第二,是学生由愿意尝试参与体育锻炼到自觉参与体育锻炼阶段;第三,是学生由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到形成稳定的运动兴趣和养成体育锻炼习惯阶段。
  1.1学生从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心理活动分析
  原本不愿意参与体育运动的学生,大致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个性心理特征不倾向于体育运动。也就是说有部分学生本身的性格内向、胆小,或者在体育方面先天能力不强,因此不愿参与体育运动;第二,学校体育课内容和形式对学生没有吸引力,缺乏体育动机。第三,没有良好的体育氛围,去激发学生参与锻炼的愿望;第四,周围人群对体育的不良认识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些因素都导致学生在认识体育过程中,对体育运动产生不良的感觉和知觉。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参与体育运动,更得不到快乐的体验,同样也给学生认识体育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使学生表现为不爱上体育课,课外从不参加体育锻炼。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学习体育运动,效果不言而喻。
  1.2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过程中不良的心理活动分析
  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过程中,由于学生本身对体育的认识不深刻,教学形式的呆板无趣,教材内容的不合理,教师教法的不恰当等都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心理影响。使得学生在尝试参与体育锻炼的阶段对体育运动产生不良的感觉和体验,导致不正确的认识,更谈不上参与体育运动的意志过程。体育运动在学生接触体育的初期就被一票否决为不感兴趣,终身体育意识更是无从谈起。
  1.3学生不能坚持体育锻炼的心理活动分析
  学生在校期间能经常参与体育锻炼,进入社会后却停止体育锻炼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种现象主要不是因为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是因为自身没有形成稳定的终身体育意识。当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等心理过程发展到高水平阶段时,形成意识。反之,当学生的心理过程没有发展到较稳定体育兴趣阶段时,其没有形成稳定的个性倾向性,也就没有形成终身体育意识,难以坚持终身体育锻炼。
  
  2.合理运用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阶段,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意识是指树立终身坚持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的意识。学生接受体育的过程中,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心理过程阶段,我们可以针对这些心理过程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欲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必要的理论学习应先行,应通过课堂和其他形式的学习,提高大学生对体育在学校教育、个人成长、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在传授基本体育知识的同时,进行体育文化的系统教育,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3]
  2.1知识诱导,激发学生参与动机。
  部分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其主要原因是对体育的认识不深,不能了解体育的作用,没有体验到体育带给自己的快乐。加之学校体育课内容的不适合,学生对体育运动有一种排斥心理。对于这部分学生,应先通过体育健身知识的介绍,使其对体育运动有一个比较完整、正确的认识。运用多媒体等丰富的教学手段,教会其欣赏体育运动之美,感染运动激情,触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参与体育锻炼动机的确立,才能使原本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有参与锻炼的冲动,这是学生接受体育运动的第一步。
  2.2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学生在尝试参与体育锻炼阶段,实际上是一个认识或重新认识体育运动的过程。在这个阶段,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感受到运动带来的的乐趣和体验到成功的自我满足感。充分利用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相互作用,为意志过程确立方向。[4]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学生内心的情绪;运用反馈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开展“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通过教学形式和内容的改进,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发展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学生对体育有了浓厚的兴趣,并经常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才能形成较稳定的体育兴趣倾向性,发展在体育方面的个性倾向性,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奠定基础。
  2.3发展学生对体育的个性倾向性,培养终身终身体育意识。
  学生由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到形成稳定的运动兴趣和养成体育锻炼习惯阶段,由于学生对体育运动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确立了相对固定的体育动机,且有较高的体育兴趣,在此阶段,应继续发展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其形成较稳定的个性趋向性。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较感兴趣的1―2项身体锻炼技能,并巩固其对体育的认识,明确体育锻炼对自身的意义,坚定其意志过程中的目标指向。当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倾向性等复杂的心理活动良性地发展到最高水平时,便发展成为终身体育意识。
  
  3.结语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体育教学则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主要途径,体育教学环节的细节将决定学生能否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及接受终身体育。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教师对症下药,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热爱体育的个性倾向性,最终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接受终身体育。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分析,将指导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为教与学的互动提供理论依据和目标指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心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6.
  [3]任莲香,尹克丽,李航.学校体育应把终身体育作为教育的战略重点[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1):99-101.
  [4]王放.以兴趣为导向,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观[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2):39.

推荐访问:培养学生 终身 意识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