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授人以渔800字议论文

  摘 要:科学阅读是教会学生学习的重头戏,让学生经历科学阅读过程就是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科学知识的过程,也是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的过程。本文探讨了科学阅读的概念,并结合教学实践对具体的培养策略进行了实践探索。
  关键词:科学 阅读能力 培养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现状一:科学阅读――陌生的面孔
  一直以来,在很多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都认为:阅读是语文课堂和英语课堂才有的内容,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师和英语教师的任务。在学生拥有的书籍中,很多都是文学类、艺术类书籍,而较少看到有关科学阅读的书籍,很多家庭、很多学生恐怕只有科学教材这一种阅读材料。不少学生连科学课本也没有认真阅读,科学课本只是在上课时的摆设、做作业的依据而已;甚至不少教师都片面地认为,学好科学主要依据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思考练习,不需要学生独立阅读。
  现状二:阅读能力――无言的痛
  在现状一思想指引下,造成了什么后果呢?学生很少得到有关科学阅读方法的指导。他们由于科学阅读能力的长期弱化,能够以理解为基础去记忆的内容也越来越少。许多学生做科学作业时不是先仔细阅读题目条件,而是先看题目结果求什么;有的学生一见长长的综合题就心烦、无所适从。因而对题目给出的众多内容难以辨清主次,那么多的条件不知该如何取舍。近几年频频出现在中考试卷中的一类新题型――综合分析,就不仅考查学生知识和科学综合应用能力,还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
  下面这题是杭州市自然科学中考试卷中的一题,在这里我们能更清晰、客观地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
  2003年12月23日,重庆开县某天然气矿井发生特大“井喷”,含有大量硫化氢的天然气逸出,造成243人死亡。硫化氢是一种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剧毒气体,可溶于水,其水溶液显酸性,有可燃性,空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和水。
  1)写出硫化氢的物理性质:……
  2)写出硫化氢的化学性质:……
  在学生的回答中有80%忽略了“剧毒”是化学性质。从参加中考的学生的解题情况来看,我们不得不接受学生阅读能力偏低的现实。科学阅读,你是学生心中的痛。
  现状三:阅读指导――难觅踪影
  学生的现状让我们反思我们的教学。重新翻阅科学课程标准,里面明确写道:“科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包括科学阅读能力、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等诸种能力。”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培养学生的科学阅读理解能力应成为我们的重要任务,而我们又做了什么呢?听了不少的公开课,有的教师从头到尾都不曾用过课本,有的则是做练习时翻一下书,还有的让学生在书上划一下概念和公式,真正让学生动手阅读的很少见过。笔者曾对学区的50多位科学教师进行调查,认为课堂上有必要进行科学阅读的只有4位,可想而知,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的会有几位呢?难道科学阅读真的不重要吗?
  
  二、概念的界定
  
  科学阅读是指学生围绕科学问题或相关材料,以科学思维为基础和纽带,用科学的方法、观念来认知、理解、汲取知识和感受科学文化的学习活动。从心理层面,它是用已知的经验和思维能力来理解科学语言、符号、图表、逻辑和领会科学文化的心理过程。从信息观角度,科学阅读既是学习个体获得越来越多的外部信息的过程,也是越来越多地认识和理解事物的程序。科学阅读区别与其他阅读的特点是阅读过程不仅是视觉的参与,更要眼、脑、心、手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的一种科学的阅读行为。也就是说科学阅读应该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一种重要方法,经历的是思考、判断、分析、实验、理解、吸纳、转化、应用等思维活动,同时也是借助阅读材料理解科学、创造科学、生成科学思想的过程。
  科学阅读理解按时空可分为课内和课外两方面;按内容可分为教材阅读(概念、实验、公式、符号、应用、插图等)和非教材阅读(科学故事、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史、科学游戏、科学趣题等);按形式可分为课前预习阅读、课上探索阅读、课间补充阅读、课后复习阅读和课余自由阅读;按性质可分为有纸质、电子、网页、视频等。
  
  三、培养科学阅读能力的策略实施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想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参与者。”但学生如果对阅读的对象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就会很糟糕,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如果适当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科学阅读兴趣。
  (1)以“趣”引读
  要想使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必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之积极地阅读课本,并促进思维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围绕知识要点,制造悬念,诱发出学生阅读的动机。如在教学“物质的溶解性”时,教师将碾碎的蔗糖溶入水中,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糖水。
  问:“你还能看到蔗糖吗?蔗糖是否消失了?”
  “既然蔗糖还在水里,为什么看不到了呢?”
  教师分析:“原来这些小颗粒在水中可以被分成更小的微粒,即使用普通显微镜也看不到,我们把这些微粒叫做分子。”
  启发学生:“那么,分子有哪些性质呢?分子的大小怎样?分子会运动么?分子之间有空隙么?”
  “你们想知道吗?请你们读一读课本,然后告诉老师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自学,整理。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充满了好奇,对知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认真地阅读课本,寻求其中的奥秘。苏霍姆林斯基就曾提到一位姓特卡琴柯的优秀教师,他教的学生中就没有不及格的。而这位教师的创造性劳动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他善于合理地组织学生阅读,通过阅读来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特卡琴柯从五年级到十年级,他教的每一个班都有一个绝妙的小图书馆,里面有不止100种的书籍。所以说,“读”是理解的前提,“趣”是思维的开端。
  (2)以“疑”引读
  在学生开始阅读之前,如果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因此教师如果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开展自我启发思维,对教材提供的“原材料”主动进行“加工”,而自我构建起实质意义上的、非人为给予的科学知识“产品”。古语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因此,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在科学阅读中的问题意识,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①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具有智力挑战特征,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建立了一个要达到的目标,但从条件到目标之间存在若干困难,需要学生通过科学阅读获得学习经验,去克服困难来达到目标。
  如在《电生磁》课堂结束后,可设计如下教学过程来让学生准备下面的阅读预习。
  师:同学们,通电导线的周围和磁体一样也存在着什么?
  生(大部分):磁场。
  师:电流磁场的方向与什么有关?
  生:电流方向,磁场的方向。
  师:对!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电可以产生磁场。那么如何让磁场能产生电流?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生:……
  师:影响电流方向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面面相觑,无人回答。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一起去书中寻找答案。
  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为学生构建了一个生活化的应用价值平台,学生对于磁场是否能产生电流问题充满了兴趣。为科学阅读搭建了一架适合自己阅读需要的阶梯。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更能集中注意力,思维更活跃。
  ②障碍情境
  障碍情境是需要通过阅读克服一些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其中的障碍可以是科学认知方面的,也可以是科学解题方面的。
  如在教学《各种各样的土壤》时,可设计成如下的过程:
  在回顾土壤的组成成分后,什么是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
  师:同学们,砂粒、粉砂粒、黏粒的直径大小如图所示,如果砂粒、粉砂粒、黏粒分别堆在一起,你知道哪种颗粒之间的空隙大?哪种颗粒含水多?哪种颗粒空气最少?你有什么方法来得到结论。
  生1:可以参考科学书的内容。
  生2:也可用实验来试一试,但是比较麻烦。
  师:同学们想的方法都很不错。的确,我们可以在课后去实验得到结论。现在由于时间关系,就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看完后请同学汇报一下你读到了什么?
  (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科学课本)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的教学明训同样适用于阅读情境的创设。学生会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阅读去。
  2. 加强指导,使学生会读。
  当学生具有阅读科学材料的动机和兴趣时,教师应教会他们怎么去读,授之以渔。在培养学生阅读科学的能力的三个阶段中,从“扶读”阶段到“解读”阶段最终到达“放读”阶段,科学教师应充当的不同的角色。
  (1)在“扶读”阶段,提纲挈领法。可以先编拟提纲,让学生在提纲的指导下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明白教材中的主要内容、知识点,通过阅读达到初步认识科学原理、科学规律、科学实验、科学概念、科学公式等目的,有了提纲,学生在阅读教材中才会伴随着大脑的思考,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并努力去探索,才能为第二阶段“解读阶段”做好铺垫。在这一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弱,教师必须手把手地教,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阅读特点,设置一些分层递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阅读提纲,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取收益,提高阅读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汽化和液化”第一课时时,教师可以设计提纲如下:
  什么是汽化?汽化有哪两种方式?什么是蒸发?什么是沸腾?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蒸发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从生活中的哪些例子可以看出蒸发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从生活经验看,你认为蒸发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
  学生阅读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教师要在精心准备提纲,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2)在“解读”阶段,咬文嚼字法。有了提纲,科学教材的科学原理、科学规律、科学实验、科学概念、科学公式、解题方法等在操作步骤上有了表述,但由于其科学自身特点的要求往往具有更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教师要恰当地分析教材,恰到好处地在重点、难点及思想方法上巧妙地点拔,使学生真正地吃透教材,对教材中的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有更准确的掌握,以明本质、清逻辑关系。科学原理中的关键词反映了科学题目中的核心问题,通过对关系词的反复阅读和分析,可以迅速地了解科学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理顺知识网络关系,确定解题思路。
  如在对下面例题的教学中:
  取甲、乙两个大小相似的马铃薯,各从顶端向下挖一个大小相同的洞,在甲洞里装上浓盐水,在乙洞里装上清水,使两洞中的液面高度相等。放置一段时间后,甲洞里的盐水多了还是少了?乙洞里的清水多了还是少了?理由是什么?
  关键词1:甲洞里的盐水、乙洞里的清水多了还是少了?
  思考:盐水和清水多少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关键词2:马铃薯的大小相同,洞的大小相同,原来液面的高度相等。
  思考:控制的变量条件哪些一样?哪些不一样?
  关键词3:甲洞放的是盐水,乙洞放的是清水。
  思考:细胞内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外的溶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还是吸水?细胞内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外的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还是吸水?
  学生在阅读时抓住了上述关键词,题中的条件、关系明确清晰了,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在“放读”阶段,融会贯通法。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逐步提高,重点可以放在设计问题或由学生提出问题,加以探究、应用,达到完成教学的整个目标,从而使学生真正地能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新旧知识之间总保持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阅读学习时,善于从一般原理的高度去认识新知识,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去把握新材料,融会贯通地深入思考,才能避免只言片语的肤浅印象,减少思维的盲目性,真正理解教材所包含的严密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理解的层次,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并促使学习方法从单向平面化向多元立体化转变。
  不同的学生在阅读中会有不同的想法,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组织学生读读议议,对知识的内容、形式和形成过程,从多个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角度开展思考、讨论,可以内化、深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多样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眼和视觉》时,学生读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推导后,我让学生交流一下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和看法。
  学生1:我觉得凸透镜成像规律还可以得到更多的知识。
  师:还有什么知识?
  学生1:在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的特殊点的关系。……
  学生2: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记忆是重点,我觉得可以用绘图的方法来记忆,……
  学生给出了图片,我正想圆满收场时,学生中又有了不同的声音,
  学生3:老师,我觉得绘图的方法太繁了,我还有更简单的记忆方式。
  师故作惊讶状:啊,好厉害,给大家说说。
  学生3:我做一个假想的模型,……
  师:太棒了。
  学生围绕学习的中心(概念理解,解题步骤、解题技巧,学习心得等)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从别人的有益见解与正确思维方法中得到启迪,可以评价他人的见解,纠正他人的错误,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解深度。同时,每个学生除了把自己的见解和创见交流出来外,他们还可听到来自教师、同学的许多新观念、新知识、新方法,以巩固、校正自己的知识。此时,教师也是其中一员,可与学生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并根据反馈的信息来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使教与学达到完善的统一。
  3. 用好教材,让学生善读。
  很多学生的科学阅读习惯具有“重内容,轻形式;重情节,轻思考”的特点。而由于科学语言的特殊性,科学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必须不断地同化和顺应新的科学原理、科学规律、科学实验等,不断进行假设、预测、检验、推理和想象,不断地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如果在科学阅读中仅按文史阅读的习惯进行,就会忽视科学阅读的特殊性,造成“读书百遍,其意却不一定自见”。科学教科书是科学课程的具体化,不仅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而且是学生进行学习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材料,同时结合现实生活、工农业生产、生活及社会实际,并适当渗透当代先进的科学思想,既反映了作为科学的特点,又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心理顺序,是培养学生科学阅读能力的最佳材料。所以在科学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式”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和自学能力。
  如何让学生由会读向善读转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对于不同的阅读内容,提出相应不同的阅读要求和采用有效的阅读策略。科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
  (1)阅读科学原理、概念
  ①要正确理解原理、概念中的字、词、句,能正确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
  ②要注意联系实际找出正反例子或实物;
  ③要弄明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是说既能区分相近的概念,又能知道其适用范围。
  (2)阅读科学实验
  ①要注意分清科学实验的条件和结论;
  ②要探讨科学实验的设计思路途径和方法,通过与课本对照,分析各自方法的正误、优劣;
  ③要注意联系类似生活应用,进行分析比较、掌握其应用
  ④要思考科学实验可否逆用、推广及引伸。
  (3)阅读公式
  ①要弄明白公式的来龙去脉,会利用实验手段来推导公式;
  ②要明白公式的特征并能想法子记住;
  ③要注意公式的应用条件,弄明白有关公式的内在联系,了解公式的运用、逆用、合用,变用和巧用。
  (4)阅读例题
  ①要认真审题,分析解题过程的关键所在,尝试解题;
  ②要和课本比较解法的优劣,并使解题过程的表达既简捷又符合书写格式;
  ③要注意总结解题规律,并努力去探求新的解题途径。
  4. 多渠道阅读,让学生乐读。
  学生的阅读对象可以是教材,也可以是课外资料,甚至是网络视频。一些有趣的科学故事,一些科学名人的生平,一些科学原理的发展史,都是学生喜欢的阅读材料。阅读这些文章,可使学生体会科学知识的意义,也正是在这种体会中学生才能感受到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巨大作用,体会蕴涵在其中的科学价值和体会科学在人类进步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如在学完《牛顿定律》后,我让学生到网上或课外书中收集与牛顿定律有关的内容,并进全班交流,结果学生的热情和能力大大超过我的预计。学生从牛顿第一定律到第三定律都进行了收集与整理。最后学生整理后的小论文如下:
  牛 顿 定 律
  牛顿一生有三大著名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在不受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他说明:物体都有维持静止和作匀速直线运动的趋势,因此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由它的运动速度决定的,没有外力,它的运动状态是不会改变的。物体的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称为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第一定律也阐明了力的概念,明确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指出了是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这点,往往容易产生错觉。
  牛顿第一定律并不是在所有的参照系里都成立,实际上它只在惯性参照系里才成立。因此常常把牛顿第一定律是否成立,作为一个参照系是否惯性参照系的判据。
  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我们周围的物体都要受到这个力或那个力的作用,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这一定律。但是,从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
  资料之全,范围之广,证法之多,让我这个做教师的也自叹不如,学生在交流中的那种兴奋与激动是我平时课堂上都不曾见过,那种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成果也许也是他们第一次如此迫不及待。在这次交流中,他们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科学的神奇、与人合作的快乐。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科学的价值和乐趣,他们不再害怕科学,反而更加喜欢科学了。
  四、实施阅读教学后取得的成果
  1. 促进了学生科学语言水平的发展
  通过几年的实践,学生能规范自己的科学用语,增强科学语言的理解力,提高科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科学语言水平的发展,提高了学生准确地阐述自己的科学思想和观点的能力,从而也就避免了出现那种不能正确、有序、逻辑合理地书写解题过程的学习困难。
  2. 促进了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
  科学阅读是一个包括诸多认知因素的心理活动过程,阅读中,学生要不断地同化和顺应新的科学原理、科学规律、科学实验、科学公式,不断地进行假设、预测、检验、推理、想象,不断地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了自由发展。
  3. 有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是终身学习的基础、保障,而自学能力的核心就是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只能在阅读活动中培养。因此,以科学阅读能力为主项的科学自学能力,也只有在让学生进行经常性的科学阅读过程中培养。
  4. 克服了学生科学学习中的畏难情绪
  一些学生科学学习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科学阅读能力差和科学语言水平低,加强科学阅读教学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适合自己水平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使科学素质教育目标得以落实。
  5.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
  阅读向来被认为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加强科学阅读训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科学阅读方法和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就好比掌握了独立获取科学知识的金钥匙,会更好地、更主动地去阅读、理解、掌握科学知识。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国外“科学素养”说与理科课程改革.比较教育研究.
  [2]姚利民.有效教学论:理论与策略.
  [3]袁运开,王顺义.应给中学生以什么样的科学素质.
  [4]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
  [5]傅道春.教师行为优化教程.
  [6]傅道春.新课程中教育行为的变化.

推荐访问: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