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理论 [从图式理论看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摘 要:本文介绍了图式理论,分析了将图式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进而根据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具体阐释了如何在大学英语写作中应用图式理论来改进我们目前的写作教学。
  关键词:英语写作 图式理论
  
  引言
  
  英语写作能力是学生英语语言五大技能(听、说、读、写、译)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写作能力是英语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目前我国英语教育界普遍承认的问题是:“中国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远远落后于其语法、词汇和阅读能力,……”(蔡基刚,2002b)。写作目前仍然是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这一方面反映了用外语写作的困难,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们的外语写作教学过于薄弱。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将优秀的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引入具体的教学过程,以便有效地提高大学英语的写作教学。本文笔者根据分析得知:学生写作失败的原因是缺乏相应的与文本创作相关的形式图式和内容图式,或不能成功地激活已有的有关图式。因此,笔者想就图式理论进行分析,以便找出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解决方法。
  
  一、什么是图式理论
  
  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家们用以揭示理解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它最早由心理学家康德(Kant,I.)在1781年首先提出。经心理学家巴特利特(Bartlett,F.)和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尔哈特(Rumelhart,D.,1980)发展完善。对“图式”含义的理解各家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图式是以等级层次形式储存与长时记忆中的一组“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或“构成认知能力的建筑砌块”(Rumelhart,D.,1980)。它涉及任何形式的事件和客体,是人的记忆对所有知识进行组合、归类的总汇。“可以这样认为,我们所具有的图式就是我们所具有的知识”。因此,从写作者的角度看写作,如果作者缺乏相应的与文本创作相关的形式图式和内容图式,或不能成功地激活已有的有关图式,要写出一篇好的作文是不可能的。由此我们可知:树立图式意识并尽量扩充完善头脑中的图式结构系统是写好文章的前提和保证。
  
  二、应用图式理论指导大学英语写作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应用图式理论指导大学生的英语写作具有可能性。根据图式理论的定义,图式是人脑中存在的整体以及有关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即一种“知识结构块”,它由许多相似或相关联的事件或信息构成。这表明一旦某种图式形成,交际信息的处理便倾向于通过该图式进行。因此,如果学生在写作时,能恰当地激活记忆中的相关图式,就能比较顺畅地写出内容丰富、富有逻辑的优美文章。
  同时,图式理论的合理运用也会大大促进学生写作及整个英语学习的提高。首先,大量研究表明:人脑中的结构化的知识(也就是图式)是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主题思想作支柱的,当这一结构中知识的内在联系越紧密,结构化程度越高,领会、识记和存贮效果越好,也就更容易被激活。当散在的知识点转化为结构严谨的图式时,可以缩简需要识记的单元数量,但并不减少所识记材料的范围。在英语写作的教学中,这种提炼成结构化的图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的构建文章的内容、篇章结构,同时还可以使他们能在同一语域的词汇中做出灵活多样的选择,搭建出内容丰富、层次感强、富于表现力的文章。其次,图式理论还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就是把新知识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结构中。由此看来,学生的认知结构是新知识的生长点,通过帮助和指导学生建立起不同内容和层次的认知图式,将有利于学生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激活和灵活运用已有图式,更有利于他们学会如何不断构建新的图式,丰富和发展认知结构。
  
  三、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应用
  
  既然图式理论在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教学质量方面存在着可能性和必要性,那么如何有效地应用这一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就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了。接下来,笔者将对运用图式理论对目前大学生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一) 目前大学生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 内容贫乏,思路僵化。
  当看到作文题时,我们当中有些学生见到某些不太熟悉的话题就觉得无话可说了。他们会觉得让他们用汉语来写这篇文章都困难重重。他们对于所给出的话题,特别是那些要求分析原因、说明利弊、举出事例、预测未来、提出建议的论说文,常常感到打不开思路,无法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论证说明。
  2. 段落、文章的逻辑性差。
  大部分学生没有对英文篇章结构和段落的发展形成概念,因此写出来的东西往往是信息感不强,逻辑性差,很少有主题句(Topic Sentence),偶尔有了主题句,下面的支持细节(Supports/Details)也不能很好地说明主题句,文章整体内容缺乏一致性、连贯性,内容安排上也无主次之分,所以读完之后有时甚至全然不知所云。
  3. 语言表达欠缺。
  大学生的作文中普遍存在“词汇,短语运用能力差”、“句式变化单一”、“中式英语”、“语法结构混乱”等问题。
  一些学生对同一语域的词汇掌握的有限,或对同一语域的词汇未形成系统的概念。这导致了虽然在他们的大脑中储存着大量的词、短语,但真到用的时候却无从下手,不能灵活地在文章中加以运用。例如表达“某人认为”这一意思时,作文中会频繁出现“I think”或 “In my opinion”等初中时我们就学过的简单词汇。而我们在平时精读课本中经常见到的“In one’s eyes”、“uphold”、“hold”等词汇却很少被使用。同时,由于汉语与英语中某些语法规则的差异未被真正掌握,如名词复数、主谓一致、时态语态等,使得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遇到类似的问题就常常按汉语的习惯来组织句子,这样就显得语言很不地道,造出了许多“Chinglish”的句子。至于句式的运用,也常常出现如词汇所遇到的问题:同一句式、长短相近,所用句型也多是些there be的句子,而且全都是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的单一顺序,缺少变化,读起来乏味、枯燥,平时学到的很多语法、句法如分词、强调句型、倒装、虚拟语气等等在多项选择题中很顺手的东西这时却派不上用场,仿佛它们只是用来对付选择题的。
  (二)图式理论应用的实施策略
  以上是大学生英语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原因:1)学生头脑中没有适合于材料的内容图式;2)学生虽有相应的内容图式,却不能根据内容材料组织搭建材料,即未形成英文的语篇图式;3)学生可能自认为所使用的语言能表述清楚写作内容,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学生语言运用的欠缺,想表述的内容和实际读者理解的内容并不一致。也就是说,未形成某些英文语言表达图式。
  1. 根据话题不同,加强并优化语言输入,丰富内容图式。
  根据当代语言学家Krashen的输入理论,只有在接受足够的“输入”(input)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有较好的“输出”(output)。作为一种输出方式,写作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把“输入”放在首位。即是否通过语言的输入在头脑中形成对世界的认知,并依据不同的主题内容,组成一个庞大而有组织的知识框架。鉴于此,为了能在写作时言之有物,平时学生必须扩大阅读的范围。图式理论指出,图式是一种变量抽象的有规律的知识单位,同时,不同的图式会被分类存储在人的头脑之中。我们在上面提到的有关图式理论在写作教学中的好处时,曾提到:这种有规律的组织和分类会帮助学生节省时间,在最短的时间内按照头脑中已有的相关图式书写文章。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想就如何丰富内容图式提两点建议:1)平时要注意收听,或收看有关社会热点的话题讨论,听和看的材料无须仅局限于课堂上的,或英文的资料。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如报纸、广播、网络等,扩大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理解。这样会避免我们因题目生疏而无话可说,或思路狭窄而分析过浅。2)在阅读时,最好根据话题的不同,搜集整理阅读材料。这样有利于各种内容图式的分类存储,也能从多角度、多层面丰富已有的内容图式。
  2. 根据英文语篇的组织搭建规律,建构语篇图式。
  随着语言学和教学法的研究,一些教学法专家指出,在语言教学中必须对语篇加以考虑。因为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本身没有交际价值,只有将其运用交际形成语篇,才能产生交际价值和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要培养交际能力,则必须培养语篇能力。只有具备了语篇能力才能写出连贯通顺的文章。接下来,笔者将从语篇的宏观能力――体裁语篇和语篇的微观能力――衔接性和连贯性两方面分析如何建构语篇图式。
  语篇体裁的重要作用在于将语篇归类,从而使看似繁杂无章的语料简单化和系统化。通过对不同语篇体裁的语篇进行比较对比,使我们能够获得对一类语篇进行整体描述的元语言(metalanguage)。(“语篇体裁结构潜势及其应用”,《中国翻译家联盟》2003,11)因此,在教学中,对语篇体裁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熟悉不同类型的语篇,有助于他们提高写作水平。从系统的角度去看待语篇体裁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发现不同语篇体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出不同类型之间的有机联系,并用系统网络中的动态选择流程来描述相关类型的语篇体裁的构建过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材料先让学生在大脑里形成各种常见语篇体裁框架,再布置与之相关的作文进行操练,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就会帮助学生在大脑里储存下这种体裁框架。如果今后在写作中遇到类似体裁的作文,写起来就容易得多。反之,写就会困难得多。
  在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语篇的整体框架之后,教师应从微观上对语篇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帮助学生从语篇的两个重要特征――衔接性和联贯性上来理解掌握文章是如何展开的。衔接性和连贯性是语篇的两个重要特征。语篇在语义上所表达的是整体意义。语言形式必须符合语篇整体意义的需要,以语法(如照应、替代、省略等)、词汇手段(复现关系和同现关系)连句成段构成语言整体,因此,一个连贯的语篇必须具有语法、词汇等衔接成分,必须符合语义、语用和认知原则,句子与句子之间必须有联系,段落与段落之间必须符合逻辑关系。根据语篇的含义和特征,在教学中从“衔接”这一语篇特征的重要内容入手,对语篇表层结构进行分析,关注它们是如何帮助文章一步一步的阐述观点、展开思路的。
  当然由于中西方思维文化的差异,在文章的布局谋篇上必然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在平时还应注意在中西方的段落话题与结构、段落的意义连贯所使用的衔接手段差异性方面加以区分。
  3. 读译结合,注意中英语言表达的差异,关注语言的微观图式。
  英汉是两种不同的语言,除了有共性外,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主要突出表现在语法和句间的连接手段上。例如:汉语中没有“时态语态”,没有“主谓一致”,没有“非谓语动词”等语法现象。同时,在段落意义的连贯方面,中英的链接手段也有差异:英语重语法形式,汉语重语义链接;汉语靠语义重复;英语运用人称代词照应相当普遍,但汉语不倾向使用代词,而通过省略代词,形成“话题链”来达到意思连接。汉语倾向于使用词的重复、同义反复和句式排比作为衔接手段。这些差别都会造成学生在英文写作中的障碍和难点。因此,教师在平时授课时,可结合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关注以上的差别。
  然而,一些有经验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虽然教师对某些错误已经反复强调了多遍,但在学生的作文中还是不免出现。因此,我们不能否认一点:输入的知识并不能全部内化成头脑中的知识图式。为了避免这种现象,许多教育学家提出: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做然后知不足”。笔者也十分认同这一观点。因此,笔者在我所教的班上大胆采用了“读译结合”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具体来说,就是变传统的英译汉单句翻译模式为汉译英段落翻译,然后英汉译文对照,之后结合错误做比较分析。
  这样做的好处是:(1)通过汉-英互译发现自己在词汇、句法上缺少的认知图式;(2)通过成段的翻译发现汉英句与句间连接手段上的差异性,完善原先对这一领域图式的理解;(3)作文后的分析评讲,使得学生能从理论的高度知道错误的成因,并加深对正确语言表达方式的图式印象。
  (三) 图式理论应用的实施步骤
  1.任务分析:确切地知道作文能力差的学生具体缺少什么类型的图式知识。
  在进行具体的指导之前,弄清不同类型的学生在知识和知识结构上的区别是很重要的,这可以使我们能精确地确定每次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获得哪些关键知识,并将其转化为怎样的能力的过程。例如:A班的学生遇到作文题目时,觉得内容生疏,无话可说;那么教师就应鼓励学生去阅读一些同一主题的类似的文章,去发现论据;并适时地传授有关创新思维的技巧与方法。如果B班的学生不知如何围绕中心展开文章时,教师就可以把教授的重点锁定在有关“如何围绕中心合理布局”上。
  2.确定学生在作文当中需要获得的关键性图式知识。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图式系统并不是缺少全部的某种知识,而常常是缺少这一图式中的某些知识。因此要使学生的一种写作能力状态得到改变,必使其认知图式中“组装”进一种原来缺少的知识。该生不会写某种水平的作文,是由于其认知图式需要一种什么知识,而不是缺少所有的知识,用不着从头练起。所以,针对各种能力状态的学生设计各种不同的能力图式的过程,说到底就是研究让学生获得什么知识的过程。例如:对于有段落的中心,却不知如何安排文章结构的学生,需要的是文章篇章结构的图式知识,如:中心句的位置,中心句的特点,如何把一件事分成几部分、几方面来写的知识;对于写作文时容易犯“记流水帐”问题的学生,教师应为向其传授如何“根据作文立意取舍材料”的“知识组块”知识。
  3.预防图式遗忘:指导学生回顾影响作文能力的关键性的知识图式系统。
  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作文能力训练稍一停下来,就会出现以下的尴尬:(1)经过训练好不容易不犯或少犯的错误又会不知不觉地出现了。(2)经过有效训练作文能力显著提高的学生,其能力又退回以往水平。这是因为在图式训练教学中,作文能力是通过塑造知识结构而获得的。当图式中的知识开始遗忘,能力也便开始丧失。因此,为了避免这样的无奈,教师应该在下次作文辅导中,在作文评改过程中,在阅读教学中,在专门的复习中,自觉辅导学生回顾影响作文能力的关键性的知识表征系统等,这些措施都是十分必要的。
  
  结束语
  
  “图式”,从认知的观点来看,是以等级、层次等形式储存在语义记忆中,用来确定具体或所预料的一系列信息安排的结构。拥有大量的形式图式和内容图式并能成功激活,是成功构建英语文篇的关键。因此,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有必要结合英文文章的特点,弄清学生在哪些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中存在不足,适时地予以关键性图式的指导,以帮助学生在写作时能准确地激活与之相关的图式。
  
  参考文献:
  [1] Krashen,S.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 Pergamon.1981.
  [2] Rumelhart, D.E.“Schemata: the building blocks of cognition”. In R.J.Spiro.B.C.Bruce, and W.E. Rrewer (eds.).Theoretical Issu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Hillsdale [Z],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0.
  [3] 蔡基刚. 大学英语四、六级写作要求和评分标准对中国学生写作的影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4] 顶爱琴.注重语篇教学 培养阅读能力[J].英语学习,2000年,第2期.
  [5]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录.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
  [6]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和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
  [7] 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
  [8] 刘明东.图式理论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国外外语教学,1998年,第2期.
  [9] 王初明. 图式论.应用心理语言学[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10] 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

推荐访问:图式 英语写作 理论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