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语文的自主、探究、创新教学的尝试]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80篇

  摘 要:人类社会已迈入新纪元,步入知识经济的发展阶段。知识经济是以创新为动力的经济。《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新的教育观念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模式,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现出来。在语文创新教育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相当重要。“自主探究学习”在语文教学中以激发学生兴趣为起点,以创设自主学习空间为载体,以学会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自主体验、自主发现、自我教育。
  关键词:自主 探究 创新
  
  人类社会已迈入新纪元,步入知识经济的发展阶段。知识经济是以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可以说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动力。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寻找新的教育模式,推动教育的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具有建设性和创新性的人才,全面推动社会的进步。
  “自主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运用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通过学生能动的创造性学习的活动,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实现自主性发展,使自身素质优化。
  
  一、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自主探究兴趣
  
  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自主探究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
  学习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学习需要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和学习意向。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比如在教《绿色蝈蝈》时,我摒弃了传统的由教师介绍作家作品的教法。课前,我设计了一项开放性的预习作业:“走进法布尔。”(1)法布尔是一个怎样的人?(2)你了解法布尔的生活经历吗?(3)你从中能发现什么?这样的巧妙设计,使作家作品的介绍,变老师讲为学生主动地接近、了解。在查找资料,合作交流,接近、了解作家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不断地受到感染、受到教育。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在一般情况下大家普遍认为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也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从著名的耶克斯―多得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中不难看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由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针对较容易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可见平时在学生中流传的“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的调皮话,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积极意义的。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而后者恰恰起到相反的作用。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方面的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有促进作用;适当的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所以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表扬而非批评。虽然表扬和奖励对学习具有促进作用,但使用过多或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的作用。有许多的研究表明,滥用外部奖励,不仅不能促进学习,而且可能破坏学生的内在动机。所以奖励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把奖励看成某种隐含着成功的信息,其本身并无价值,只是用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换,对信息任务本身产生兴趣。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在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模式的指导下,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如就三维度之一的稳定性纬度而言,如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能力、任务难度),则学习者对未来的学习结果也会抱成功或失败的预期,并会增强他们的自豪感、自信心或产生羞耻感、自卑感;相反,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努力、运气、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则不会影响他们对未来成功或失败的期望,其成败体验也不会影响将来的学习行为。以上的研究结果不难让我们看出,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到主体今后的行为,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主体的归因方式来改变主体今后的行为,从而培养他们对今后学习行为的兴趣。
  
  二、营造美读氛围,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
  
  美读是学生进入文本的桥梁,也是一种美好的学习氛围。它是语文教学中得天独厚的一朵奇葩。美读可以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既能“了解作者说些什么”“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叶圣陶语),又能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跃出纸面,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熏陶感染。
  美读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情感体验的主要途径。比如教学《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我在引导学生找准本文的文眼“快乐”后,让学生探究:盲孩子为什么这么快乐呢?文中哪些句段描写了盲孩子的快乐呢?这些描写盲孩子快乐的句段,你认为应该怎么读呢?为什么要这样?学生自读、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反反复复。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通过形象思维,将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感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逼真的情境,真切地体验到盲孩子快乐的情感,同时,也体验到自主探究的乐趣。像这样美读,能带领学生走进作品博大而精深的世界,从中发现与自己人生息息相关的地方,也能饶有兴趣地读出自己的感悟。
  
  三、提倡不同的学习方法,创造自主探究的条件
  
  “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俗话说,“好教师教书育人,坏教师误人子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语)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亲自探索并发现事物,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真理。所以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有能力运用各自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四、倡导学生质疑,促进自主探究的创新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新往往是从怀疑开始的,怀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从一定意义上讲,学习的过程就是质疑、释疑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放弃权威思想,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双方通过对话、交往、理解、共享等方式主动配合,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新。
  
  五、搭建自我对话平台,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学生的阅读活动,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的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撞击,若因势利导巧妙地给学生搭建与自我对话的平台,就会促发他们心灵的火花,在类比联想中,会出现顿悟的境界,思想感情得到升华。如教学《绿色蝈蝈》,在最后一环节上设问:法布尔的这种对小昆虫的感情,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你有没有类似的关爱小动物的经历?让学生由此及彼,由法布尔联想到自己,联想到身边的人;由绿色蝈蝈联想到自然万物。让学生领悟到自然万物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是鲜活的生命,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保护它们,实际上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这就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又引发了学生向生命的纵深探究的热情。
  经过探索和实践,我认为“自主探究学习”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操作性。这一教学重视了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的精神状态,而且重视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思维,帮助学生学会符合学习规律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完整独立的人格,适应现代社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真正体现变“教我学”为“我会学”的“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目标的教育教学思想。
  
  参考文献:
  [1]李秋菊.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谭轶斌.自主参与、自主探究、自行创新.中学语文参考,2003第8-9期.
  [3]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和研究.华师大出版社.

推荐访问:探究 初中语文 尝试 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