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化学学科理解的“从海水中提取镁”教学设计*

吴风琴

(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江苏常州 213299)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中明确指出:开展“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教师要进一步增进化学学科理解。化学学科理解是指教师对化学学科知识、思维方式的一种本原性、结构化的认识。[1]科学经验传递理论认为:科学教育的过程就是将人类已获得的经验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消化吸收后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从人类已有的科学经验这个起点到学生习得经验为终点,需要经过课程化、教材化、教师化、学生化四个阶段。教师化过程包含内化、转化和外化三个环节,其过程如图1所示。[2]

图1 教师化过程

教师应从学科视角提升学科理解,基于课程标准精选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建构具有化学特质的思维模型,开展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指向问题解决,最终达成学科育人的价值目标。

“从海水中提取镁”,位于苏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第一册)》专题3“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中的第三单元,而人教版和鲁科版教材都没有此内容。苏教版教材以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为背景,以“工业生产—性质探究—社会应用”为主线,将化学学科知识的学习置于真实的工业生产背景下开展,学生在获取学科知识和习得基础实验技能的同时,形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提升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从而对化学学科价值有全新的认识。“海洋化学资源的综合利用”共有4个内容:粗盐提纯、从海水中提取溴、从海水中提取镁和从海带中提取碘,前3个内容是从海水中提取物质。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调整教材学习顺序,先学习溴、碘的提取,最后学习镁的提取。通过从海水提取氯、溴、碘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物质提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通过氯和钠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物质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基本概念。但学生在面对真实情境时,缺乏认识具体物质及其转化规律的切入点,也没有形成认识物质性质及转化的路径。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初中已学的金属制备方法),使问题直观化,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

化学学科理解的本原性方式,要求教师对化学知识进行本原性思考,凝练学科本原性问题;
化学学科理解的结构化方式,要求教师抽提出认识视角和认识思路,建构关联性的知识体系,形成有机的整体。基于化学学科理解的“从海水中提取镁”一课的教学内容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化学学科理解的“从海水中提取镁”一课的教学内容

以“素养为本”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应注重基于化学课堂教学板块和化学学习任务的设计。[3]基于学科理解的教学板块及学习任务的设计能驱动学生的深度思考,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学生在任务解决中深刻理解和掌握核心概念以及学科知识,实现知识的结构化、功能化、素养化。本节课通过展示镁在航天、生活中的应用,引发3个问题的思考:如何从海水和矿物中提取单质镁?镁及其化合物具有怎样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何构建从自然界中提取化学物质的思维模型?本节课沿着科学家的脚步探寻镁的前世、今生、未来,认识镁的性质,其中每个板块又由若干个学习任务组成。教学板块、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关系见图3。

图3 教学板块、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镁合金实物。展示镁合金在日常生活以及航天领域应用的图片。

【学生活动】触摸实物。感受镁在航空以及生活中的应用,进行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从新闻事件中感知镁的相关应用,让学生感悟“为什么要制备镁?”凸显“从生活走进化学”的学科视角。

2.追寻历史,感受镁提取过程的曲折

【教师活动】化学史话:(1)1808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电解汞和氧化镁的混合物,得到镁汞齐,将镁汞齐中的汞蒸馏后,得到了银白色的金属镁。(2)1828 年,法国科学家布西用金属钾和熔融无水氯化镁发生置换反应,制取了大量的金属镁。(3)二战时期,对镁合金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航天、火炬以及照明弹),欧洲曾有四个工厂,采用碳热还原工艺炼制镁,但二战后都倒闭了。

提问:由镁的制备史分析,前人制镁的过程中蕴含了哪些化学原理?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每种制备方法的利弊,分析总结制备金属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概括、关联等活动,比较不同的金属制备方案并分析金属冶炼的共性,引导学生概括将金属由化合态转变成游离态的思路,凸显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在金属制备中的应用。

3.走进现代制镁工艺,感知含镁化合物的性质

【教师活动】展示数据:海水中镁的总量(1.8×1015t),常见镁的化合物的溶解度如表1所示。

表1 常见镁的化合物的溶解度(g)

【问题1】从易分离的角度思考如何将镁从海水中提取出来?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依据物质分离提纯的“四原则”,可以加入碱使Mg2+转化为Mg(OH)2沉淀。

【教师活动】展示海水中含有的主要离子的浓度(见表2)。

表2 海水中主要离子的浓度(mol/L)

【问题2】海水中c(Mg2+)=0.054 mol/L,在海水中加沉淀剂能否有沉淀?为什么?

【分组实验】将模拟海水[c(Mg2+)=0.053 mol/L]、模拟晒盐后的母液[c(Mg2+)=3 mol/L]分别与NaOH溶液以及澄清石灰水反应。

【学生活动】学生两人一组,分工合作,观察实验现象,对比发现向模拟海水中加入碱(不管是NaOH溶液还是澄清石灰水)无沉淀生成,而向模拟晒盐后的母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则有沉淀生成。说明当离子浓度太小时产生的沉淀量少,在实际工业生产中必须对原料进行富集。

【教师活动】展示数据:2020 年的常见碱的价格(见表3)。

表3 常见碱的价格(元/吨)

【问题3】从原料来源以及节约成本的角度,应选择何种沉淀剂?这种沉淀剂可以通过怎样的化学反应获得?

【学生活动】从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两个角度评价,选择使用石灰乳沉淀Mg2+。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对比,让学生感知“富集”的概念,逐步形成“原料分离提纯、产品富集精制、条件控制”等技术思想,帮助学生树立经济效益以及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识,复习并巩固分离与提纯等实验方法。

【教师活动】展示数据:常见镁的化合物的熔点(见表4)。

表4 常见镁的化合物的熔点(℃)

【问题4】如何实现Mg(OH)2到Mg的转化?

【学生活动】讨论、总结制备Mg的可能途径,并在讨论中分析各种方法的利弊。

【问题5】选择电解氯化镁溶液制镁,还是电解熔融氯化镁制镁,为什么?

【实验探究】Mg与水的反应

【学生活动】得出结论:镁能与热水反应。联系钠的制备原理,得出选择电解熔融氯化镁制备镁的结论。

【问题6】电解的副产物氯气有什么用途?从产业链考虑,可以在电解厂的旁边再建什么工厂?

【学生活动】绘制从海水中提取镁的流程图,思考用氯气制备HCl,HCl再与Mg(OH)2反应生成MgCl2。

设计意图:该环节讨论将镁的化合物转化为单质镁,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绘制“海水→Mg2+→Mg”流程,将学生的思维外显,在问题探讨中凸显循环使用、绿色化学等思想。

4.展示我国制镁工艺(图4),创设陌生情境,培养演绎推理能力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的菱镁矿、白云石矿的储量信息。中国目前主要以皮江法冶炼镁,皮江法冶炼镁的工艺流程如图4所示。

图4 皮江法冶炼镁的流程

【问题7】找出皮江法冶炼镁工艺流程中的关键词。

【问题8】还原(温度为1200℃)后的镁蒸气(沸点为1090℃)可以用什么气体冷却?

【实验演示】Mg与CO2的反应(用雪碧摇晃产生的CO2代替现场制备)

【学生活动】分析流程图中的各步骤。“粉碎”“磨粉”“压团”是工艺术语,代表物理过程;
“煅烧”“还原”为化学过程;
“高温”“抽真空”是条件控制。

设计意图:创设真实复杂的问题情境,学生在寻找关键词的过程中感受制镁技术。“高温”“抽真空”等条件映射出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冷凝气体的选择及实验验证培养了学生证据演绎、推理的能力。

5.分析目前制备的缺点,展望未来镁的前景

【教师活动】在生产实际中镁的应用不如铝,请分析原因。

【学生活动】①镁在地壳中的含量低于铝;
②制备镁的能耗高,且有大量的温室气体排出;
③镁的性质比铝活泼,耐腐蚀性差。

设计意图:在综合评价分析金属镁的制备、用途的活动中,开展生生评价,拓宽学生视野,有利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和化学价值观的建构。

1.以“物质转化”为载体,抽提认识视角

从海水中提取镁的过程是化学物质转化的过程:(1)将镁的化合物从海水中分离出来;
(2)将镁的化合物转化为单质镁。在两个主要学习任务的驱动下,通过实验,使学生从微粒观的视角理解Mg2+富集的本质,进行绘制流程图、书写离子方程式等一系列活动,抽提出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视角认识镁的性质和制备。不仅凸显了“宏观—微观—符号”的思维路径,还引导学生建立起“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联。

2.以“问题链”引导学生构建认识思路

高质量且有逻辑性的问题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它能保证学生始终参与到深层次的认知活动之中。本节课设计了8 个问题,围绕化学观念的建构而展开,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感悟到科学思维建构的过程,加深对化学问题的本原性和结构性的理解,并建构实现物质转化的一般思路以及制备活泼金属的一般理论模型:“为什么要提取镁?从哪里提取镁?从混合物中如何分离得到镁的化合物?如何将镁的化合物转化为镁单质?”学生在自我建构的过程中,形成了超越事实的思维以及对学科的深层理解。

3.在理性思维中增进对化学学科的理解

“素养为本”的课堂倡导通过任务驱动、问题解决、具身学习等启发学生的高阶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对化学知识及基本观念的理解。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达到启发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不同水平层次的问题所引起的学生思维参与程度是不同的,在促进学生对知识理解方面的作用也不相同。[4]本节课提出的问题具有思维容量,同时兼具开放性,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需要用比较、关联、分析、类比、推理等理性思维。例如:化学史话中关于几种炼镁方法利弊的讨论,学生在原理分析、金属价格及能耗等数据比较中的综合评判,不仅提升了基于数据的推理能力,还渗透了绿色化学的思想。在问题“海水中加沉淀剂是否有沉淀?”的解决过程中,通过几组对照实验渗透了条件调控、成本控制等基本观念。学生的化学学科理解在基于数据、实验证据的推理中得以增进,突出了观念建构中的“理性思维”,还原了化学学科的本质特征。

猜你喜欢海水建构化学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9期)2021-01-04喝多少杯海水能把人“渴死”?趣味(数学)(2019年12期)2019-04-13海水为什么不能喝?儿童故事画报·发现号趣味百科(2017年10期)2018-03-13建构游戏玩不够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2016年12期)2017-05-24奇妙的化学科技知识动漫(2017年5期)2017-05-11奇妙的化学科技知识动漫(2017年4期)2017-04-15海水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2016年39期)2017-03-03奇妙的化学科技知识动漫(2017年2期)2017-02-06奇妙的化学科技知识动漫(2016年10期)2016-10-18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海水 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