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的逻辑理路*

■ 唐云红 侯志中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集体主义教育一直是我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世界形势急剧变化,多元文化思潮激烈交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推进。在这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期,迫切需要通过集体主义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集体、个人权利与社会义务的关系,激励青少年学生以民族复兴大任为己任,不断提高集体认识、增进集体感情、加强集体参与,在集体活动中增长才干、涵养性情、完善人格,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集体主义作为一种价值导向,是社会发展对人的思想素质的必然要求。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个体正确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在保证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个体与集体的共同发展。

(一)以“人的整全生命的需要”为目标,实现生物性生命与精神性生命的和谐发展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价值理念。长期以来,我国集体主义教育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社会意识、国家意识为基本遵循,以坚定的政治方向和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为根本目的。新时代,教育更加强调人的全面发展,集体主义教育更加注重回归教育的本原——人的整全生命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人学观认为,人的发展是“每一个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1]。人的生命存在形式有两种——生物性生命与精神性生命。生物性生命也就是肉体性生命,是一切生命都具有的形式。与其他生物相比,人还具有精神性生命,即人作为社会性的存在,而教育就是人作为精神性生命存在的本原。集体主义教育是人由生物性生命走向精神性生命的必然,在集体主义教育中,个体将自身置于社会乃至人类这一大集体中,从而产生集体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进而完成个体精神生命的自我建构,促进个人整全而有个性的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以追求“人的整全生命的需要”为目标,通过集体主义教育实现生物性生命与精神性生命的和谐发展。

(二)以“共建共享”为导向,实现个人发展与集体发展的完美结合

新时代,追求个体生命整全的发展,是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但这种发展绝不是真空中的生长,它同样需要社会的阳光雨露。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是处于一定交往关系中的人,是历史的、现实的人,社会中的人作为个人存在,同时又是社会存在物。”[2]人只有在社会中、在集体中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途径,人才具有其社会价值。既然每个人都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存在,那么个人的发展必然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社会发展也必然影响个人的发展。换言之,“个人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前提,社会的发展为个人成长提供条件”[3]。

新时代的集体主义教育要以“共建共享”为导向,讲清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集体发展、社会进步、国家繁荣是个人发展的前提,个人的发展也必然促进整个集体的发展。集体发展与个人发展不是一对矛盾体,而是一个共生共长的发展共同体:集体尊重个人,整合集体智慧,指引个人增强集体认知、增进集体感情、磨砺集体意志、促进集体行动;
同时,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得个人的社会归属感和责任感更丰富、更强烈。

基于以上认识,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的基本遵循,应由传统的集体单向转向集体与个人的双向,以追求“共建共享”为目标,通过集体主义教育实现个人发展与集体发展的完美结合。

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基本准则,是贯穿我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全过程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今天,集体主义仍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选择。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务必牢牢把握“在集体中”“为了集体”“超越集体”这三个基本要求。

(一)在集体中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马克思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其全面发展的手段。”[4]个体与集体须臾不分离,集体主义教育必须在集体中进行。应通过集体影响个体,形成集体认知;
通过集体团结全体,形成集体情感;
通过集体凝聚共识,形成集体精神;
通过集体教育集体,产生集体行动。也就是说,个体在集体的生活交往中,才能更充分地使自身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并在这种联系中不断发展自身的社会情感能力。只有具备更全面的社会情感能力,个体才能在社会中建立更精确的自我坐标,将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潮流,并在时代的洪流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任何形而上的理论说教脱离了社会生活的教育,都是不真实的集体主义教育。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的集体实践,才是最真实的、有意义的集体主义教育。

(二)为了集体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的目的是汇聚个人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集体意识、社会责任、国家观念理应是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事业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事业,需要每个中国人齐心协力、奋勇前行,而集体主义正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添砖加瓦,也正是集体主义教育的真谛所在。可见,新时代集体教育是为了集体进行的教育。

(三)超越集体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为了集体,但不能止于集体,而应该超越集体。个体是集体的一部分,但每个个体又是这一集体中独一无二的部分。个体在为集体努力奉献的同时,也在追求自己更美好的生活,这是当今这个时代的突出表现。有人认为,我们今天讲个人利益就是对集体主义的抛弃,讲集体主义就是要求个人利益绝对服从集体利益。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真正的集体主义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辅相成、和谐发展的,集体利益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每一个人的个人利益。在今天我们这棵社会主义事业的大树枝繁叶茂之时,我们更应该让每一个个体满足自身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在于“保证集体利益的前提下,使个人利益获得最大的满足”[5]。

随着社会对个体化、个性化关注度的提升,当代青少年学生容易形成以个人为中心、忽视他人感受的个性。为此,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也有益于集体的和谐发展。

(一)建设友善的集体文化,营造环境影响力

集体主义教育要在集体中进行。班集体是学生生活的最基层集体,建设友善的班集体文化,是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必须重视的环境建设路径。

友善的班集体文化是怎样的?第一,它具有完全的接纳性。友善的班集体文化强调对所有成员的包容和接纳,对集体成员一视同仁,全体成员在共同的目标指引下,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第二,它具有真实的友好性。友善的班集体文化强调成员间情感真挚、待人真诚,全体成员都遵守共同的规则,与同伴和谐相处,成员间建立起真挚的情谊。第三,它具有积极的进取性。友善的班集体文化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情趣,引导个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进德修业,完善自我。

怎样建设友善的集体文化?第一,教师要以高远的社会主义理想引导学生成长。新时代,我们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赛道上努力奔跑,但我们奔跑的意义不在于将别人比下去,而在于以奔跑的姿态共同努力、勇毅前行。青少年学生学习的目的不能止于考上一所好学校、找到一份好工作,而应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教师要用高远的社会主义理想,将集体中的每一个“小我”转化为一个个“大我”,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第二,教师要以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在班集体建设中,教师要善用教育评价引导集体评价。从改善对学生的评价入手引导正确的集体评价,多用“这样行”“这不错”“我们应该”“这样会更好”这一类激励性语言规约集体行为。教师还要善于通过引导学生评价,营造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未成年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容易产生“我不喜欢某某”“某某不是我的朋友”这一类简单化、标签化的评价,如果任由这类负面的评价滋长的话,集体文化就会产生消极因素。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集体中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不足,促进每一个成员通过共同努力获得自身更好的发展。

(二)建设育人的学科课程,强化课程执行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6]课程是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必须夯实学科课程的育人功能。

第一,用思政课程讲好集体主义故事。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课程,[7]集体主义教育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之一,贯穿所有学段的思政课。为此,应上好思政课,讲好集体主义故事,引导学生建立集体观念、增进集体感情、担当集体责任。上好思政课,要克服单一的思想政治意识的灌输,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以学生能接受、易接受、乐接受的方式,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对集体主义有更深的认同感、亲切感,让集体主义发挥更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二,用文化课程渗透集体主义精神。文化课程肩负学科知识学习的任务,同时也天然地具有学科育人的价值。知识学习与学科育人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学科知识是基础,学科育人是本质。学科教师要善于将集体主义的育人目标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一是通过学习内容渗透。每一门学科都具有集体主义教育的元素,教师要挖掘学科中的这些育人元素,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比如,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文章中描写了抗美援朝时一次惨烈的阻击战,面对数倍于我军的敌人,我志愿军的英雄们在松骨峰拼死战斗。今天的学生可能很难想象当时惨烈的场景,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将英雄们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与当代学生的个人成长建立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理解“人固有一死,有的人轻如鸿毛,有的人重如泰山,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真谛。这就是语文课程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无痕”方式。二是通过学习方式渗透。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够深化个体与他人的交流,“能增进学生情感上的体验,学生喜欢在群体中学习,他们会因此感受到更多的成就感”[8]。彼此之间的密切往来,能让个体对集体有更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在合作式、探究式学习中,个体与集体建立起紧密联系的纽带,集体成员共同督促、共同朝着目标前行,有利于学生集体观念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第三,用综合课程实践集体主义行动。综合课程具有学习内容的综合性、跨学科性、超学科性,更具有丰富的集体主义教育价值。综合课程往往以综合的探究性活动呈现,也往往需要集体的力量才能完成。比如,完成一项社会调查,从前期调研、方案拟订、活动实施、资料收集到成果汇报,需要学生分工完成文案、摄影、数据处理、信息技术等各方面的工作,这种以集体劳动完成的综合课程实践,自然也是对学生集体主义行动的检视。

(三)创造高质量的集体生活,调动教育行动力

除了学科课程的渗透途径,在高质量的集体生活中,通过活动实现教育目的,也是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

第一,通过大型集会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仪式感。集会活动是重大的集体活动,全员参与,全员活动,全员受教育。仪式是学校生活的重要部分,形塑着学生的观念和行为。[9]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要充分发挥大型集会活动的育人功能。比如,在清明节纪念活动中引导学生追思忆祖,将个体血脉融入民族血脉;
通过五四青年节集会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将自己的学习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

第二,通过大型赛事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青少年学生上进心强、表现欲强,通过大型竞争性的赛事活动,促进学生亲身参与集体活动,并在积极作为、勇于争先的赛事中施展才干,有利于使学生产生更强烈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

第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责任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走出校园,与社会建立联系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广泛开展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的集体活动,有利于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增强学生的集体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成长。

(四)打造合作的教师集体,增强示范感染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全体教师团结一致是教育教学工作成功的保证。”[10]学校是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则是学生集体主义行为的示范。

第一,教师应是集体主义的信仰者。教师应该意识到,教育的效果从来不是某一方单独作用的结果,而应该是教师、学生、学习环境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情、友爱、集体主义……每个教师都应当把这些带进学校的精神生活。”[11]唯有教师发自内心地认同集体主义,才能将这份信仰传递给学生。

第二,教师应是集体主义的践行者。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个人只有融入集体这个大家庭,才能确保教育这艘“大船”行稳致远。每个教师都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扎实工作、团结一致,践行集体主义,才能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

第三,教师应是集体主义的示范者。俗话说,有模有样,学来才像。学生的学习从模仿开始,教师在学校中的形象,就是学生模仿、学习的榜样。对于学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全体教师都应以主人翁的精神团结起来。教师队伍中的相互关照、彼此团结的传统,是学生集体观念形成的重要来源。

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要引导学生从个体发展出发,在个体发展中不断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并最终自觉地将自己置于他人、集体、社会、国家的发展大局中,进而获得更高层次的人生体验。

猜你喜欢集体主义集体个体我为集体献一计少先队活动(2022年4期)2022-06-06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2期)2022-03-16关注个体防护装备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警犬集体过生日学苑创造·A版(2017年12期)2018-01-17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Chlorpromazine against theβ-lactam resistance of MRSA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2016年6期)2016-09-12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爆笑show(2015年11期)2015-12-17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How Cats See the World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QQ群在线集体备课的探讨卫生职业教育(2014年12期)2014-05-16当代集体主义的现实困境及其主体性重塑探索(2013年4期)2013-07-24

推荐访问:理路 新时代 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