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

谭智秀,张艳婉

(湖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湖南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中国哲学课程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使中国哲学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育新时代新青年,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使命。

人的素养乃至人格的塑造都离不开文化的浸润,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内涵、人生智慧,其中优秀的传统资源能为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精神修养、审美情趣等提供诸多启示。中国哲学是湖南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专业限选课,课程思政既是中国哲学教育固有的内在要求[1],更是新时代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使命的必然要求。

1.1 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实践中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要深入开展道德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要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及机制,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在中国哲学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充分发挥中国哲学的育人功能,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理解,为塑造完善的人格提供文化、理论积淀;
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有助于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增强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1.2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考量

由于受到外界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曾经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化现象。这种异化的最大特征是在社会转型期多元文化和物质欲望的裹挟下,教育出现了功利化、低俗化,缺乏对教育本质的守望与坚守[2]。课程思政是扭转教育异化偏向,解决人才培养现实困境,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要使命的现实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在没有进行深入思索的时候,往往会把当前个人及社会产生的问题归因到金钱,在进行价值选择的时候,个别学生甚至会把“一夜暴富”排在首位。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人的个我化以及道德的失落,要求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重构当代青年的道德根基,提高青年道德修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哲学课程思政教育正是基于此种现实而开展。在应用心理学专业开展中国哲学课程思政更具有现实意义。湖南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第一志愿报考率高,在新生德育答辩及与学生日常交流中发现,学生往往因为现实人生困惑而走进心理学寻求答案,但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在心理学中找到答案。中国哲学课程思政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旨在启发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从另一维度探寻所面临的人生困惑、心理困境的答案,提高运用辩证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达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境界。

1.3 培养学生自我成长能力的有效路径

在应用心理学专业开设中国哲学课程,是湖南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组织校内外专家充分研讨、论证后的选择,旨在培养学生的自我成长能力。自我成长是指“大学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综合利用多种技能和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培养自身对社会生活与环境的适应能力,确定个人发展目标和方向,为获取更高层次的生存与发展条件而采取的行动”“逐步建立自我学习、自我革新、自我发展的动态过程”[3]。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培育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在中国哲学这一特殊课程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结合中国哲学课程的育人目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深度挖掘中国哲学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合理拓展哲学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使哲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知识性与人文性相统一,使哲学观点的历史性与现实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1]。如在马克思主义本体论视域下理解中国哲学“天人关系”,重新认识人在世界的位置,重新确立人生意义,并明确自身发展方向;
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视域下重新理解传统中国“凡圣之辨”,认清个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加强理想人格建构;
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视域下践行中国传统哲学“成人之道”,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建立自我完善机制,追求自身卓越,并将“小我”融入“大我”的建设中。

1.4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举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因此,在中国哲学教学中,必须改革以往单纯注重哲学概念和哲学观点知识表达的现象,要加强课程思政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重新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充分挖掘中国哲学在当今人格塑造和社会建构中的价值和意义,实现中国传统哲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
要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心理学理论的融通,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湖南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中国哲学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铸魂育人为落脚点,在充分把握中国哲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牢固树立“两个结合”理念、“课程联系思政”理念、“理论联系实际”理念,精准融入思政元素,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增进生命体验与感悟,立德修身成就理想人格。

2.1 树立“两个结合”理念,增强“四个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4]。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哲学思想培根铸魂的作用,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牢固树立“两个结合”理念,将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与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提升学生政治素养开展课程思政,在青年学生中树牢“四个意识”,传承使命担当。如从儒家“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道德抉择、道德践履中体悟信仰的力量,树立、坚定并践行共产主义信仰,增强政治意识;
从诸子百家以天下兴亡为己任,致力于社会治乱的思索与社会的重构中感悟思想的力量,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透视时代风云,增强大局意识;
在行动中强化对党中央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组织认同,增强核心意识;
从志士仁人“见贤思齐”的进德修业中领悟榜样的力量,主动向党中央看齐、向优秀党员干部及先进模范看齐,增强看齐意识。在对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理解中树牢“四个意识”,提升青年学生政治素养,传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投入社会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伟大实践中。

2.2 树立“课程联系思政”理念,明德培根育理想人格

中国哲学课程思政以学养提升、人格塑造为基本目标,以铸魂育人为最终落脚点,牢固树立“课程联系思政”理念,引导学生立德修身培育理想人格,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育人同向同行。中国哲学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传统问题进行再思考、再分析,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追根溯源,探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目标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理论渊源,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联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即从传统哲学天人观中体悟信仰、使命、责任与担当,铸牢理想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
守公德,从传统哲学人性论、义利观、君民论中体会公私之别,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严私德,从传统哲学修养论、工夫论中汲取进德之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慎独慎初慎微慎欲,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

2.3 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理念,答时代之问

中国哲学课程思政以中国传统哲学智慧滋养心灵、提升学生自我成长能力为育人主题,牢固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理念,引导学生结合个体生命体验开展时代之思。中国哲学通过设计恰当的情境和案例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各种哲学思潮的特质及与时代问题的关联等,把思政教育引入教学各个环节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探寻中国哲学与心理学理论的融会贯通之处,结合当代中国社会现实及个体生命困惑,以修养工夫论、人性论、生死论、义利论等指引学生处理人与己、人与人关系,以天人关系论、治道理论等指引学生更进一步处理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做新时代的新青年。

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湖南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中国哲学课程开展了课程思政教学,梳理中国哲学教学内容,结合中国哲学课程的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但是,由于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还有待加强,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结合还不够紧密,思政教育融入中国哲学课程的方法路径仍需继续探索。针对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拟从以下3个方面开展教学改革。

3.1 紧抓教师队伍“主力军”,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中国哲学课程教师自身课程思政素养是决定中国哲学课程思政建设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推进中国哲学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必须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进一步强化教师育人意识,提升育人能力,提高课程思政素养,为课程思政建设夯实基础。首先,应强化中国哲学课程教师的育人意识。教师应充分认识中国哲学课程本身及其在应用心理学专业开设的特殊性,自觉地把帮助学生塑造灵魂和养成人格放在首位,自觉地把课程思政理念贯彻到教学过程中去[1],加强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应提升中国哲学课程教师的育人能力。中国哲学课程教师应认真研究并掌握中国传统哲学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如深入理解中国哲学天人关系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本体论思想、中国哲学知行关系论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中国哲学义利观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中国哲学圣人观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内在共通性;
深入体会中国思想家的“修齐治平”“内圣外王”之道,将“身教”寓于“言传”之中,引领学生践行中国哲学“成人之道”。

3.2 紧抓课程建设“主战场”,找准课程思政的融入点

全面推进中国哲学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抓好课程建设“主战场”,找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融入点,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是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法融入中国哲学课程,运用历史分析法、阶级分析法等辩证分析中国哲学家的思想体系,重新审视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等在当代中国的价值。二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中国哲学课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的中国哲学经典,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哲学的关系,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三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中国哲学课程中,深入领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中国哲学中的思想渊源,深入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脉相承性和有机统一性,以三大文化铸魂育人,引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3 紧抓课堂教学“主渠道”,丰富课程思政的方法路径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推进中国哲学课程思政建设,要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丰富课程思政的方法路径,增强育人的实效性。一是创新教学方法。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摒弃传统“灌输式”“填鸭式”“说教式”教学方式,采用专题研讨、案例分析、启发式教学、情境式教学等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呈现出协调一致的交互主体性[1]。二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当前,互联网飞速发展,新媒体在学生学习、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线上平台更适合当今时代学生的特性,更便于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育中,中国哲学课程应当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推动应用心理学专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及中国哲学教学大纲,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充分用好第二课堂,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将理论落实到实践。立足中国哲学课堂教学,以“立德树人”“文化育人”为基本宗旨,以“理论—实践—传播—创新”的育人机制打造“文化浸润圈层”,组建学生思政育人宣讲团队,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论述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以创造转化、服务社会为抓手,增强中国哲学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哲学马克思主义育人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湘潮(上半月)(2021年11期)2022-01-15菱的哲学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他们用“五招”育人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

推荐访问:教学研究 中国 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