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美环境与人文历史情怀传递

张树天 王晔平

1.内蒙古师范大学 2.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说过,人生的赏心乐事有十六件:“清溪浅水行舟;
微雨竹窗夜话;
暑至临溪濯足;
雨后登楼看山;
柳荫堤畔闲行;
花坞樽前微笑;
隔江山寺闻钟;
月下东邻吹箫;
晨兴半炷茗香;
午倦一方藤枕;
开瓮勿逢陶谢;
接客不着衣冠;
乞得名花盛开;
飞来家禽自语;
客至汲泉烹茶;
抚琴听者知音。”细究起来,十六件赏心乐事都包含了三个要素,一是美的环境,二是人在美的环境中,三是人做着与美的环境和谐的事。可见,人想要过美好的生活,美的环境是不可或缺的。

营造美的环境,是古今中外人们不断追求的生活目标。东晋陶渊明有置身世外时“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欢愉,宋代辛弃疾有“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颂赞,清代高鼎有“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醉心。这一切,都是人们寻找内心桃花源的写照。蓝天碧树、晚霞炊烟、小桥流水、渔樵耕读,是中国经典的农耕文明的生动画面。而繁华拥堵的街道、鳞次栉比的楼房、喧闹盈窗的生活、职场拼搏的烦恼,是现代都市生活的无奈。没有任何时代的人,像今天的人们这样渴望在烦恼人生中注入一抹清凉的绿色。于是,壁上风景、家中绿植、楼间花圃成了人们自我经营的执着,绿地、喷泉成为都市环境建设中永恒的坚守,街心公园、假山池塘、人造河道,已然成为当代城市环境的高端配置。

终于,人们在紧张的都市生活里,有了那么一点点忘却烦恼、置身林泉的短暂惬意。

今天的时代,是前所未有的新时代,这温饱式的环境建设,真的能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么,现代的城市环境建设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经讲:“天人合一”方能拯救人类。只有让人与环境和谐统一,人才真正得到解放。现代环境建设,既要营造人在自然林泉中的氛围,还要让人寻找到内心舒适安全的温馨,更要巧妙地把历史人文因素融入其中,让人与环境共生发展、良性互动,这样才能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福泽万世。

宋代大画家郭熙说:“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
泉石,啸傲所常乐也;
渔樵,隐逸所常适也;
猿鹤,飞鸣所常观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所以,让人们暂时远离城市的喧嚣是城市建设必须的选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成为现代城市环境建设的刚性要求。要将城市中原有的自然“请回”城市中来,建设人性化的城市家园。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是必然趋势。人们要建设理想舒适的生活环境,只能以城市为基础。那么,如何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真正目标呢?越来越多的学者寻找到了城市建设中必须重视的核心——“家园感”。

当我们希望环境不断变美的时候,往往是基于两个着眼点,一是着眼于我们自己,希望我们自己的环境变得更美好;
二是着眼于世界的肯定,希望我们自己的美好环境被世界认可。马克思说:“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因此,“家园感”其实也就有两个着眼点:一是着眼于人类整体,二是着眼于人类个体。着眼于人类总体环境的“家园感”可能更侧重于哲理的维度,而对于着眼于人类个体具体环境的“家园感”,可能更多地侧重生活的维度。毕竟,每个人都是在感觉中生活着,人们自身的感受往往会远远大于实际的科学性的评判。

美学家陈望衡说:“真实性是环境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性。”生活是实实在在的,“家园感”的环境美强调的就是环境的这种实在性和直观感受性。如何让置身于钢筋水泥、绿地人工湖交错的城市中人有“家园感”,就成为现代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理念。怀念故乡的诗句之所以让很多人共情,就是因为都市人在诗里寻找到了久别的田园风光,梦中的家园、共享的柔情、尽情的欢愉……这不就是“家园感”吗?

让文明在生生不息中延续,让心中那盏灯永远照亮人们通往未来的路,是人类不断的追寻。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人,是因为我们有不同于动物一样的精神追求。让我们优秀的文化代代传承,不断发扬光大,是这个时代文化传播者、文明传递者、环境建设者肩上的责任。在现代城市环境建设中,有机融入历史文化传承功能,就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人在园林建造中,非常重视人文情怀的融入。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典范,就把文化因素恰到好处地融入园林建设中。假山怪石、湖泽湿地、亭台楼阁、碑牌匾额等,无一不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因素,让人们在欣赏园林的同时,受到文化的熏陶,美育悄然于心。古典园林的这种“艺术综合性”,成为中国人独有的园林艺术创造。中国人深知文化的重要性,曹雪芹说:“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只有让文化参与,才能让景致真的活起来。文学与书法是中国传统环境建造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西湖八景,没有了文学的渲染,就没有了人们对西湖的向往。“平湖秋月”“柳浪闻莺”“曲院风荷”,单单这些文学的名称,就已经让人心荡神驰了。每到一处景致,前人书法书于其上,文辞优美,书法遒美,故事动人,这就足以让人流连忘返了。苏州留园石林小院中,明代书法家陈洪绶书联曰:“曲径每过三益友,小庭长对四时花。”既有文学掌故,又有文辞功夫,即情即景,文化与环境交互生色。在狮子林,文天祥的草书诗碑亭,其狂草《梅花》诗,把他那“身雅一心清”的高洁精神,镌刻在了石碑上,也永远镌刻在了后世人们的心中。

古代苏杭的环境建设,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今天的城市环境建设,如何改造并利用现有环境,注入人文情怀,让城市有历史、有特色、有韵味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城市改造建设中,东京的六本木、纽约的高线公园、成都的太古里等,是世界公认的城市环境改建的典范。能够把城市情感和未来生活完美结合在一起的,六本木新城称得上是个中翘楚。而纽约高线公园的城市更新,不仅体现在对城市旧建筑的保护和改造上,还体现在对城市公共空间文脉的保护上。我国成都太古里,是老街二次开发的楷模。对旧遗址的保留和二次利用是最具城市特色的项目,改造之精髓在于充分体现商业与文化的共融,创造一种新的体验式环境空间。

从这些范例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旧城改造,还是工业区转型,抑或是新城开发,都不再拘泥于物质空间层面上的美化、重建,而是与城市的总体定位和产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进一步延伸城市功能更新,挖掘出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不能忘也不该忘的,是刻在人们骨子里的精神追求。“三山五岳”“长江黄河”,是我们祖国幅员的辽阔,“四大发明”“长城运河”,是我们中华民族创造文明的伟大。中华民族的坚守,不仅是守卫足下的土地、美丽的风景、故乡的小桥、妈妈的味道;
更是对古老文明的传递,对故乡山水的眷恋,对父母亲情的思念,对骨子里高贵精神的激扬!现代城市环境建设,要让这美好的人文精神得以延续。

猜你喜欢 家园美的环境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英语文摘(2022年9期)2022-10-26家园音乐教育与创作(2022年6期)2022-10-11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中老年保健(2021年12期)2021-08-24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1期)2021-06-09寻找失落的家园少儿美术(2021年4期)2021-04-26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中国生殖健康(2020年6期)2020-02-01打破平衡小资CHIC!ELEGANCE(2019年42期)2019-12-10好美的雾小学生学习指导(低年级)(2019年12期)2019-12-04环境中国生殖健康(2019年11期)2019-01-07绿家园星火(2017年2期)2017-03-07

推荐访问:情怀 人文 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