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价值核算的角度浅议高校的无形资产管理*

史秋峰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南京 210095)

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无形资产已经成为高校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拥有的校名校誉、科研成果、学术专著、名师大家、一流学科等无形资产,是其教育教学、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既是重要的办学资源,又是高校学术成果和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现,更是高校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保证。

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对高校的无形资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要对所拥有的无形资产进行准确、全面的成本和价值核算,避免盲目配置、无序使用和随意处置,保障学校无形资产权益。

高校无形资产是指高校所拥有或控制的、一般不具有实物形态的、能持续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利益的非货币性资产。

根据国家标准《无形资产分类与代码》(GB/T 35416-2017)和国内高校的发展状况,高校无形资产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专利: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等;
2.非专利技术:包括工艺流程、设计图纸、计算公式、材料配方、技术标准、实验方案等;
3.著作权:包括文字、口述、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美术、建筑、摄影、影视、图形、模型和计算机软件作品等;
4.资源资质:包括资源使用权(如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资质证明等;
5.商标权:包括文字、图形、字母、数字、声音等已注册为商标的标志;
6.信息数据:包括域名、数据和外购计算机软件等;
7.经营:包括商号、标志、商誉和管理经营,如校名、校标、主要标志物、以高校声誉开展的联合办学或研究院、有显著声望的专家和学者等;
8.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或合同约定,学校享有或使用的其他类无形资产等。

高校无形资产具有通常无形资产所没有的一些特性。

1.形式多样。高校的无形资产种类繁多,包括土地使用权、商标、著作、软件、专利、非专利技术、商誉、商号、特许经营权等,几乎涵盖无形资产的各个大类。受地域环境、学科特色和管理惯性等因素的影响,各高校的无形资产管理模式也多种多样,在管理层级、职责分工、权限分配、归口管理等方面因校而异,不尽相同。

2.创新独特。高校无形资产是其重要的经济来源和实力展现,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1]。其中,既有学校利用其历史文化底蕴、较高的社会声望和专业特色,形成的附加在学校名称上的高价值,即校名校誉;
又有学术造诣深厚、享誉盛名,让师生引以为豪的专家、学者、名师、大家;
还有通过科学研究,创造的特有的著作权、专利和非专利技术等高价值无形资产。

3.双重价值。高校无形资产是为教育事业服务的,是学校重要的办学条件和资源,是高校展示科研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服务效益的重要依据;
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传承基地,高校无形资产立足学科特色,服务社会、传承文化。同时,高校将创造的专利、新品种、非专利技术等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市场价值,给高校带来较好的收益。

1.对无形资产管理不够重视

长期以来,对于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管理,高校通常较为重视[2],都有一整套较为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规程,但在无形资产的管理方面,高校普遍显得不够重视,无形资产管理观念淡薄。如校名、校誉、校标的使用,曾出现过某些高校的简称被他人恶意注册,一些培训机构、“野鸡”大学利用知名高校名义进行虚假宣传,校名被一些不良商家盗用等“榜名校”现象,给高校带来了不良影响。

2.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松散

目前高校大都尚未建立起完善无形资产管理机制[3],未形成制度体系,归口管理部门缺乏具体的管理细则,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分工责任不明确;
或虽有分工但职责权限模糊不清,导致在无形资产的取得、计量、使用、转让及投资、处置等环节中不能形成紧密的闭环管理;
也未应用信息系统协助规范管理,管理手段单一,数据信息闭塞,管理效率不高。在科技成果的转化管理中,由于成本和价值核算不合理、管理监督不到位,且未进行绩效评价,高校无形资产存在流失隐患。

3.对无形资产价值的核算缺失

高校拥有的无形资产中,一般软件管理是比较规范的,成本核算相对容易,依据合同、发票等现实支出即可。由于科技成果类无形资产的取得受高校科研条件、人员水平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很难预测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实际价值[4]。高校无形资产进行会计核算时,存在只登记不核算、只登记不评估[5]等问题,只把一部分支出或假想的收益认定为取得成本,造成无形资产的价值不能进行有效核算。甚至一些学校的专利、著作等都没有进行相应的无形资产计量,更没有按照政府会计制度进行摊销和成本核算,造成管理缺失,资产价值失真。

为解决重视不足、管理松散、核算缺失等无形资产管理问题,高校可以建立“五位一体”无形资产管理体系,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加强无形资产管理。

1.提高无形资产管理意识

国内高校都在推进“双一流”建设,力争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核心提升科研水平,注重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这些建设目的和内容都与无形资产紧密相关。无形资产对提高学校知名度和竞争力的作用愈加显著,高校有责任有义务管好用好自身的无形资产。因此,高校应该加大宣传和培训,提高师生员工对无形资产重要性的认识,从配置、创造、使用、转化、处置等各个环节全面提升无形资产管理意识,激发师生保护学校无形资产的积极性、自觉性和自律性,维护学校权益。

2.完善管理和监督机制

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加强资产管理的相关文件要求,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应加强统筹管理和顶层设计,应分类管理、归口管理,权责清晰、责任到人。高校应结合自身管理机构框架设置和管理权责分工惯性,制定无形资产管理办法和归口管理实施细则,明确无形资产管理规程和职责分工,配备数量充足、业务水平高的专职管理人员,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应管尽管。应建立健全监督管理责任机制,强化纪监审部门联动监督,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将监督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单位和个人,实现对无形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防止无形资产流失。

3.制定和完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

在深入理解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要点和意义的基础上,分析无形资产管理现状,总结经验,立足解决问题,从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手段出发,落实“放管服”具体要求,制定、完善《无形资产管理办法》《校名、校标使用管理实施细则》《科技成果资产评估管理实施细则》《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和《无形资产摊销实施细则》等系列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制度,确立无形资产的管理体系,明确归口管理,细化职责分工,强化监督管理,制定摊销规则,客观反映资产价值,进一步规范无形资产管理,做到有规可依,有规必依,违规必究。

4.建设无形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

随着高校的多校区建设,高校应抓住信息技术发展的机遇,加快无形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资产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开放共享,提高资产管理效率,推进财务管理“双核算”模式有效实施。无形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应包含建账、使用、调剂、处置、摊销、对账、盘点、报表统计等资产全业务管理功能,与数字化校园、财务系统、采购平台、房产系统、人事系统等实时对接,并配置自助服务打印终端和微信公众号。管理系统应以服务为导向,配套移动应用,让数据多跑路,老师少跑腿,推动无纸化办公,方便教职工参与无形资产管理工作中,降低工作量、提高效率,实现无形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全业务的不见面办理,提高无形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升服务效能。

5.加强对无形资产的价值核算

高校应建立无形资产核算制度,明确核算范围、工作程序和规范要求,制定无形资产价值的确认和核算方法。应建立无形资产分类台账,定期全面盘点清查学校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因失效、转出等需要处置时应及时进行资产和财务账务处理。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要根据政府会计制度采取权责发生制,将无形资产的价值以货币形式量化,并进行合理摊销。高校要建立并逐步完善无形资产价值核算体系,合理评估资产价值,准确进行价值核算。

1.实行无形资产分类核算

高校对无形资产的管理首重确权,对校名校誉、重要人物、标志物的文字、图案进行商标注册,对形成的科技成果应及时申请专利。高校外购、自创、捐赠、划拨等各种形式取得的无形资产,其所有权或使用权属于高校,要严格办理登记建账手续,及时做好账务处理。高校与其他单位、公司或个人共同研发所形成的无形资产,研发前双方应签署合同,明确成果权属和收益分配。

高校外购无形资产按取得时发生的总支出计价,如购买价款、运输费、安装费和各类税费等,包含为该资产投入使用或达到预定用途而产生的所有合法支出。

对划拨、无偿调入、接受捐赠的无形资产,可以参照相关协议票据、或评估价值、或市场类似资产价格确定入账价值;
没有有效凭据,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也无法可靠取得,且未经资产评估的,可按名义价值登记入账。

学校自创并依法取得的著作、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的计价,应根据取得前发生的所有相关费用,加上代理律师费等确定。无法明确成本的专利成果等可按名义价值入账,专利等权利获得后的后续维持费用不计入成本。

若某项无形资产已被其他新技术替代,或且已不再受法律保护,或有充足的证据表明该无形资产的价值大幅下跌,已不能为学校带来利益,高校应及时进行资产处置。

2.通过资产评估核算无形资产市场价值

高校无形资产具有潜在的较高市场价值。目前高校对无形资产价值的计量一般都是“会计成本”,或者说“货币成本”,这些成本从经济学的范畴来说,成本就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Cost is the best opportunity foregone),也可以称为“沉没成本”,是那些已经发生但不可收回的支出。

而对于校名校誉,以及专利、非专利技术等科技成果类无形资产来说,货币成本一般不能反映这类资产的真实市场价值。资产的市场价值是指买卖双方在未受任何强迫的情况下自愿理性竞价交易的价格,是双方都接受和认可的价格。由于这类无形资产的形成和经济效益的取得均具有长期性和不稳定性,其市场价值难以预测。因此高校需要引入资产评估,对资产价值进行科学核算,合理估算市场价值。

资产评估越来越成为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建立无形资产价值评估制度体系已经是大势所趋。通过资产评估确认无形资产的市场价值,有效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和投资,既是对高校教学教育事业成绩的肯定,有利于高校提高社会声誉,又能保证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避免无形资产流失。

高校应制定适应自身需求的无形资产评估管理制度,对归口管理部门、职权分工、评估程序、评估方法、结果应用等作出规范。高校无形资产评估常用的方法有收益现值法(预期收益折算)、市场比较法(类似对象参照)和重置成本法(资产贬值或升值)等。高校在实际评估过程中,应注重审查资产评估机构的资质和信誉,根据被评估对象的特点,选用合适的评估方法,严格按照评估程序,采信合理的凭证依据,科学核算无形资产价值,并按照政府会计制度的“权责发生制”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3.对科技成果类无形资产进行绩效评价

高校对无形资产管理进行绩效评价,可以有效了解学校教育资源,特别是科研经费分配情况及使用效果,从而为学校后续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参考依据,促进高校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赢得更高的社会声誉。

对科技成果类(专利、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进行绩效评价,可从管理维度和价值维度两个方面进行。管理维度,以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比例、无形资产使用效率、科研经费预算完成率、无形资产采购计划执行率等指标构成,是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水平和保障能力的体现。价值维度,即财务维度,可以设置无形资产投入率、科研经费预算比例、科研经费配套经费比例、人均无形资产占有数量、人均无形资产占有价值比例、科技成果形成率、成果转化率、成果收益率和成果形成周期等定量指标,这些指标往往用于在高校内、外实现环比和同比比对,能充分反映高校的学科水平、专业特色和科研能力。

综上,无形资产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重要的办学资源,更是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随着高校无形资产的总量日益增大,管理过程中逐渐暴露出重视不足、管理松散、核算缺失等问题。高校要提高重视程度,不断分析总结,建立五位一体的无形资产管理体系;
要提高无形资产管理意识,激发师生员工维护学校无形资产的积极性、自觉性和自律性;
完善无形资产管理架构、制度体系和监督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做到统筹分配、归口管理、职权清晰、执行到位、监督有力;
要大力推进无形资产管理信息化,加快建设多校区融合的资产统筹管理系统,实现资产全业务的不见面办理和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服务水平,践行“为师生办实事”;
要加强无形资产价值核算管理,建立无形资产分类核算机制,通过资产评估,对无形资产进行准确、全面的成本和价值核算。对科技成果类无形资产进行绩效评价,避免盲目配置、无序使用和随意处置,促进高校无形资产保值增值。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核算资产 2020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河北金融年鉴(2021年0期)2021-08-252019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河北金融年鉴(2020年0期)2021-01-21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商周刊(2019年1期)2019-01-31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商周刊(2018年19期)2018-10-26央企剥离水电资产背后能源(2017年7期)2018-01-192014年GDP首破60万亿当代贵州(2015年5期)2015-12-07关于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现代企业(2015年4期)2015-02-28科技成果航天器工程(2014年6期)2014-03-11科技成果航天器工程(2014年5期)2014-03-11科技成果航天器工程(2014年4期)2014-03-11

推荐访问:无形资产 核算 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