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力池设计体型对消能效果影响分析研究

曹喜

(新疆兵团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我国拥有2.8×104亿m3的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然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且水资源分布不均,导致人均河川径流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水资源需求与水资源占有量之间的矛盾十分显著。因此,大力发展水利事业,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是我国解决水资源矛盾的必由之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上游水体进行宣泄时,势能转化成大量的动能,导致下游消力池内水流紊动剧烈,水流衔接与消能问题是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处理不好有可能威胁泄水建筑物本身及下游安全。

鉴于泄洪过程中消能效果的重要性,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展了研究。杜俊慧等依托乌江银盘水电站开展了泄水建筑物水工模型试验研究,研究分析了电站泄流能力及下游消能形式的选择,并提出了具体设计思路[1];
邓懿等基于宽尾墩消力池开展了泄洪消能模型试验研究,分析了消力池池长对池内流态、流速等水力特性指标的影响[2];
杨敏等基于模型试验研究,分析比较了跌坎消力池与传统消力池的流速特征,指出跌坎消力池流速信息更加复杂[3]。本文结合某工程设计,对消力池进行物理试验研究,结合其消能效果,对消力池体型进行优化设计,为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借鉴。

1.1 模型设计

结合实际工程设计方案,研究采用正态模型,按重力相似准则设计,模型范围取溢洪道库区100.0 m,溢洪道下游至出水渠200.0 m。模型试验比尺λL=40,流速比尺λv=λL0.5=6.325,流量比尺λQ=λL2.5=10 119,糙率比尺λn=λL1/6=1.849。

1.2 模型制作

在模型制作过程中,溢洪道上游库区采用砖砌筑,并采用水泥砂浆对边墙及底部抹面,同时最外层刷两层防水涂料防止渗水。物理模型中,上游库区前沿长度为2.5 m,相当于原型水库中溢洪道上游100.0 m范围。进口段、泄槽段、下游消力池边壁及底板均采用有机玻璃板制作,板厚10 mm。为保证模型糙率相似,在模型制作过程中,下游尾水段采用混凝土制作。上游进水管采用电磁流量计控制进流流量,下游尾水设有矩形量水堰对流量进行校核。

为充分论证消力池设计体型对消能效果的影响规律,本文分别选取流量100,300,500 m3/s 进行试验。

2.1 原消力池设计方案

原设计方案中,消力池池长为100.0 m,池深8.0 m,分别结合不同流量条件开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原设计方案消力池在流量Q=100 m3/s 条件下发生淹没式水跃衔接,消能率为74%;
在Q=300 m3/s 时则转变成远驱式水跃,但此时消能效果尚好,消能率为76%;
在Q=500 m3/s 时,消力池内同样发生远驱式水跃衔接,如图1所示,但此时消力池水面不稳定且脉动较大,跃首前后移动,消力池末端及下游尾水渠水面波动剧烈,主流不对称,消能率仅为48%,说明在Q=500 m3/s 时,原设计消力池方案消能效果不能满足工程要求,为此,需要对消力池原设计方案进行优化。

图1 Q=500 m3/s 工况下原设计方案消力池内流态示意图

2.2 优化设计方案I

根据原设计方案试验结果分析,当Q=500 m3/s 时,远驱水跃不稳定可能是由消力池池深不足导致,因此,研究中加大消力池池深,进而加大淹没水深,有望改善水跃流态。优化设计方案I 将原消力池设计方案的池深调整为10.0 m,结合不同流量条件开展试验研究工作。试验结果表明,在Q=100~300 m3/s 时,消力池内水跃较为稳定,同时由于下游淹没水深增大,致使消力池内的消能效果有所提升,消能率为80%左右;
对于流量为Q=500 m3/s 工况时,消力池内仍然发生远驱式水跃,尽管水跃形态较原方案有所改善,如图2所示,但池内水面仍然表现不稳定,且出池水流流态较差,消能效果不能满足工程设计要求,需进一步对体型进行优化。

图2 Q=500 m3/s 工况下优化设计方案I 消力池内流态示意图

2.3 优化设计方案Ⅱ

前期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加大消力池池深,增大淹没水深可有效改善大流量条件下水跃的稳定性,但由于消能不充分,进而导致池内水流紊动剧烈,水面起伏较大,因此,应研究进一步考虑如何提高消能率。根据计算,当流量Q=500 m3/s 时,消力池内进口处断面傅汝德数Fr=15.6,此时若发生水跃,则为强水跃,跃后水面波动较大;
根据底流消能原理,在消力池进口处形成淹没式水跃效果较好,由于泄槽末端水流流速和傅汝德数较大,要想达到较好的消能效果,只能加设消能工来解决。部分研究指出,当上游来水流速过高、能量过大时,消力池内水跃消能不充分,需要在消力池内增加辅助消能工,如消能栅、趾墩、T 型墩、尾坎等来提高消能效果。T 型墩对消力池内水流具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可以改变消力池内水深,使池内水跃提前发生。在T 型墩作用下,消力池内水流发生强烈碰撞,紊动剧烈,从而促使消能效果得到提升。刘文华、孙栋芬、江锋等均对T 型墩消力池开展了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分析了其消能效果[4-6]。

鉴于前期研究及工程应用经验,研究提出在消力池内增加T 型墩对消力池进行改进。T 型墩消力池是在常规消力池加设一排消力墩,并与尾坎连成一整体,借助T 型墩及尾坎作用,将消力池内水流进行分散、撞击、掺混及分割等,从而在坎前形成强迫水跃,随后在坎后形成二次漩滚,池内水流流态类似消力戽的水流流态。与常规消力池或组合式消力池相比,其消能工体积小,消能率却较高,还可以缩短消力池长。同时,该优化方案还可兼顾校核洪水流量,能满足底流消能的基本要求,使水流与下游尾水渠有较好的衔接状态。

根据国内外的试验研究和工程实例,研究提出的优化方案中,T 型墩在池内排列的总宽度(阻水面积)约为池宽的50%,设计结构见图3,其各部分结构尺寸比例A∶B∶C∶D∶E=2∶3∶4∶5∶6。图3中,A为T型墩前墩厚,B为墩高,C为前墩宽,D为尾坎高,E为T 型墩支腿长。

图3 T 型墩设计尺寸示意图

试验结果表明,在Q=100~500 m3/s 时,消力池内均能发生稳定的淹没式水跃,池内水面波动较小,尤其当Q=500 m3/s 时,消力池内水面稳定,消能效果明显得到提升,消能率由原设计方案的48%改善至85%左右,消能效果显著,如图4所示。然而,此时受T 型墩的影响,下游跃后水深明显增加,达到11.5 m,超出原设计方案的8.0 m,出现水流外溢现象,由此表明,需要对原设计方案消力池边墙进行加高处理。上述试验结果充分说明在消力池中加设T 型墩后消能效果的改善是非常明显的,可以达到工程设计的要求。

图4 Q=500 m3/s 工况下优化设计方案Ⅱ消力池内流态示意图

本文结合某工程设计案例,采用物理模型试验方法对消力池内流态及消能效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消力池优化思路,形成如下结论:传统底流消力池对于小流量来流而言,消力池内水面稳定,消能效果较好,可以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加大消力池池深,可有效改善大流量条件下消力池内水流流态及消能效果,但改善效果有限,仍难以满足工程设计需求,需增加辅助消能工;
消力池内加设T型墩,可有效满足不同流量条件下的消能效果需求,极大地改善了消力池内水流流态,满足工程设计需求,推荐设计采用。

猜你喜欢 消力池模型试验工程设计 BIM在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房地产导刊(2022年4期)2022-04-19高水头尾矿库场外排洪系统消力池体型研究四川水利(2021年3期)2021-08-20反推力装置模型试验台的研制及验证航空发动机(2020年3期)2020-07-24跌坎式底流消力池边墙突扩宽度对池长的影响研究水利规划与设计(2020年1期)2020-05-25水工模型试验对泵闸结构的优化与改进水利规划与设计(2020年1期)2020-05-25底流消能平底和跌坎突扩消力池水力特性三维数学模型计算比较研究四川水力发电(2020年1期)2020-03-06Loss of cavin1 and expression of p-caveolin-1 in pulmonary hypertension: Possible role in neointima formationWorld Journal of Hypertension(2019年2期)2019-05-17北戴河区绿化工程设计现代园艺(2018年1期)2018-03-15铜阳极泥中碲回收工程设计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6年3期)2016-01-22微型桩组合结构抗滑机理模型试验研究中国铁道科学(2015年1期)2015-06-26

推荐访问:对消 分析研究 体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