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精神分析理论的哲学源流

王 炜张义立 孙一文 张立昕

(1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山东曲阜273165)(2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湖北武汉430074)

论精神分析理论的哲学源流

王 炜1张义立2孙一文1张立昕1

(1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山东曲阜273165)(2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湖北武汉430074)

精神分析学由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始创,这场人类文明史上的革命对各个学科均产生了深远影响。任何理论都不会凭空而生,都有其产生的背景和理论来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并非建立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之上,而是作为一种思想通过思辨产生的。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作为历史长河的一部分加以审视,从哲学理论中探寻其“无意识理论”、“本能论”和“人格论”的源头和流变,从而加深对弗洛伊德建立的早期精神分析学的认识并进一步理解哲学之于心理学思想的紧密联系。

精神分析学;
哲学源流;
无意识;
本能论;
人格论

精神分析学(psychoanalysis)自弗洛伊德创立以来已有一世纪之久,却依然长盛不衰,保持着持久活力。其理论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对现代心理学尤其是变态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有重大影响,除此之外,还影响到哲学、宗教、文艺学、社会学等领域。对于精神分析学理论的述评早已不是新文鲜论,且似乎是个过时的老话题,但是对于精神分析学我们当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吗?近年来,国内对精神分析学的研究泛滥于文学和艺术领域,或者充斥着对后精神分析学的解读,而对弗洛伊德建立的早期精神分析学理论起源的研究尤其是哲学起源的研究则较少,只对其某个学说有些零散的论述(范琪,贾林祥,2008;
白新欢,2007)。自人类文明的大马车出发后,其征途中就不会再有任何理论凭空而生,但凡总受到社会背景的影响,都有其理论来源,这一场由意识转向无意识研究的革命亦是如此。而事实上,莱布尼茨、赫尔巴特、费希纳、哈特曼等人已经对无意识进行研究,有关性本能、欲望的学说在叔本华、尼采的思想中早有踪迹可寻,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生理学、心理学的新理论发展都促成了精神分析学的诞生。精神分析学是弗洛伊德基于“三个半病人”的案例得出来的吗?它“既不是以科学的归纳方法进行的,也不是以科学的经验验证的方式加以展开的,而是以他自己作为思想家人的纯粹的主观思辨为基础的。”(孟秋丽,2007年)思想家的理论只能是在层层理论的土壤中扎根而出,进而再化为新的土壤。因此我们便溯本逐源,从历代哲学理论中找到精神分析学理论的滥觞,从精神分析学理论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源与哲学思想里的精神分析学萌芽的流变中来探讨精神分析理论的形成,具体厘清无意识理论、本能论和人格论的源头与流变。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不讨论弗洛伊德在创建精神分析学过程中受到哪位哲学家理论的影响,而是把注意力放在探究历史长河中的精神分析学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尽管弗洛伊德真真切切受了其中某些哲学家的影响,但这不是我们加以区分并讨论的话题。所谓源流,不是针对弗洛伊德而言的,是针对理论本身而言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精神分析学理论本质上的重新认识以及理解哲学对心理学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自冯特建立科学心理学以来,无论是冯特的内容心理学还是铁钦纳的构造心理学都是围绕着意识进行研究,尽管有赫尔巴特、费希纳稍有涉及无意识领域,但真正掀起无意识革命并建立庞大体系的还是弗洛伊德。不过,无意识这一术语并非弗洛伊德首创,其精神分析学说中无意识的思想也必然直接或间接受到诸多思想家们的影响。弗洛伊德曾经说过,“精神分析并不是首先迈出这一步的。要指出我们的前辈,可以指出一些著名的哲学家,尤其要首推伟大的思想家叔本华,他的无意识意志,相当于精神分析中的心理欲望。”(刘恩久,1983)那么,无意识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又可以追溯到何时呢?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说明的是,无意识的概念并非只限于心理学,在哲学、文艺学和宗教学领域都可见其踪迹,既然如此,我们也愿意相信,对于无意识的思考必然要始于古文明时代,因为神话的世界观里所涉及的通灵、巫术、梦等诸多对象都是与无意识有关的,但这只是处于混沌的萌芽状态,无意识思维还未清晰地出现。到了古希腊时期,柏拉图论及的问题开始几近于无意识思想了,他从理性主义出发,提出“潜在的知识”,“灵魂回忆说”等思想观点,甚至柏拉图在《法篇》提出“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行为”,(柏拉图全集·第三卷,2003,640页)并且谈到“在梦中与母亲乱伦或者与别的男人、神灵、野兽交媾”的思想。(柏拉图全集·第二卷,581页)我们无法意识到先天的理念,只能通过理性的作用进行回忆,基于他的“理念论”的学说可以认为是早期无意识思想。在之后的长时间里,唯理论者都是在柏拉图的理论基础之上进行着无意识问题的思考。

到了18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从“单子论”出发进一步发展了无意识理论,他反对笛卡尔把心灵实体仅仅归为人的意识,意识之外的就是非精神性的物质实体的观点,进行了统觉(意识)和微觉(无意识)的划分,构成植物和无机物的低级单子只具备微觉,因为他们是无意识的,而人类心灵除了统觉之外还有未被知觉的微觉存在的,“这种感觉不到的知觉之在心理学上的用处,和那种感觉不到的分子在物理学上的用处一样大……如果不是这样想,即就是不认识事物的无限精微性。”(莱布尼茨,2002)这是近代无意识理论的第一次深入思考,除此之外,康德也曾用“模糊观念”来表示无意识,“具有观念但却未意识到它们,……我们没有直接意识到自己具有一个观念,却可以间接地意识到它,这一类观念就叫做模糊的观念。”(康德,2005)继康德之后,黑格尔则用“无意识精神”来表示无意识,他认为有一个我们观念和意识所达不到的世界。莱布尼茨、康德和黑格尔都以强大的理性突破了意识层面的认知,去开拓黑暗的无意识领域,这些都是无意识理论的早期探索。

黑格尔之后,哲学发生了重大转变,哲学家们已经对发展到高峰的理性体系感到极度厌倦,但他们也从非理性的视角认知到了无意识的存在。叔本华提出的意志(Will)就是盲目冲动的,它存于人意识之下,我们对其一无所知,“(人)从不注意或意识到自己生命的内容和意志的符合的究竟是什么。”(叔本华,2012)叔本华以敏锐的目光看到了无意识的世界。尼采称自己为“老心理学家”(尼采,1987),当然,尼采所讲的并非是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学,而是他体会到了人类心灵最深处的本能和无意识,他肯定了莱布尼茨、赫尔巴特对无意识的探讨,但是认为人们对无意识和冲动的理解还不够,尼采使用权力意志(the Willto Power)来表示心理复合体,并强调梦的作用,如此种种都为精神分析的诞生做了铺垫。另一位德国哲学家哈特曼又把无意识理论推进了一大步,其著有《无意识哲学》一书,把无意识上升到本体论的层次,“物质由力的中心或无意识的意志冲动所组成,后者代表一绝对普遍无意识的精神活动。这种绝对精神原来处于不活动的状态,仅仅是潜在的意志或理性。”(梯利,1995)这一切都预示着一场无意识革命必然来临。

如果说无意识理论是精神分析学的基础,那么本能论便是无意识理论的核心。弗洛伊德早先提出的本能论包括性本能和自我本能,后来他又针对性本能和自我本能这所谓“生的本能”而提出“死的本能”。对本能的各种解释与运用是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最具活力也最具争议的部分,这些理论也不是横空出世,先哲们的言论中早有踪迹可寻,之所以饱受争议是因为弗洛伊德把本能论彻底地集中地展现给了世人。

对于人性和欲望的思考的至少要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爱菲斯学派的赫拉克利特在残篇中就写道:“战争是万物之父,也是万物之王。”(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1981)他可能已经意识到人类所具有的这种破坏性的本能以及从中所获得的益处,这就是弗洛伊德“死的本能”的最初版本。之后元素派的恩培多克勒认为“水”、“火”、“土”、“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四根,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组合和分离“四根”的“爱”和“恨”两种力量。弗洛伊德的“生的本能”具有繁衍、保护和爱的性质,“死的本能”具有破坏、毁灭和恨的性质。因此,恩培多克勒的“爱”和“恨”就一定程度上类似于“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柏拉图是古希腊的集大成者,他的许多思想都和精神分析有所关联。正如弗洛伊德自己所说,“精神分析学在对‘性欲’这一词的意义拓展之后,它同神圣非凡的柏拉图所说的‘爱欲’(eros)在意义上是多么接近。”(弗洛伊德,2009)柏拉图认为,“我们每个人内心事实上都有许多可怕的、强烈的、非法的欲望,而这些欲望往往在睡梦中显示出来。”(柏拉图全集·第三卷,582页)柏拉图还把非理性的本能比做“杂种劣马”(柏拉图全集·第二卷),160页)在《会饮篇》中也详细描述了爱欲以及同性恋和性的问题(柏拉图全集·第二卷,227-229页),这都能作为古希腊时期的前本能论理论。

到了近代,非理性主义的兴起又一次引燃了关于本能和欲望的生命哲学的热潮。首当其冲的是叔本华,我们已经看到叔本华的意志哲学与精神分析学中无意识理论的渊源,事实上其思想对本能论的影响是更加直接的。弗洛伊德自己就曾说,“我们已不知不觉地进入到叔本华哲学中来了,在叔本华看来,死亡是生命的‘真正结果’,因此,也是生命的目的,性本能则是希望生存的化身。”(弗洛伊德,1998)这便道出了“死的本能”的真谛。叔本华的哲学中充满着性欲的论述:“性欲是生存意志的核心,是一切欲望的焦点,……性欲是求生意志最完全的表现和最明确的形态。”(叔本华1986)“性的渴望是生存意志的核心,……因此,我把生殖器称为意志的焦点。”(Laurence Spurling,1989)除此之外,叔本华还认为,“人力图满足自己的欲望,他的个性必然是利己的。”(赵敦华,2001)“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叔本华,1982)叔本华关于性欲和生命挣扎的表述已如此的接近精神分析学中的作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的“生的本能”。继叔本华之后跟精神分析学具有近亲关系的哲学家就是尼采,尼采从艺术创作角度把美学跟生理学结合起来,他认为艺术创作消耗的力和性行为消耗的力是一样的,因此艺术家都应该是好色之徒。总的来说,尼采和叔本华、弗洛伊德在性欲的看法上是基本是一致的,尼采所提出的“权力意志”、“超人”都跟“生的本能”具有某种紧密的相关性。除此之外,与弗洛伊德同时代的哲学家狄尔泰所提倡的生命哲学也与与精神分析学相似,其“向死的生命”观点让人联想到“死的本能”,总而言之整个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中充满着对生命的肯定。

早期,弗洛伊德从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层次对人格进行划分,之后对此作出修正,提出了“三部人格结构”的学说,即本我、自我、超我。可以说“三部人格构造”是在本能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等术语的创造就是用来解释本能、现实、道德之间的关系的。本我依照快乐原则追求能量的释放,超我遵循至善原则(或道德原则)对本能冲动进行监督和限制。自我按照现实原则,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进而又发展了同属于意识层面的超我;
自我既要满足本我的本能冲动的需求,又要服从道德标准的制约。虽然人格论作为精神分析学的重要理论,但是我们理解起来并不晦涩,原因在于我们已从先哲们那里了解到类似的思想。

柏拉图对早期心理学思想的巨大贡献之一就是把灵魂分为“理性”、“激情”和“欲望”,这是最早的关于“知”“情”“意”心理现象的三分法。柏拉图在《斐德罗篇》中做了比喻:“灵魂的两个部分是两匹马,驯良的马谦逊和节制,顽劣的马易冲动,不守规矩又骄横。”(柏拉图全集·第二卷,168页)如果我们深入理解柏拉图关于“理性”、“激情”和“欲望”的真实含义,我们会发现这与弗洛伊德“三部人格构造”的本能论是多么相似!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对人的灵魂的划分,但提出了灵魂的三个等级,植物具有营养的灵魂;
动物具有感觉的灵魂;
人类具有理性的灵魂。从植物到人,灵魂越来越高(唐钺,1982)。这种对灵魂的划分是按照等级来的,弗洛伊德对本能的划分实际上也是一种由低到高的等级划分。亚里士多德还对快乐有所论述,“快乐更多是在静止中,而不是在运动中。”(亚里士多德,2003年)继亚里士多德之后,伊壁鸠鲁又对快乐做了深入研究,并发展成为享乐主义,又叫快乐主义或伊壁鸠鲁主义。他认为快乐是生活的目的,是天生的最高的善;
静态的快乐要高于动态的快乐,但并不反对动态的快乐,反而极力的提倡。“继伊壁鸠鲁之后的苏格拉底的弟子亚里斯提卜也是享乐主义者,在他看来,生活的目的就是最佳地去享受身体上的快乐,幸福就是快乐享受的总和。”(弗洛姆,1989)这种对于享乐认识只能让“本能论”尽早地现于人间。

17世纪之后,享乐主义又一次盛行,以霍布斯、拉梅特里、德·萨德、边沁、穆勒为代表。我们不得不说享乐主义的观点是精神分析学中“本我”的基础。而斯宾诺莎反对世俗的幸福,一再提倡形而上学的精神幸福又具有“超我”的前影。叔本华在康德哲学基础上发展了意志哲学,在他看来,“意志是一种盲目的冲动,一种无穷的努力或永恒的生成,它实际上是一种原始的生命力。”(张汝伦,2003)他称之为“饥饿意志”。意志多数情况下并不服从理智,因此我们才有各种本能驱动下的欲望,并且叔本华认为这种欲望是永远得不到满足的,幸福和快乐只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这就是他的悲观主义哲学观,可以说叔本华的思想和弗洛伊德人格论中的“本我”是一致的。除了叔本华之外,其稍后时期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尼采对精神分析的影响同样巨大。

弗洛伊德在自传中谈到尼采“一些猜测和直觉,常常惊人地与精神分析的艰苦研究的成果相一致。”(弗洛伊德,1986)尼采在他的第一本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借助于希腊悲剧来讨论艺术文化的本质,推崇融合了“阿波罗”与“狄奥尼索斯”这两种原始力量的希腊悲剧艺术,建立了他的文化艺术观。在这本书里,尼采提到了狄奥尼索斯精神(即酒神精神)和阿波罗精神(即日神精神),狄奥尼索斯精神喻示着情绪的发泄,激情的点燃,是摒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活状态,尼采曾富有激情谈道:“用‘醉’来加以类比是最能让我们理解它的。……那狄奥尼索斯式的激情都苏醒过来了,而在激情高涨时,主体便隐失于完全的自身遗忘状态。”(尼采,2012,24页)阿波罗精神对应的是讲求理性、秩序、节制、实事求是,是形式的象征,是个性化原则,起到了控制和约束的作用。尼采对阿波罗精神也进行了描述:“造型之神的那种适度的自制,那种对粗野冲动的解脱,那种充满智慧的宁静。按其来源来讲,他的眼睛必须是‘太阳般发光的’;
即便在流露愤怒而不满的眼神时,它也依然沐浴于美的假象的庄严中。”(尼采,2012,23页)对于尼采论述的狄奥尼索斯精神和阿波罗精神所代表的两种力量,我们又怎能拒绝与精神分析中的本我之快乐原则和超我之道德原则进行联想。

弗洛伊德在前人的基础上掀起了一场无意识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照亮了人类意识的黑暗区域,把注意力从意识转向无意识,其贡献足以与达尔文和哥白尼相当。尽管精神分析学在研究方法和预测能力上存在着诸多缺陷,也因诸多独断的观点而为人所批判,并且难以摆脱神秘主义色彩,但弗洛伊德的贡献是无可否认的,精神分析学早已超越心理学领域,影响着哲学、文艺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一世纪以来散发着持久的活力。然而对于精神分析学这一似乎过时的老话题,我们依然有必要进行充分的解读,因为任何理论都不会凭空而生,都有理论来源并受社会背景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学并非建立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之上,而是作为一种思想通过思辨产生的。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作为历史长河的一部分加以审视,从哲学理论中探寻其“无意识理论”、“本能论”和“人格论”的源头和流变,从而加深对弗洛伊德建立的的早期精神分析学认识并进一步理解哲学之于心理学思想的紧密联系。

一切学科脱胎于哲学,且始终离不开哲学,哲学作为养料始终源源不断地为其提供营养,也作为稽查者冷静公正地审视着科学的研究法则。为了促进心理学理论的发展,我们需要从哲学中汲取丰富的心理学思想,这对于中国心理学本土化的发展更具有启发意义,因为中国古代哲学中同样存在着大量的心理学思想。除了完善研究方法使心理学踏上更加科学的道路外,我们还要认清心理学的每一大进步必然要以哲学作为后盾,因此,我们需要倾注更多的精力放在心理学史和理论心理学的研究上来,这样才能从本体上认清心理学的前景如何,未来的路该走向何方。

白新欢(2007).弗洛伊德的本能论与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太原师范学院学报,6(5):30-34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 (1981).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京:商务印书馆,27

柏拉图(2003).柏拉图全集(第三卷).(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柏拉图(2003).柏拉图全集(第二卷).(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范琪,贾林祥(2008).浅析弗洛伊德无意识假说之来源.安阳师范学院学报,4,96-98

弗洛姆 (1989).占有还是生存.(关山译).上海:三联书店,5-6

弗洛伊德(1986).弗洛伊德自传.(张霁明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82

弗洛伊德 (1998).弗洛伊德文集(第4卷).(车文博译).长春:长春出版社,39

弗洛伊德(2009).性学与爱情心理学.(罗生译).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7

康德(2005).实用人类学.(邓晓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35

莱布尼茨 (2002).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2-13

刘恩久(1983).心理学简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

孟秋丽,高申春(2007).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无意识观念的理论性质.南京师大学报,3,103-106尼采(2012).悲剧的诞生.(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尼采(1987).偶像的黄昏.(周国平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

叔本华(1982).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427

叔本华(1986).爱与生的苦恼.(陈晓南译).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68

叔本华(2012).欲望与幸福.(高适编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41

唐钺(1982).西方心理学史大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2-23

梯利(1995).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534

亚里士多德(2003).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25

张汝伦(2003).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30

赵敦华(2001).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4

Laurence Spurling(Eds.)(1989).Sigmund Freud:Critical Assessments,Vol.1:Freud and the Origins of Psychoanalysis.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p155.

猜你喜欢 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 虚无与轮回:《悲痛往事》的尼采之维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22年1期)2022-10-26“格言中的体系”——尼采的“反哲学”及其写作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4期)2022-06-15叔本华:正直还是伪善检察风云(2019年24期)2019-01-10人为什么会无聊意林·作文素材(2018年9期)2018-06-27不再羞于自己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18年3期)2018-01-18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校园英语·下旬(2017年9期)2017-09-06漫画读书(2016年8期)2016-08-18“毒舌男”叔本华意林(2015年24期)2015-10-21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名作欣赏(2014年29期)2014-02-28《梦的解析》出版时代先锋(2009年2期)2009-02-19

推荐访问:源流 哲学 精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