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冶》理念启发下的湿地公园植物景观微更新

杨建欣 黄秋燕

(1 肇庆学院,广东 肇庆526061;
2 广东理工学院建设学院,广东 肇庆526070)

“微更新”是指微观尺度的、渐进式的更新改造,采取的是微小介入的方式对更新改造对象进行品质提升和设计更新。“微更新”需要具备细微之处审视问题的洞察力,需要善于发现更新对象在微观尺寸或局部范围内存在的本质问题,采取层层剖析、逐步推进的方式解决问题(朱瑾等,2018;高凤麟,2014)。“微更新”主张的是低影响的改造、低成本的开发,其所倡导的人、物、环境三者和谐统一与节约型园林的理念不谋而合。“微更新”还需遵循场地原有的肌理,只采取修补、完善和合理填充的策略,以达到提升景观内涵、激活填补原有肌理的目标。在城市建设领域,“微更新”否定全部推倒再来,鼓励以微小、渐进式方式介入,最大程度地保留历史原有风貌,以营造出具有影响力、归属感并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空间(陈静, 2019; 戴奕, 2010)。

植物景观的植物个体和群体都有其内在的生长和演替规律,不适合大规模或大尺度的改变。“微更新”的理念正好符合植物的发展规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在一定的范围内以“低影响、少扰动”的方式对植物景观进行小规模的更新设计。植物景观微更新至少包含3个层次的意义:(1)尺度方面。“微更新”强调以点带面,以微观尺度作为突破口,按照症结的严重程度逐步提升植物景观的整体品质。(2)成本问题。“微更新”采取低成本、低影响的更新改造模式,其投入一般较低,与节约型园林建设的理念不谋而合,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3)节奏问题。“微更新”采用逐步推进、有理有节的方式开展植物景观的更新改造,在时序上正好符合植物个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和植物群落的发展演替规律。

1.1 “减法式”植物造景

造园家计成所擅长的领域主要是叠山理水和亭台楼阁的设计建造,大多时候是从古代文人的角度进行外在美的创造和意境的凝练,对植物的处理与现代园林所推崇的植物种植设计有一定差别。设计建造与造园的外部环境有关,当时江南一带所选择的造园地多为郊野地、山林地或江湖地,植物种类繁杂,需要对基址之内的植物进行“减法造园”,进行鉴赏、取舍,尽量保存古代人居审美范围及符合文人士大夫审美需要的重要植物品种,此即为计成的“减法式造园”理念(谷光灿, 2013),他所关注的核心是植物的形态之美、文化内涵和意境之美。

1.2 凸显植物文化内涵

园林中的植物是按照设计意图进行选择和种植,需要对大自然中的原有植物进行必要的取舍,以满足观赏和改善环境品质的要求。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植物景观被注入了文化的烙印,成为了人类聚落和社会受自然环境限制和影响的有形证据(董丽等, 2020)。苏州园林是建筑美与植物之美的揉融,擅长使用具有象征与隐喻意义的植物表达江南文人对自然美的理解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北方皇家园林则擅于用植物烘托环境,诠释皇家至高无上的权威,植物景观具备更多的气势和变化。以上所述,就是植物的文化内涵。计成成长于江南造园之风盛行的明朝,其造园思想的文化烙印较为明显,在造园中注重表达植物的文化内涵,必会让人浮想联翩,加深对园林的理解和认同。例如《园冶•相地篇》就有关于芭蕉的描述,“窗虚蕉影玲珑,崖曲松根盘礡”,仅这一句就容易让人联想出“雨打芭蕉”的诗情画意,如果再融入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就别有一番风味。

1.3 遵循植物特点,科学配置

在《园冶•相地篇》里有多处语句对植物配置的科学性进行了阐述。如“竹里通幽,松寮隐僻,送涛声而郁郁,起鹤舞而翩翩”,其意思是选择应用竹林造景,可以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用松树造景,则有听松涛的意境之美。“院广堪梧,堤湾宜柳”,意思是如果立地条件较为宽广,就可选择像梧桐这样枝繁叶茂的植物品种;
如为滨水空间,则可以选择耐受水边湿润环境的柳树。“芍药宜栏,蔷薇未架”意思是芍药种植在围墙边缘可产生较好的景观效果,而蔷薇则不一定需要采用攀援藤架。以上诸句,均反映出了计成遵循植物特点科学造园的理念,完全符合现如今提倡的“适地适树”原则。

《园冶•相地篇》有这样的描述:“新筑易乎开基,只可栽杨移竹”,意思是为了早日形成景观,宜选择杨柳和竹子这一类速生树种;
“溪湾柳间栽桃”,意为柳树和桃树间隔种植。如果了解这两种植物的习性,就可知这里所言是慢生树木和速生树木的搭配。这些语句反映出了植物配置时,宜采用不同生长习性和生长速度的树种进行搭配组合,方可营造出可持续性较强的园林景观(孙姿等,2013)。

1.4 保留原有树木及古树名木

《园冶•相地篇》中提到“摘景全留杂树”意为景观景点的营造,要尽可能利用原有的元素。“旧园妙于翻造,自然古木繁花”其意为旧园改造要善于利用原有的遗存物,尤其是原有的植物资源,自然而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繁花似锦。“多年树木,碍筑檐垣;
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是指建房子容易,而树木生长不易,尤其是古树名木更是少有,因此要注意避让、保留古树名木,不可轻易破坏。

星湖国家湿地公园地处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城市核心位置,总面积935.4 hm2,水域面积624 hm2(鲍达明等, 2007),以七星岩景区为依托,属典型的人工湖泊湿地公园(武锋等, 2019),公园内森林繁茂、野趣浓郁,保留了湿地原生态风貌,是全国仅有的位于城市核心区的湿地公园,是西江流域周边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近年来,相关部门为了提高景区层次,在景观营造、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投入较大,但在旅游开发、景观营造与湿地资源保护之间仍然存在突出矛盾。

据调查,星湖湿地公园内现有鸟类151种,鱼类45种,植物604种,其中常见园林植物71科166种(武锋等, 2021)。为较好地保护鸟类资源和湿地景观,湿地公园采取划定了仙女湖鸟类绝对保护区,加强鸟类的监测与管理,设置监测样地等保护措施,并通过数据库分析制定相应的保护对策。但湿地公园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水生和湿生植物数量过少且种植形式较为单一、景观变化不足、成层结构极为简单。作为星湖湿地公园内最为重要的几个鸟类栖息的岛屿,均因湖水的常年冲刷,面积逐步减少,生态承载力不断下降。同时,星湖湿地公园局部区域生境类型较单一,不能满足种类繁多的水鸟对栖息地的要求(王伟恒等, 2019)。

在旅游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双重压力下,湿地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受到干扰恢复较为缓慢。应从改善入湖水质、优化湿地植物配置及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胡振园等,2020),从治理污染、景观演替、观赏美化和经济实用的角度选择与配置园林植物,《园冶》中关于植物景观营造的相关理念可为湿地公园植物景观微更新带来重要启发。

3.1 定期给植物做“减法”

湿地公园一般处于计成所描述的“郊野地”“江湖地”或“山林地”,往往会有部分入侵植物或在植物群落中处于绝对劣势的植物,亦或是植物处于衰老期,对于这些植物的处理,就应定期做“减法”。星湖国家湿地公园的部分乔木类、灌木类都可参照计成造园的经验,对原有植物“去粗取精、鉴赏保留”,根据景观空间构建和旅游发展需要,逐步淘汰入侵种、植物群落中的劣势种和明显衰老的树种,确保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性。但需强调的是,此处所言的“减法”,只可定期、逐步、渐进式地开展,切不可急功近利、一蹴而就。

3.2 增加引鸟植物,完善鸟类栖居地

鸟类是湿地生态系统中最活跃、最引人注意的组成部分,在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促进湿地景观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湿地范围内的鸟类群落组成和种群大小是监测和评价湿地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王强等, 2008)。旅游活动等人为干扰容易影响鸟类栖息地的生境质量,可以间接影响鸟类的分布和群落组成(邓文洪, 2009)。

湿地公园与城市生态系统和绿地系统关联性较强,在规划建设中应依据当地的自然气候和环境特点适当种植吸引鸟类的植物,同步收获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缓解城市扩张或旅游发展给湿地公园绿地建设带来的诸多弊端。在《闲情偶寄》《鹤林玉露》《长物志》等古代名篇中均论及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是平等的生命体,人类应该对其关爱呵护、悉心照顾,应该做到想其所想、思其所思,人与动物应该共生共栖(刘心恬, 2010)。虽然计成在《园冶》之中并未专题论及鸟类与园林建设的关系,但其在“山林地”和“江湖地”等章节分别提到“好鸟要朋,群麋偕侣”和“悠悠烟水,淡淡云山,泛泛鱼舟,闲闲鸥鸟”,字里行间始终贯穿着生态友好的设计理念。计成的理念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思想异曲同工,对于湿地公园鸟类的保护有重要启发。为了招引鸟类到星湖湿地公园栖息生活,发挥鸟类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历军等, 2016),需要从植物景观微更新的角度,逐步推进植物景观的更新、优化,增加吸引鸟类的植物品种,并改善鸟类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助力形成名副其实的“百鸟天堂”。受星湖湿地公园面积和生境类型的限制,无法为鸟类等野生动物提供完整的生境,因此在植物景观微更新过程中,建议采取诸如提高物种多样性和植物空间异质性、加强植物群落层次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高植被覆盖率等措施,或者考虑建设生态浮岛,种植引鸟植物,有效提高城市绿地的鸟类多样性水平,为鸟类提供栖息、觅食、营巢和庇护的良好生境(周雯等, 2018; 陈水华等, 2002; Shanahan et al, 2011; Fontana et al, 2011; 陆祎玮等, 2007; Ulla, 2011; 刘佳妮等, 2015; 杨璇等, 2016; 郭燕华, 2021)。

3.3 保护古树名木,传承历史文化

保护古树名木就是对历史文化最好的传承。计成的名著《园冶》中多处提及古树名木保护对于文化印记留存的意义。相关资料显示,星湖湿地公园里有古树名木60余株,以乡土树种为主,主要树种为黄葛树(Ficus virens)、海红豆(Adenanthera pavonlna)、榕树(Ficus microcarpa)和鸡蛋花(Plumeria rubra)等,数量最多的是鸡蛋花和黄葛树,其中有3株黄葛树的树龄达到410年,最老的一棵鸡蛋花树龄达230年。这些古树展示了星湖湿地公园气候、水文地理、植被生态等自然变迁的历史和现状,具有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双重身份。保护和利用好古树景观,不仅有助于旅游景观开发(徐炜, 2006),也有利于展示并传承肇庆地域文化特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发展。对于湿地公园而言,保护古树名木就是保存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肇庆星湖湿地公园相关管理部门一定要注重并解决主体责任不明、旅游开发建设性破坏严重、技术力量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保护措施和管理手段薄弱等问题(王福兴等, 2020),通过切实有效的手段促进星湖湿地公园古树名木的持续健康发展。

在深入理解明代造园家计成《园冶》关于植物景观营造相关理念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星湖国家湿地公园的问题,寻找植物景观微更新的有效策略。

(1)星湖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较丰富多样,在发展中面临着开发与保护矛盾、植物多样性有待提高和鸟类栖居地景观质量有待改善等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将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作为重点,以微更新的手段进行生态与景观修复,调整和丰富植物品种。需考虑植物的生态、文化等各种特性,更需要精准审视湿地资源本身的优势和劣势,改善湿地公园的整体质量。

(2)计成在其著作《园冶》中提及的4大方面植物造景理念,与植物景观微更新的理念有不言而喻的契合点,可以借鉴《园冶》的理念,定期给植物景观“做减法”、加强古树名木的保护、提升鸟类栖居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园冶》中提出的诸多植物景观营造理念、立足点是当时当地造园需求的实际情况,虽然历经时代变迁仍然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但毕竟湿地公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陆生植物、湿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多种类型,需要根据湿地公园特殊的条件进行灵活配置。

(3)湿地生态系统涉及陆地、水体和过渡带等多种植物生境,与鸟类、鱼类等动物联系密切。相较其他类型园林绿地,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养护管理对其可持续发展和健康稳定意义重大。加强湿地公园的植物养护,需全面认识与之相联系的各类元素,分析其对植物正常生长及植物景观动态变化的影响。

猜你喜欢 古树名造园鸟类 2022 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启动现代经济信息(2022年27期)2022-11-24善于学习的鸟类学与玩(2022年9期)2022-10-31“首届古树名木保护摄影大赛”征稿启事国土绿化(2022年2期)2022-04-15“首届古树名木保护摄影大赛”征稿启事国土绿化(2022年3期)2022-04-12壹 造园·纳瑞集祥紫禁城(2020年3期)2020-04-26我的湿地鸟类朋友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鸟类小太阳画报(2019年1期)2019-06-11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现代园艺(2016年13期)2016-09-02现代园林植物造景意境初探现代园艺(2016年2期)2016-03-15关于“园理”研究的点滴思考安徽园林(2015年4期)2015-12-17

推荐访问:湿地 启发 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