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江苏苏州市觅渡中学校 朱升芹

林崇德教授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中指出: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如何使核心素养得到真正落实?最关键的就是找到适合学生的方式。作为历史核心素养之一的家国情怀的培养,需要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设置适当的教育情境,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解决相应的问题。

2021年全国语文高考的一套模拟卷作文题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即:“学校团委开展‘铭记抗美援朝历史,迎接挑战’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这道题既体现时事热点——抗美援朝70周年,又反映了重大历史事件。将它作为课堂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学习历史,探索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由此,设计“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传承抗美援朝精神”主题学习活动。首先,引导学生分类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人物故事并进行交流分享。然后,搜集改革开放以来自己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感悟抗美援朝精神薪火相传,鼓舞着一代代中国人砥砺前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最后,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新时代中学生应如何继承和发扬抗美援朝精神。在此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指导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对史料进行阅读、探究,得出历史结论和解释。然后,走近历史人物,与历史人物进行时空对话,分析抗美援朝的时代背景与精神,立志发扬抗美援朝精神,培养家国情怀。

人是课堂的灵魂与核心,历史课堂上要有课堂上的人和历史上的人,实现人物的时空对话。2020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危急关头,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中国人民集全民族力量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教材中关于这一时期的历史有详尽的叙述,但缺乏生动的人物故事,内容上不够丰富,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容易变成简单的说教。学生被动地接受不会留下痕迹,只有主动探究才深有感触。

1.领袖人物。

领袖人物好比舵手,他们的决策影响了历史的方向。教师提出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外形势如何?中国为什么要抗美援朝?引导学生搜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做出抗美援朝决策的相关史料,探究抗美援朝的原因,理解决策背后蕴含的民族大义、家国情怀。毛泽东决定出兵朝鲜的英明决定是基于民族大义和国家安全的考虑,同时,也得到了彭德怀、周恩来等的大力支持。学生了解到作为主席的毛泽东,毅然把自己亲爱的儿子毛岸英送到了朝鲜战场,后来毛岸英在战争中牺牲的感人故事,体会到面对侵略者,中国领导人舍“小我”为“大我”,把国家安全、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责任与担当。

2.英雄人物。

英雄人物的故事往往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够触动人的心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抗美援朝英雄人物的故事,进行交流、分享,评选心中“最可爱的人”。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等一个个熟悉的英雄人物从历史中走来:被大火吞噬而毫不动容的邱少云、已经负伤还奋勇向敌的杨根思、堵住敌人枪口的黄继光等。在学生分享熟悉的英雄故事的基础上,教师补充一个细节。上甘岭战役后期,在物资短缺的情况下,小运输员刘明生在向前线送弹药的路上捡到一个珍贵的苹果。他把苹果带到坑道送给连长,连长把苹果交给步话员,步话员又将苹果传给重伤员。一个苹果在坑道里转了两圈才吃完。这个细节深深打动了学生。细节虽小,但往往见微知著。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到严酷的战争环境并不能打垮英勇的志愿军,反而凝聚了战友深情。正是有这样的英雄战士们,才有祖国寸土不失、山河无恙。在抗美援朝那样一个艰苦年代,志愿军战士身上闪现的高尚的品格和坚强的意志就是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幸福。这就是家国情怀。

3.普通人民。

我们都是普通人,普通人的故事更接地气。普通人民参加抗美援朝,更能引发学生共鸣。在战争面前,一个普通人可以为国家做什么?广大青年踊跃报名参军,文艺工作者奔赴朝鲜进行报道、慰问,各行各业捐款捐物支援前线,普通小学生纷纷捐出了零花钱。1950年冬天,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家家户户做炒面,街头巷尾处处可见炒面的大锅。周恩来总理在手臂受伤的情况下坚持带领大家炒面。在周总理的关心和带领下,人们仅用20多天时间,就将第一批两千多吨炒面送到前线志愿军战士的手中。打仗时,战士们随身背着一条炒面口袋,饥饿时抓一把炒面塞在嘴里,再吃上几口雪,就可以坚持行军作战。历时一年的捐献武器运动,聚集了全国人民的力量,所有的捐款能买3700多架战斗机。这就是中华儿女同甘苦、共患难的生动故事。学生仿佛看到祖辈们支援前线的场景,理解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全国人民团结御敌的结果,触发了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从历史中向人们走来,课堂因此变得丰富和鲜活起来。这些人物基本代表了当时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中国人,学生通过与他们进行时空对话和心灵碰撞,感知历史人物的处境和心境,留下深刻的民族记忆和情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

抗美援朝精神的时代意义是什么?是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努力实现伟大复兴的坚强意志。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中学历史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从基本的家校情感中逐渐升华到对于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引导学生研究家乡的发展变化和抗美援朝的历史,容易促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将对家乡的热爱上升为对祖国的热爱。

《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等影片的热映,引发了学生的共鸣。学生搜集资料,组织开展“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变化成果展”,体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翻天覆地的变化。组织学生分组去走访长辈,参观家乡纪念馆、档案馆,查找家乡档案等,探究家乡的发展变化。学生兴趣盎然,每个人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激发,在完整的体验过程中了解了家乡的过去与现在,感受到家乡的巨大变化,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油然而生。比如,一组同学搜集了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园区从无到有和不断发展的老照片,并配有文字解说;
还有一组同学搜集到一套票证:粮票、油票、布票;
等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票证、研究票证:票证是在什么时候被取消的?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有哪些创新?给你的家乡带来哪些变化?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感悟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继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战争后,前赴后继、薪火相传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继而提出问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的今天,中国人民应该怎样面对激烈竞争的世界?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观察历史和现在,从“爱小家”上升到“爱大家”,深刻理解和升华了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落实不应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应该是主动地学习和感知。教学活动是知识内化、心灵触动、情感升华的过程。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搜集、交流、感受历史上的人物与故事,使学生与历史人物进行时空对话。李惠军老师说:“史学,说到底是人类故事与规律的学问;
教学,说到底是在今人与古人对话中滋育学生的素养。”缺少人的历史课堂是没有真情实感的,没有故事的历史课堂是枯燥乏味的。教师要用独特的眼光去挖掘和筛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搜集和使用历史人物的细节故事,以小见大,感知时代的发展变迁和人物的精神,使历史课堂成为有联系、有对话、有问题、有探究,既有过去性,又有时代感的生成性课堂,争取创建有思想的和有温度的历史课堂。

由此,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关注现实,展望未来,形成对不同时代家国情怀的理解和体会,实现了将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养转化为学生主动获得的真实情感。唯有铭记历史,努力学习,懂得感恩,学会担当,不断创新,才能在未来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责任。这样,将“四史教育”自然融入教学过程中,深化了对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认识,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和时代意义,承担起历史与时代赋予的使命,不忘初心,努力前行。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家乡 赣鄱情怀心声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人大建设(2020年4期)2020-09-21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中华诗词(2020年9期)2020-02-07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军营文化天地(2018年2期)2018-04-20家国情怀(组诗)湛江文学(2015年10期)2015-01-03夏天的家乡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4年8期)2014-06-26“五老”情怀中国火炬(2013年5期)2013-07-25家乡美等初中生学习·中(2009年10期)2009-11-28黑白情怀海外星云 (2001年13期)2001-07-13

推荐访问:培养学生 以人为本 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