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思维提升的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

■文/陈 霞

小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阶段,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年龄因素的影响,语文学习仅仅停留在浅表层面上。久而久之,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大法宝,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义,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方法,是理解语文的重要方式。阅读有多种形式,如果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思考与辨析,那么学生就会进入思辨性阅读的状态。大量教学研究表明,思辨性阅读能够激发学生的文本思维、催生学生的文本想象。思辨性阅读不仅是一种方法论层面上的阅读,还是语文本体论层面上的一种阅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有效地开展思辨性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升思维能力,培育思辨性阅读素养。

文本是学生开展思辨性阅读的直接载体和媒介,面向文本本身是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应有的态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于文本,从文本出发,开展思辨性阅读。面向文本本身有两个层面:一是面向文本叙述的内容,二是面向文本形式。在思辨性阅读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性文本感知,其次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探究文本的内在关联。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中的《桂花雨》是一篇借物抒情散文,文章构思大气、语言质朴,描绘了作者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在该课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了分析,让学生重点将目标聚焦在“摇花乐”这一部分。文章中的“大人摇”“小孩喊”,桂花犹如一个个精灵飘飘落落,沾在人们的头发上,飘在人们的肩膀上,等等。通过“一棵老树”“一个竹匾”“一树浓密的叶子”“一簇簇小巧精致的桂花”,形成了纷纷扬扬的桂花雨。这样的文字描写能够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有学生说,桂花仿佛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有学生说,自己仿佛听到了作家琦君小时候快乐的叫喊声;
有学生说,桂花落在小琦君的头上、身上,小琦君仿佛变成了快乐的桂花仙子,等等。此外,学生还根据文本中的描述,进行了摇桂花表演活动,师生合作将文本变成了一幅幅流动的快乐画面。由此可见,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

立足文本,引导学生展开思辨性阅读,就是要让学生从文本表面进入文本的深处。文本中的“使劲地摇”“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等,渲染的是一种摇桂花的热烈气氛,表达的是一种兴奋、喜悦之情。而阵阵桂花雨寄托的是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对童年欢乐生活的深切怀念。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当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时,他们的思维是高度活跃的,让学生通过阅读产生多种想法,这是阅读教学应有的状态。

思辨性阅读不仅要立足于文本,还要通过问题启迪学生“运思”,问题是学生文本思维的触发器,是激发学生文本思维的动力引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本的核心内容和主要表达形式,帮助学生建立思维框架,还要引导学生抓住核心问题,围绕文本主题,在分析文本的基础上梳理文本主要线索。因此,设置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教师能否把握住文本的表达主旨、表达意蕴等。

《梅花魂》一课以“梅花”为线索,讲了作者外祖父的几件事,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讲授这篇课文时,笔者在学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设置了三个问题。第一,这篇文章描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情?第二,文章紧扣哪件事物描写的?第三,文章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情感?这样就能够让学生深入文本,围绕文本的核心、关键问题展开思辨。此外,笔者还启发学生从小处着眼进行重点思辨,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在分析、解决关键问题的过程中,笔者与学生还探讨了一些相关问题,如,为什么外祖父对古董和墨梅图是两种态度?外祖父为什么读到唐诗就会落泪?梅花魂的真正内涵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探究,从而加深学生对梅花魂的理解。学生发现,这篇文章一方面赞美了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中国人,另一方面描写了一位华侨老人对家乡的思念,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仔细分析这个教学案例,笔者发现问题的提出与学生思维的激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也是进入思辨性阅读状态的过程。可以说,问题的提出使学生进入了思辨性阅读,学生从中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一边讲述内容一边指导学生,还要精心设计问题。事实表明,问题能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的思维框架,还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思辨性阅读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思考、分析文本中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抓住文本中的主要矛盾,从而进行深入探究、合理分析。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让学生深度解读文本。思辨性阅读要求教师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例如,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季羡林先生的《月是故乡明》一文,作者以其特有的清新、自然的笔调向读者展现了故乡那温馨的夜晚,那恬淡的明月,童话般美妙的童年,给人一种亲切的感受。文章前半部分写了作者儿时的故乡,故乡的水、在古柳下点篝火、捉知了、故乡的月、捡鸭蛋等几个场景,充满了童真童趣,令人向往。后半部分写了作者游历过很多地方,“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却始终比不上“我”心中的月亮。笔者讲授这篇文章时,从文中的“大月亮”与“小月亮”入手,让学生思考“大月亮”应当更加明亮,但作者为什么喜欢“小月亮”?在比较中学生发现故乡月,水与月相映成趣,他乡月虽美妙绝伦,却万万比不上故乡心爱的小月亮。在思辨性阅读中,笔者引导学生围绕这些看似矛盾的说法进行辨析,让学生体会“小月亮”中所蕴含的思乡之情。显然,这里的月亮已经不仅仅是自然之月,而是凝聚着作者对故乡和童年深情的心爱之月,是一种思乡之情。这样的“月亮”,其鲜明的意象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记忆等。在思辨性阅读中,学生分别赋予“大月亮”“小月亮”以深刻的内涵,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不再是只停留在文字表层,而是深入文本感受到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紧扣文本进行思辨性阅读,让学生相互交流,充分思考,进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揣摩典型事例,关注文本的细节描写,从而加深学生的感受、体验,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作为教师要积极进行点拨、启发,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面向学生进行阅读教学。当教师的目标是引导学生进入思辨阅读状态时,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策略就是让学生进行反思。反思与思辨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有着良好反思意识与习惯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一定会更迅速地进行思辨,而习惯了在阅读中进行思辨的学生,其反思意识也可以更好地形成。因此,语文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时,要根据文本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寻找学生的反思着力点,让学生依据这些着力点反思、思辨。笔者认为,一旦阅读教学达到了这种样态,无论预设的教学目标如何,都可以比较顺利地达成。

综上所述,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而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解读能力和探究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换位思考,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引导学生思辨,要鼓励学生勇于、善于、乐于提出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思辨的能力。

猜你喜欢 思辨性桂花月亮 桂花儿童时代·快乐苗苗(2022年9期)2022-10-31做桂花糕小读者(2021年2期)2021-03-29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性研究天津教育(2021年7期)2021-01-08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年1期)2020-05-28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5期)2019-05-28桂花蒸读友·少年文学(清雅版)(2018年10期)2019-01-29打桂花小学生优秀作文(低年级)(2018年10期)2018-10-13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女报·时尚(2016年9期)2016-11-23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爆笑show(2016年3期)2016-06-17思辨性阅读在推进名著阅读中的运用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6年7期)2016-05-14

推荐访问:思辨 小学语文 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