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吹熔炼高氧气浓度高铜锍品位作业的研究及实践

赵祥林 刘贤龙

(大冶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冶炼厂, 湖北 黄石 435005)

某铜冶炼厂的火法熔炼系统历经反射炉、诺兰达炉和澳斯麦特炉的变革。2010年开始引进澳斯麦特炉(以下简称“澳炉”)富氧顶吹熔池熔炼技术,火法系统采用澳炉熔炼+PS转炉吹炼+阳极炉精炼的作业模式,配备有1台澳炉、5台转炉和2个制酸系统,设计产能为粗铜30万t/a、硫酸97万t/a。通过系统的优化,2019年粗铜产能最高达到32.5万t/a、硫酸108万t/a。

目前,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球主流趋势,有色金属冶炼作为传统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建设绿色工厂逐渐成为行业内未来发展的趋势[1]。基于建设绿色工厂的需要,该冶炼厂将三台转炉生产减少为两台,澳炉处理量从210 t/h降低至180 t/h,预测粗铜年产量下降至25.5万t(表1)。

表1 年产32.5万t及25.5万t粗铜相关生产数据

在澳炉处理量180 t/h、开两台转炉的情况下,粗铜年产量仅有25.5万t,想要进一步提升产能规模,面临以下几个问题:1)澳炉富氧浓度偏低,SO2浓度低、烟气量大,澳炉加料量受到限制;
2)澳炉铜锍品位控制较低,仅有55%,自热反应热量不足,需要燃烧大量粉煤补充热量,能耗高,热效率低;
3)由于铜锍品位低且量大,转炉吹炼时间长,处理能力不足,且烟气量大;
4)由于澳炉和转炉烟气量大,加上系统漏风,导致制酸系统处理能力不足。

针对上述问题,将澳炉铜锍品位从55%提高到62%~65%,氧气浓度从67%提高至72%~75%,希望通过高氧气浓度熔炼,降低熔炼烟气量,提高澳炉处理能力;
提高熔炼热效率,降低澳炉系统的能耗;
大幅度降低铜锍量,缩短转炉吹炼时间,提高转炉处理能力;
大幅减少熔炼和吹炼总烟气量,降低制酸系统负荷。高富氧浓度高铜锍品位熔炼同时影响熔炼炉内氧势变化,动能的传递、物质反应的过程,对熔炼过程有着极大的影响。

提高氧气浓度,具有以下优点:1)可降低熔炼烟气量,减少澳炉尾气烟尘量,提高直收率;
2)可减少烟气对澳炉耐火砖的冲刷,提高澳炉寿命;
3)降低澳炉熔池熔体喷溅频次,减少锅炉结焦;
4)减少澳炉和转炉烟气无组织散排量,实现产能规模的提升;
5)提高SO2浓度,从而有利于提高制酸系统效率;
6)提高澳炉熔池冶化强度,使反应更加彻底;
7)减少烟气热量损失,提高热效率,降低能耗[2]。

提高铜锍品位,具有以下优点:1)降低铜锍产出率,降低转炉负荷和烟气总量;
2)缩短转炉吹炼时间,使其处理能力提升;
3)转炉转进转出频次降低,漏风率下降;
4)澳炉炉料FeS的氧化程度高,脱硫率大,热效率高;
5)铜锍品位进一步提高,吹炼系统工艺具有更多选择。

然而,提高氧气浓度和铜锍品位,会产生以下弊端:1)氧气浓度过高,风量过低,触动工艺联锁;
喷枪冷却不足,导致喷枪寿命缩短;
2)风氧量下降,喷枪对熔池传质传热效果下降,物料反应不完全;
热传递不够,澳炉溶体可能出现炉渣温度高、铜锍温度低的问题,导致电炉电耗高;
3)澳炉渣多铜锍少,炉渣Fe3O4含量上升;
4)铜锍和炉渣熔点升高;
5)烟气热量下降,蒸发量不足,收尘进口温度低;
6)铜锍品位和炉渣熔点高,电炉电耗高;
7)溜槽粘接严重,放铜、放渣困难;
8)铜锍品位上升,炉渣量增大,铜在渣中损失增多;
9)转炉热量减少,冷料处理能力下降。铜锍品位上升后,铜锍包壳增多,但转炉吹炼热量降低,冷料处理能力不足。

通过分析高氧气浓度、高品位作业利弊可以发现,熔池温度、渣型、铜锍品位和富氧浓度关系紧密,相互影响。

某冶炼厂开展高氧气浓度、高铜锍品位试验,针对其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并在后期实践中采取相关措施优化应用。

2.1 澳炉工序

高氧气浓度、高品位作业的核心在于澳炉系统,要解决喷枪寿命缩短及工艺联锁限制、熔池传质传热变差、熔池四氧化三铁含量上升、高温熔体熔点升高等问题。

2.1.1 喷枪寿命缩短及工艺联锁

将澳炉富氧浓度从67%提高到72%~75%,最大的影响是降低了喷枪风量,影响喷枪冷却效果。澳炉PCS系统要求喷枪风量不得低于8 000 Nm3/h,否则会触动工艺联锁报警,同时为了确保喷枪冷却效果,保证喷枪寿命,一般控制喷枪管内的气体流速不低于70 m/s。

澳炉入炉精矿和产出铜锍及炉渣的成分见表2。

表2 入炉精矿、铜锍和炉渣成分

根据表2,通过物料平衡和热平衡计算,结合生产实际,在生产的铜锍品位为65%、确保喷枪冷却效果的前提下,澳炉最低小时处理量见表3。

表3 澳炉加料量计算

根据表2和表3,得到以下结论:1)当澳炉小时处理量超过180 t时,可以将氧气浓度提高至72%;
当小时处理量超过186 t时,可以将氧气浓度提高到75%;
2)当澳炉控制生产,小时处理量低于180 t时,必须调整氧气浓度以确保喷枪得到足够的冷却。因此,只要澳炉小时处理能力达到180 t以上,完全可以将澳炉氧气浓度提高到72%以上,即澳炉具备将氧气浓度提升至72%~75%的条件。

在试验过程中,澳炉小时处理量超过180 t时,富氧浓度基本控制在72%~75%,平均73%,喷枪没有出现明显弯曲,寿命基本维持在8~10 d。

2.1.2 熔池传质传热不足

顶吹浸没熔炼技术的核心为赛洛喷枪[3],氧气浓度提高后,喷枪风氧量下降,对熔池的搅拌减弱,影响物料的传质传热[4],导致以下后果:

1)热量难以传递到澳炉底部,存在炉渣温度高、铜锍温度低的问题,流入电炉的铜锍温度低,导致电炉电耗高。

2)澳炉炉内物料混合不均匀,存在局部夹生料和过氧化的现象。

试验后,澳炉炉壳底部温度下降10 ℃,堰口时常有结块,且结块的Fe3O4含量最高达到28%;
从堰口观察熔体发现,熔体中存在反应不完全的半熔体。结块和半熔体的产生导致熔体瞬时流量激增,形成大流量,频率6~8次/d,这是喷枪传质传热效果变差所致。针对上述问题,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采取措施。

2.1.2.1 提高喷枪对熔池水平方向的搅拌

为了提高喷枪对熔池水平方向的搅拌,改变喷枪螺旋角度,缩小出风口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喷枪结构如图1所示,澳炉喷枪共有5组螺旋,靠近混气室为第1组螺旋,它决定了喷枪传送出来的空气和氧气的角度。

1-风氧管道;
2-螺旋;
3-混气室

针对喷枪传质传热不足的问题,首先缩小第1组螺旋、第2组螺旋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对第1组螺旋和第2组螺旋进行改进,第1组螺旋出风口与水平夹角从63.44°降低至58°,第2组螺旋出风口与水平夹角从69.68°降低至65.16°,增强风氧沿水平方向运动的动能,提高澳炉熔池水平方向的搅动。第3组、第4组和第5组螺旋出风口与水平夹角保持不变,分别为70.32°、75.23°、81.03°。通过改造,增大风氧对熔池水平方向的搅拌。

2.1.2.2 提高喷枪对熔池纵向的搅拌

为了提高喷枪对熔池纵向的搅拌,尝试将喷枪下放,增加喷枪对熔池的传质传热效果,但是喷枪不能接触铜锍层,否则容易烧枪。

澳炉的熔体放出口为具有虹吸作用的堰口,采用溢流的方式连续排放熔体。生产时,澳炉内部熔体高度维持在2 100 mm,铜锍面1 100 mm,为了防止铜锍烧枪,一般控制枪位不低于铜锍面以上500 mm,所以枪位控制在1 600 mm以上是合理的。因此,可以将喷枪浸没熔池深度从200~300 mm调整到300~500 mm。

通过改造喷枪和调整枪位,澳炉熔池内传质传热增强[4],熔体大流量现象已经消除,效果明显。

2.1.3 熔池四氧化三铁含量上升

将铜锍品位提高到62%~65%,必须要研究熔池中熔体的物理化学性能和成分变化,而且四氧化三铁含量的变化是关键,关系到熔池熔体熔点的变化、温度的控制、渣型的选择等。

根据铜冶金铜锍中FeS活度与炉渣中四氧化三铁活度的关系图[5]可以发现:1)温度降低、铜锍品位提高、活度αFeO上升,均会导致四氧化三铁含量上涨;
2)当铜锍品位接近80%时,αFe3O4显著升高。造锍熔炼最佳铜锍品位为60%以下,不得超过70%。试验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高铜锍品位高氧气浓度验前后的关键参数见表4。

表4 实验前后澳炉关键参数

当澳炉铜锍品位为50%~60%时,四氧化三铁含量为6.6%;
当铜锍品位提升到60%以上时,四氧化三铁含量上涨至8.01%。进一步提升铜锍品位,澳炉炉内反应明显变差,四氧化三铁含量增加,堰口结块多,熔体大流量频繁。

熔池中四氧化三铁、铜锍和炉渣三相之间的平衡关系,可以用下式表达:

3Fe3O4(s)+FeS(l)=10FeO(l)+SO2(g)

(1)

FeS活度大、FeO活度小以及SO2分压低有利于Fe3O4的还原,使其参与造渣。从式(1)也可以看出,铜锍品位提高会导致FeS活度下降,氧气浓度提高会导致SO2分压上涨,均会促进四氧化三铁的产生;
另外,由于FeO活度降低可抑制四氧化三铁产生,可以通过加入SiO2来调整FeO活度,即降低炉渣的铁硅比[6],但是SiO2熔点较高,如果炉渣中含硅量过高,会导致炉渣熔点升高。

通过上述分析,可采取以下措施控制四氧化三铁含量:

1)澳炉设计的铁硅比为1.2~1.4,可适当增加SiO2的含量,将铁硅比控制在1.1~1.3,从而有效地降低四氧化三铁含量并防止硅饱和。如表5所示,试验中将澳炉铁硅比从1.3降低至1.26,后期进一步降低至1.20。

2)适当提高炉温。将澳炉炉温从1 180 ℃提高到1 203 ℃,可以有效降低磁性氧化铁含量。试验后期磁性氧化铁含量有所下降,温度调整到1 195 ℃。

3)严禁喷枪口正压,将锅炉进口压力控制在-20 Pa,长期维持微负压,有效降低SO2分压,从而抑制四氧化三铁的产生。

如表4所示,试验前期,四氧化三铁含量从6.6%提高到8.01%,试验后期采取了措施后又降低至7.68%。

2.1.4 熔体熔点上升

铜锍与炉渣的成分与入炉料成分、喷枪的搅动、铜锍品位有很大的关系。随着铜锍品位和氧气浓度的提高,四氧化三铁含量增加,喷枪对熔池的搅拌作用变弱,传质传热效果变差,熔池熔体的物相组成会发生变化,直接影响炉渣和铜锍的熔点[7],表现为澳炉喷枪端压力增加,熔池喷溅量增大,结焦增多,熔体黏度增大,喷枪结焦难以掉落等;
锅炉结焦严重,掉焦频繁;
沉降电炉的铜锍和炉渣黏度大,熔体粘接溜槽,排放困难。

针对上述问题,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澳炉炉温和电炉铜渣温度,将澳炉炉温从1 180 ℃提高到1 203 ℃,后期降低至1 195 ℃;
将电炉铜渣温度从1 202 ℃提高至1 215 ℃,通过提高温度降低熔体黏度。

2)提高铜锍品位后,渣量增大,精矿中的氧化钙不足,炉渣钙含量仅有1%~3%。通过加入石灰石,提高原料钙硅比,将炉渣钙含量控制在3%~5%,可以有效降低炉渣熔点。

2.2 锅炉收尘工序

提高氧气浓度和铜锍品位,对锅炉及收尘系统的主要影响是热量下降,出现蒸发量不足、电收尘进口温度过低的问题。

2.2.1 蒸发量不足

氧气浓度提高后,烟气量减少,烟气带走的热量减少,但是可以通过提高澳炉加料量来维持澳炉烟气量,确保烟气量不下降。同时随着氧气浓度的提高,相同烟气量的热焓提高,会导致锅炉蒸发量上涨[7]。

为了确保蒸发量,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澳炉处理量,确保澳炉烟气量不出现大幅下降。

2)加强锅炉结焦维护,提高振打频次和加入合理的结焦抑制剂,减少烟道结焦,提高锅炉热效率。

3)提高锅炉查漏补漏次数,减少锅炉漏风现象,特别要注意锅炉下降段和水平段区域的补漏工作,因为这个区域的烟气温度为400~500 ℃,是SO2氧化产生SO3的区域。

试验前后锅炉及收尘的关键参数见表5。

表5 试验前后锅炉及收尘关键参数

从表5可以看出,试验进行后电收尘进、出口温度都降低了,烟气带走热量下降,但是加料量得到提高,小时处理量从180 t提高到205 t;
氧气浓度提高后烟气的热焓上涨,总蒸发量基本不变,后期蒸发量降低,这与锅炉结焦减少有一定关系。

2.2.2 电收尘进口温度低

电收尘温度低,容易存在露点腐蚀温度,但从表5来看,电收尘进口温度变化并不大,达到355 ℃,露点腐蚀问题暂时不存在,但电收尘依然需要加强补漏工作,减少漏风、产生露点腐蚀。

2.3 沉降电炉工序

提高氧气浓度和铜锍品位,对电炉系统的主要影响是:渣含铜量上升,电耗提高,放铜、放渣困难。

2.3.1 渣含铜量升高

铜锍品位提高,导致铜在渣中的损失增多,这是根据分配定律得出的结论。在一定温度下,一种物质溶解在两个互不相溶的液相中,平衡时该物质在两相中的浓度比为一个常数,即:

K铜渣/K铜锍=KCu

(2)

式中,K铜渣为铜在渣中的溶解量;
K铜锍为铜在铜锍中的溶解量;
KCu为铜在熔体中的分配系数。

因此当铜锍品位提高时,理论上渣中含铜量也会上升,而且随着渣量的增大,铜在渣中的损失会进一步增大,导致金属直收率下降[8]。

试验前后电炉工序的关键参数见表6。

表6 试验前后电炉工序关键参数

如表6所示,铜锍品位提高后,炉渣率从50.9%提高到54.7%,渣含铜量从0.738%提高至0.777%,炉渣量上升约5%,渣量和渣含铜量的上升,导致澳炉系统直收率下降。

针对上述问题,采取以下措施控制渣含铜量:

1)适当提高铜锍和炉渣的温度,同时提高铜锍与炉渣的温度差。

2)控制合理的铜锍面和渣面,保持低渣面;
沉降电炉炉后两个放渣口采用单边放渣,另一边备用的方式均衡放渣。

3)还原炉渣中的Fe3O4,降低炉渣黏度。例如,为了提高澳炉进入电炉熔体的Fe3O4含量,可以增大块煤用量,但是块煤用量增大会减少粉煤用量,进一步降低喷枪的传质传热效果,所以块煤与粉煤的比例不宜过大;
在电炉内增加喷吹设备,尝试鼓入一定量的硅粉,降低FeO活度,促使Fe3O4还原;
在电炉内烧柴油还原Fe3O4。

2.3.2 电炉电耗上升

从表6可以看出,试验进行后电炉电单耗从28.53 kW·h/t矿提高到33.1 kW·h/t矿,电炉每日电耗从12万kW·h提高到13万kW·h,这是喷枪传质传热差、进入电炉的铜锍温度低所致;
另外,铜锍品位上升后,铜锍黏度增大,需要更高的温度来降低黏度。

电耗控制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1)控制电炉负压,减少热损失;
2)炉内烧柴油或者喷吹硅粉还原,利用柴油具有还原性和硅粉能够与Fe3O4及FeS反应生成铁橄榄石的原理,降低Fe3O4含量;
3)优化电压极控制,提高功率。

通过实践,电炉目前电耗基本控制在12万kW·h,达到试验前的水平。

2.3.3 电炉放铜锍、放渣困难

铜锍黏度增大,粘接电炉的陶瓷溜槽严重,导致清理难度大,放铜时间从13~15 min/包提高至17~20 min/包,影响放铜效率及转炉进铜效率。

针对上述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1)提高铜锍温度,降低铜锍黏度;
2)提高放铜口直径,从55 mm提高到60 cm;
3)将陶瓷放铜溜槽改成铜水套,降低清理难度。

目前采取了前两项措施,放铜时间降至16 min左右,基本能够满足生产需要,后期将进一步采取第3项措施,降低职工清理溜槽劳动强度。

2.4 转炉工序

提高氧气浓度和铜锍品位,对转炉系统产生的主要影响是:锍铜粘接铜包导致铜锍包壳的冷料增多;
热量减少,转炉处理冷料能力下降。

2.4.1 铜锍包壳增多

提高铜锍品位后,每个铜包产生铜锍包壳1~1.5 t,每天产生铜锍包壳50~70 t,加上转炉造渣期缩短,处理铜锍冷料能力下降,转炉自产冷料难以平衡。实践中,转炉在铜锍品位低于60%时冷料能够平衡,如果铜锍品位超过60%,则会导致冷料难以平衡。

针对上述问题,主要从生产协调方面采取措施减少冷料:转炉需要进料时给电炉铜包,电炉听从转炉指令放铜,放铜后立刻拉出铜包,再利用转炉行车立刻将铜包吊走,并将铜锍加入转炉,减少铜锍在铜包中的停留时间,从而减少粘接,目前冷料产生量为50 t/d左右。

2.4.2 转炉热量减少

提高铜锍品位后,铜锍中FeS含量下降,脱硫率上升,直接导致转炉造渣期缩短,热量减少,难以消耗产生的铜锍包壳,出现铜锍包壳堆积难以处理的难题。

铜锍包壳的增多必须要有解决的路径,单靠转炉无法全部处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处理:1)考虑将铜锍包壳开路,直接外卖;
2)将铜包壳破碎后重新返回澳炉处理。

根据热平衡计算,铜锍包壳返回澳炉处理只需要足够的热量就行,不需要额外消耗氧气、溶剂等物料。1 t冷料返回澳炉处理重新变成热态铜锍需要消耗50 kg粉煤,算上热损失,消耗的粉煤约为0.1 t。目前采取将铜锍包壳回炉处理的措施,澳炉每小时处理能力达到2~5 t,基本能够平衡转炉产生的冷料。

理论及实践证明,澳炉富氧顶吹熔炼技术可以实现高氧气浓度高铜锍品位作业。通过本次试验,将澳炉的富氧浓度提高至72%~75%,铜锍品位提高至62%~65%,在顶吹熔炼炉中达到较好水平,同时提高了产能规模和转炉能力,降低制酸系统负荷以及实现节能降耗。试验前后的参数对比见表7、表8。

表7 试验前后参数对比

表8 试验前后制酸烟气量对比

3.1 产能提升

通过高氧气浓度高铜锍品位作业,提高了转炉的处理能力,降低了制酸系统的压力,澳炉小时处理能力提高到200 t,粗铜产能从年产25.5万t提高到28.5万t。

3.2 转炉处理能力上升

澳炉产出高品位铜锍,铜锍产出率从40%降低至29.7%,铜锍量下降25%,转炉吹炼时间缩短,每天2台炉可以处理64包热态铜锍,产出820 t粗铜。

3.3 制酸系统负荷下降

试验转炉少开1台,硫酸总风量与试验前基本一致,但比往年总风量减少约7万Nm3/h。转炉处理的热态铜锍减少,转炉一周期总风量降低,同时转进、转出频次降低,漏风率下降,制酸系统负荷降低,有利于绿色工厂的建设。

3.4 节能降耗

虽然高氧气浓度高铜锍品位作业导致电炉每日电耗增加约10 000 kW·h,但是澳炉煤单耗从0.025 8 t/t下降至0.023 1 t/t,下降幅度达到10%,综合能耗下降明显。

本次试验对于富氧顶吹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铜冶炼行业,顶吹炉产出铜锍品位低,吹炼系统基本都选择PS转炉,工艺选择受到限制。在国内铜行业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今日,PS转炉已经逐步面临淘汰,提高顶吹炉铜锍品位,让吹炼工艺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确保了顶吹熔炼炉在未来铜冶炼熔池熔炼领域能够继续生存。

猜你喜欢 电炉喷枪炉渣 节能保质的卷盘式喷灌机双喷枪技术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22年12期)2023-01-02攀钢突破钛渣电炉煤气回收与钛精矿干燥闭环利用技术难题钢铁钒钛(2022年4期)2022-11-16电炉炼钢现状及其“双碳”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山东冶金(2022年4期)2022-09-14灰压球对转炉炉渣及脱磷的影响山东冶金(2022年2期)2022-08-08低渣比条件下高炉渣脱硫能力及其机理华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年3期)2022-05-11氨还原剂喷枪中保护气旋流喷射作用的研究能源工程(2021年1期)2021-04-13用转炉渣和熟石灰制备高炉煤气脱氯剂矿产综合利用(2020年1期)2020-07-24钢渣和高炉渣微粉技术研究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7年2期)2018-01-22废钢预热技术在电炉炼钢中的发展应用资源再生(2017年4期)2017-06-15SATA推出全新高性能喷枪SATAjet 5000 B汽车维护与修理(2015年1期)2015-02-28

推荐访问:熔炼 作业 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