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维视角就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畜牧业发展方向的研究

王占奎

(甘肃省临夏县农业农村局,甘肃 临夏 731800)

1.1 经营主体综合实力上台阶

据央视新闻报道,“十三五”期间,我国先后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等,农民受教育渠道大幅拓展,全国农民教育培训整体迈上新台阶。特别是在832个国家贫困县,累计投入18.3亿元,深入实施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培训,培训脱贫带头人和贫困农民83.3万人次;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利好政策催生很多新兴经营主体,饲料、兽药生产企业及经营门店增长15%以上,宠物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基层经营者在享受农机补贴、项目扶持等政策后,机械装备率和圈舍科学化程度大幅提升,据统计,2019年底全国农用机械总动力达到100 371.7万千瓦。

1.2 产业布局更科学、更富活力

近年来,随着环保新政的有力实施和人们生态理念的提升,我国畜牧产业布局更加合理科学,总体上实现了宜居和宜养版块的划分。同时,全国各地除了各自传统养殖畜禽类别外,形成了“优势品类为主、多畜种共存、新兴养殖跟进”的产业结构,各地将传统习惯与区位相结合,产业集团化格局基本形成,一是更具优势,二则更易管控。

1.3 畜牧业生产更紧凑、更流畅

主要体现在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各大版块衔接更加紧密,基于各环节经营主体和从业人员增多,产业达到空前规模;
同时,人民群众膳食结构中对肉蛋奶需求的增大拉动整个产业链联动,此外,现代饲喂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畜禽出栏周期,提升了繁殖率,出栏峰值的常态化带动饲草饲料及畜禽产品加工并驾齐驱。

1.4 疫病防控能力进一步提升

近几年来,以非洲猪瘟为主的重大动物疫病肆虐,对我国疫病防控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周边环境日益复杂化和防疫压力持续增大的前提下,畜牧业通过对标暴露出的薄弱环节彻底自检自建,逐步建立了地方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接入全国防护整体网。密织的国家防护体系主要基于以下五方面原因,一是广大基层从业者“防大于养”的意识逐渐确立;
二是预警机制下的联防联控体系基本建立;
三是防患于未然的检疫检验体制运行稳定;
四是疫苗和兽药研发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五是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2.1 县乡基层兽医行业压力大

乡镇畜牧兽医站作为最基层的业务承接单位,全国大部分地方乡站存在人员少、物资缺、机动差的问题,有的乡站只有一、两个人,却承担着不相匹配的工作量,人畜比悬殊;
此外,村级动物防疫员报酬过低,人员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
养殖场分布广而散,实际工作中难度增大,同时现行病死动物补贴标准较低,实际操作中,农户对无害化处理有明显的抵触情绪。

2.2 受土地人力因素掣肘较大

我国畜牧业龙头企业及产业化园区已基本形成地域格局,而县乡养殖场多依村而建,形成了小规模大群体的养殖态势,大体有以下两种类型,一是养殖规模小的,多在宅基地处饲养,优点是便于管理,水电方便,节省人力,但与乡村环境整治背道而驰,而且扩大再生产方面亦受土地限制;
二是稍大规模养殖场离村落较远,水电路需重新布置,还得专人看管,对人们外出打工而造成的“人荒”而言,劳动力缺乏成为硬伤。

2.3 饲草饲料的供给混乱交叉

“自种自养”是当前我国农村养殖业的主流存在方式,虽然此模式在小区域内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草畜平衡,但就大范围而言,有一定弊端,一是饲草成本占据养殖成本的比重在70%以上,“种多少草养多少畜”的以草定畜固定模式限制了散养户扩大生产,同时造成畜种品种有同质化,分布有碎片化的趋势;
二是饲草供应存有漏洞,大型养殖企业以价格优势在收草季节的大口径囤入,导致中小规模养殖场草料储备不充足,致使过早出栏,产量上受限,价格上也只能应时应市,大大减少了收益;
再者物流成本也是促使上述情况发生的原因之一;
三是饲料市场品牌拉锯战,人工费用、广告费用的上涨,导致饲料成本水涨船高,养殖业利润空间缩水。

3.1 创新

创新是一个产业的灵魂,畜牧业创新主要体现在生产方式上,一是养殖户可通过与相近的城市居民达成条约寄养关系,畜禽所有权归属市民,农户只负责日常的饲喂管理,待制定畜禽到出栏期时可按市价一次性出售,就城市居民而言,这样既符合自己对原生态肉品的需求,闲暇时也可带家人体验生活,同时养殖户或村社可配套“农家乐”“休闲采摘园”“休闲垂钓”等辅助经营实体,以入股方式联合周边业主缔结合作关系,带动果蔬等经济作物和餐饮业发展,增加总体收入。二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食补悄然成风,中医药在我国发展历史悠久、根基深厚,餐饮业也开始尝试融合药膳理念,很多地方在饲喂环节中加入中药材渣,提高畜禽肉品品质和产量,还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疫病。三是畜禽品种的创新上,既要抓好现有品种的二三代杂交,又要抓好国外优质品种的冻配移植,全面提升种群的纯种率和良种覆盖率。四是饲草饲料的创新上,要充分考虑动物权益和动物福利,同时在饲养过程中要以人道主义精神贯穿其中,倡导健康养殖,禁止超越道德层面的养殖。

3.2 协调

畜牧业协调发展有三层含义,即粮饲协调、草畜协调、畜禽协调。首先是粮食和饲料平衡,畜牧业以植物能转化为动物能为根本,全国“粮改饲”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推动了包括秸秆及主粮在内的转化进程,但畜牧业的发展必须留有底线,这就要求算总账,即在保持粮食总产量自给自足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提供的饲草总量,在此基础上拟定畜牧业发展规划。其次是竭力做到畜禽品种的协调,既要对标国际人均各种肉蛋奶占有量,有目的地弥补短板,又要结合我国各地饮食习惯,发展各自优势畜禽种类;
此外,还要协调好优劣品种占比,逐步淘汰老旧品种,培育新晋优选品种,提升全国畜禽良种率。

3.3 绿色

畜牧业生产可谓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从饲草种植开始,大量植被的覆盖不仅能固水土,还能在小范围内形成天然“氧吧”;
在生产环节上,要充分利用现代生物发酵技术,通过对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重新返田,提高农田养分,反哺农业。产业布局上,应以环保为先导,对违规违建设施一票否决,既要考虑土地、水源承载力,又要保证饲草的充沛供给,既要做好当前环保设施的配套,又要有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眼光,切实做到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3.4 开发

开发之路即创新之道,除了前面说的要生产方式、运作模式、品种品质方面破旧立新,还要着力在高新尖技术、设备自动化、高端市场化方面有作为,形成环环相扣的高效产业链。开发也是基于人之上的社会行为,因此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和组织的建立至关重要,因地制宜可复制的开发对区域乃至全国畜牧业发展有极大的推促作用,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和流动作业方式能在短时间内解决经济实体面临的短板问题,通过内培和外引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人才支撑问题。

3.5 共享

共享包括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成果共享等方面,如上三方面与地域关系密切,通过协会或者是龙头企业的联合,比如饲料、人力等生产资料方面可通过人为调剂解决部分养殖场“草荒”“人荒”的问题,在基层形成县、乡、村三级横向连接,从上到下再贯穿一体,通过互通的信息调剂畜禽进出,一定区域内形成生产合力,提升市场占有率和话语权。成果共享就是在缔约关系下的再分配,养殖户以实现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可以单打独斗,也可以抱团发展;
终端市场作为对接消费者的一大环节,主要是以地域、风味等为框架的商品集结,以庞大的群众基础形成地理性标志商品,再通过现代融媒加以推介,逐步实现走出去、走更远。□

猜你喜欢 饲草畜牧业畜禽 映像畜牧业中国畜牧业(2022年4期)2022-04-02畜禽夏季喂野菜 防病快长真不赖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11-27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11-27夏季养畜禽 驱蚊有妙招今日农业(2021年10期)2021-11-27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猪业科学(2021年6期)2021-08-12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07-28三法喂牛可省粗饲料河南畜牧兽医(2021年5期)2021-01-06养肉牛省草料有窍门河南畜牧兽医(2021年18期)2021-01-06养肉牛省草料有窍门河南畜牧兽医(2021年10期)2021-01-05不同饲草饲喂西门塔尔牛效果分析山西农业科学(2020年6期)2020-06-19

推荐访问:多维 畜牧业 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