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时代“微信读书”模式对大学生阅读影响的调查研究

●易璟煜 (武汉大学 武汉 430072) 吴伟德 (湖南大学 长沙 410082)

2022年4月23日,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公布了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的图书阅读率、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进行网络在线阅读等各项数据都较2020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人群分布特征来看,越来越多的中青年群体成为数字化阅读的主体[1]。在碎片化阅读兴起的当下,移动阅读平台与App迅速崛起,近几年来发展迅猛。尤其是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进一步刺激了移动阅读的发展,市场迎来新的增长期。移动阅读依托互联网媒介,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已经逐渐成为当前最受欢迎的阅读形式之一[2]。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在众多的移动阅读平台中,“微信读书”App(以下简称“微信读书”)这种汇聚众多信息和功能、可随时随地阅读学习的个性化阅读平台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大学生使用“微信读书”的具体情况展开调研,通过分析大学生群体使用“微信读书”的现状,探讨“微信读书”对于大学生阅读习惯产生的影响,了解大学生的阅读偏好,从而对“微信读书”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和建议。

“微信读书”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移动阅读App,其既具备移动阅读App的共性,也有独特亮点。它具有大体量、高效检索、关联推书、书友互动等强大的功能,在服务读者的同时,也为读者构建起独一无二的知识网络。换言之,每一个阅读主体都可以通过“微信读书”构建自己的读书世界。

在基础阅读功能方面,“微信读书”具备划线、书签、书摘、听书、全书检索、词句释义查询、关键文本注释等功能,可供读者按照个人意愿对文本进行解读乃至再创作,从而形成具备个人气质的阅读留痕。

在交流功能方面,“微信读书”依靠微信强大的社交功能, 提出“读书不再孤独”的口号。“微信读书”具备发表想法、书籍评分、全文书评等功能,可供读者畅言阅读所感。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随文划线并发表想法,也可以通过点击他人的划线获取对方发表的想法。互联网使千万书友得以互联互通,实现素昧平生者“共读一本书”,在隔空切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在书籍分类方面,“微信读书”分类详细,大致包括文学、政治军事、经济理财、历史、哲学宗教、艺术、心理、科学技术、教育学习等二十余类,并单独辟有世界名著、影视原著等栏目,便于读者检索。此外,“微信读书”还设有TOP50飙升榜、TOP50新书榜、TOP200总榜、神作榜及神作潜力榜等多个榜单,便于读者了解书籍质量,实时关注书籍变化。

为激发读者使用热情,“微信读书”设有“时长兑福利”的激励机制。读者可以通过达到规定的一周阅读总时长与打卡天数,领取相应的免费体验卡奖励。同时,“微信读书”也会开展各种阅读活动,如阅读5分钟即可免费获取全书、翻一翻获取免费书籍等长期活动,以及在特定节日开展的限时活动等。

“微信读书”之所以能够在移动阅读市场中脱颖而出,主要在于其具备庞大的电子书库、便捷的使用功能、强大的检索与信息处理能力、行之有效的激励手段。“微信读书”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与推广,反映出当下阅读碎片化、开放化、个性化等发展趋势。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取得喜人进展,知识与思想越来越成为个体必不可少的诉求,而“微信读书”正为满足这一全新诉求提供了有效助力。

2.1 研究样本的构成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群体进行调查与分析。为体现调查结果的客观性,本研究扩大样本的覆盖面,调查样本主要来自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湖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等国内多所大学,共发出调查问卷660份,收回有效问卷630份,有效问卷达95.5%。在630份有效问卷中,女性占比61.11%,男性占比38.89%;
从年级分布来看,以大学一年级学生为主,大学二年级学生次之,博士占比人数最少(见图1);
从专业上来看,涉及经济、汉语言文学、工程、数学、拉丁文、影视戏剧文学、生物、国贸、自动化等79个专业,覆盖理工、人文、社会科学等多个不同领域。

图1 调研对象年级分布图

2.2 大学生使用“微信读书”的基本情况

在630份有效问卷中,关于第一个问题“您平时会使用‘微信读书’进行阅读吗?”有400位大学生选择平时使用“微信读书”,占比63.49%。因此,本部分关于大学生使用“微信读书”的分析均基于这400位大学生的问卷结果来进行。

(1)阅读时长。根据调查统计,大学生一周内使用“微信读书”的时长主要集中在0~8小时之间,其中有26.25%的大学生一周内使用“微信读书”的时长为1~3小时,所占比重最大,一周内使用“微信读书”的时长为3~5小时的人数比例也高达25%(见图2)。对数据进行初步加权分析后,得到大学生每周平均阅读时长约为4小时,每天平均阅读时长约为34.29分钟,远远超过了“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中人均每天使用电子阅读器11.78分钟的阅读时长[1]。

图2 大学生一周内使用“微信读书”的总时长统计

(2)阅读时段。大学生使用“微信读书”的时间段以“随心所欲”“睡前”与“晚上”三个时间段占比最大,其中“随心所欲”时间段的占比高达61.25%,远远超出其他时间段的占比(见表1),反映出当代大学生阅读碎片化的趋势。其次,习惯在睡前使用“微信读书”的大学生超过了总数的三分之一,习惯在午休和晚上使用“微信读书”的大学生占比分别为25%和30%,这些现象不仅与大学生日常的学习与工作时间相契合,也与“微信读书”使用便捷、可随身携带的特点有关。

表1 大学生一周内使用“微信读书”的时间段

(3)阅读类别。从阅读内容上来看,大学生的阅读范围非常广泛,对于“微信读书”中所设置的各种类别和多个栏目都有涉及(见表2)。其中,在知识类书籍中,有72.5%的大学生都选择了阅读文学类书籍,占比最大。其次为经济理财(占比31.25%)、政治军事(占比25%)与科学科技类(占比25%)书籍。而在娱乐休闲类书籍中,悬疑推理类的阅读比重最大(占比35%),其次为情感小说类书籍(占比25%)。此外,在“其他”选项中还出现了专业课书籍、女性文学、心理学、天文学等类别的书籍。这种现象与大学生自身专业的多样性有关,但更多的是因为大学生群体普遍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

表2 大学生使用“微信读书”阅读的书籍类别

知识类书籍的阅读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当下关注的重点。对于经济理财类书籍的阅读关注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现实压力。物质生活的现实要求不仅反映在现实焦虑中,也反映在大学生的阅读倾向中。尽管如此,文学类阅读的比重仍远高于经济理财类,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在关注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多地关注精神世界的发展。他们会有意识地通过阅读文学书籍来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与思想高度。这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因为它让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与受教育状况普遍得到了改善。

与知识类书籍的阅读情况相比,大学生对于娱乐休闲类书籍的阅读更为多元化,喜好的分布也更为分散,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多样化和精神活动的丰富性。

2.3 大学生对于“微信读书”的使用态度

从“微信读书”使用率来看,在630份有效问卷中,有230位大学生并未使用“微信读书”,占比36.51%。在这230位大学生中,有63.83%的大学生从未接触过“微信读书”,38.3%的大学生则更偏向于纸质书阅读,17.02%的大学生对“微信读书”的功能感到不满意,还有4.26%的大学生是由于其他一些原因而没有使用“微信读书”。这些未使用“微信读书”的大学生是“微信读书”可以着重发展的对象,而那些造成用户不满意的功能则是“微信读书”应该改进的重点。

在400位使用“微信读书”的大学生中,有87.5%的大学生认为“微信读书”能随时随地进行阅读,方便快捷;
有76.25%的大学生认为使用“微信读书”能够降低阅读成本。此外,大学生们认为发现更多好书、与广大书友交流互鉴以及作为平时的娱乐休闲等也是“微信读书”不可忽视的价值(见图3)。

图3 大学生认为“微信读书”所具有的使用价值

大学生群体对于移动阅读平台的选择并不存在单一性,在使用“微信读书”的同时,也较为广泛地使用其他不同类型的移动阅读平台(见表3)。其中,知名度较高的小红书、豆瓣、喜马拉雅、百度阅读等阅读平台较受欢迎。但不可忽视的是,仍有14.17%的大学生未使用移动阅读平台,这说明移动阅读平台在大学生群体中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表3 大学生使用较多的移动阅读平台

对于“微信读书”等移动阅读平台未来的发展,有55.12%的大学生持观望态度,表示顺其自然,32.28%的大学生表示喜闻乐见,只有12.6%的大学生表示有些担忧。总的来说,持积极态度的大学生占比远高于态度较消极的大学生占比。可见,移动阅读平台的发展方兴未艾,其未来发展势头究竟如何,还需要接受时间的检验。

3.1 阅读工具多样化

“微信读书”的兴起为大学生阅读提供了更多选择。不同于传统纸质书籍“捧读”的阅读形式,“微信读书”以互联网互联互通的强大功能为支撑,建立起一个多出口、多媒介的阅读体系。读者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大屏幕等多种工具进行阅读,以适应不同阅读空间的特征。如手机阅读可适应在狭小空间内阅读,大屏幕投影可以实现多人线上同读一本书等。同时,电子笔记、读书卡片等电子阅读工具的使用也让对比阅读更加便捷可行。借助这些工具,阅读者可以随时随地将瞬时的灵感化为文字,供日后查阅,而“微信读书”的信息检索功能为文本与笔记的查阅提供了便利。

3.2 阅读对象多元化

“微信读书”摆脱了厚重书本的限制,具备便携、灵活的特征。图书馆不再成为大学生获取阅读资料的唯一途径,更为便捷的移动阅读正日益成为学生们的选择。易获取是“微信读书”的一大特征。通过“微信读书”,大学生可以迅速、准确地检索到所需书目并随时进行阅读。这对于刺激大学生阅读兴趣、帮助克服阅读惰性具有重要意义。便捷的阅读手段能够增强大学生的阅读意愿,促使他们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阅读,甚至主动阅读更多书籍、接触更广阔的知识领域。

3.3 阅读体验社会化

“微信读书”实现和加强了“社交式阅读”。大学生利用发表看法与书评、点赞等功能与其他读者建立联系,从而形成多人“共读一本书”的阅读模式。借助这一模式,大学生可以同志趣相投者一起畅游书海,与素昧平生者交换意见,既能在观点碰撞中寻找灵感,又能不断扩大社交网络。同时,大学生也可以通过查看好友的“在读”,了解对方的读书现状并获取对方心目中的好书,既能拓宽眼界,也能增加彼此之间的共同话语,增进友谊。此外,“微信读书”还设有“问答PK”、结交书友、创建或加入读书小队等专门的社交功能,为读者提供建立联系的平台。而听书功能让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实现了从“读书”到“看书”再到“听书”的阅读体验社会化[2]。

3.4 阅读时间碎片化

由于学习和工作压力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大学生的心态普遍浮躁,成体系的阅读时间被分割,碎片化阅读成为当下大学生阅读的重要方式。而“微信读书”正迎合和满足了这种需求,在表1中,高达61.25%的大学生选择“随心所欲”的时间段来进行阅读,图3中87.5%的大学生认可“微信读书”能随时随地阅读的便捷服务,这些都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阅读碎片化的趋向。“微信读书”规避了纸质阅读的携带、手持不变等问题,其听书功能实现了“行进”中的阅读,大学生们只需准备手机与耳机便可在排队、乘车等碎片时间进行阅读,大大提升了阅读效率,增加了可用于阅读的时间。据统计,我国有三成以上(32.7%)的成年国民有听书习惯,而有11.2%的人选择通过“微信公众号或小程序”听书[1],这在我国成年国民听书介质中占比也较高。

3.5 阅读体系网络化

“微信读书”内部建立有庞大的书籍网络,通过参考分类、已读用户书架等数据在不同书籍之间建立联系,并通过大数据统计每一位读者的阅读喜好与倾向,从而支撑起书籍推荐功能,增加读者之间的黏合度。书籍推荐功能如同编织网络,将出发点作为网络中心,不断向四周延展,形成个人的读书网络。对于大学生而言,读书网络构建的过程实则也是知识网络形成的过程。“微信读书”通过构建读书网络,帮助大学生发现知识间的联系并形成自己的理解,借助互联网之力搭建起高效、广阔的信息网,将庞杂的数据相连通并实时更新,令大学生的阅读情感具有了共享性的特征[3]。大学生们可以随时查看自己的阅读时间、阅读笔记、阅读进度等信息,也可以随时获取其他用户发表的看法与书评。

随着移动阅读平台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中青年群体成为数字化阅读的主阵,在数字化媒介中,成年国民人均手机接触时间最长。在我国成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中,18~59周岁人群占92.8%[1],处于高校的学生群体是使用移动阅读的主力军之一。在大学生群体中,“微信读书”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面对竞争激烈的大学生移动阅读消费市场,“微信读书”要在其中争得一席之地并保持长效发展,必须针对大学生群体积极解决现存的不足,建立有效可行的营销模式。

(1)加强资源建设,打造生态阅读。“微信读书”目前在架图书约50万种,虽已达到相当可观的体量,但其中网络小说数量众多,而许多与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相关的各学科经典名著、学术专业书籍等却未被收录,包括中国古典名著如曹丕的《典论》、中国近现代小说如冯至的《伍子胥》、外国哲学经典如马克斯·霍克海默的《黑格尔与形而上学问题》等,此外针对乐理、色彩等可以提升个人综合素养的各领域入门或科普性图书也较少。这些书籍的缺失削弱了“微信读书”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是大学生用户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有许多书目仍处于试读阶段,包括张爱玲的《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和东野圭吾的《恶意》等,这些书籍都只能免费阅读开头较少的部分,想要阅读全书,需要充值付费,导致阅读体验大打折扣。而“微信读书”的网络小说中有不少同质化、低俗化内容,质量并不高,对大学生的阅读不但没有起到积极影响,反而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微信读书”在资源建设方面应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4],加强与出版社、作家的合作,积极提供优质的阅读资源和创作者资源,构建绿色生态内容,提升平台的竞争能力[5]。

(2)完善平台设计,提升服务功能。根据调查结果反馈,在不使用“微信读书”的大学生中有17.02%的人对“微信读书”的功能感到不满意。其反映的具体问题除了“未上架书目太多”,要求“多添点书”“增加电子书种类”以外,还有“改善设定默认喜好,比如不希望看到其他人的评论,但是每本书都需要手动关掉”“支持手写笔记就好了,像notabi-lity那样”“阅读体验优化,如增添更多字体和背景”“翻书设置”“收藏摘抄没有单独功能”“不能导入PDF”等,这些问题具有普遍性。“微信读书”应针对这些问题,完善平台设计,改善和健全基础功能,如设计丰富的阅读页面背景、增加字体种类、加强电脑端阅读功能等。在此基础上,“微信读书”还应推出更丰富、更有价值内涵的设计,开发个性化功能,如部分习惯于手写笔记的读者对平台提供的键盘输入记笔记的方式难以适应,以至于降低了阅读体验好感度,对此“微信读书”可以开发手写笔记功能以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此外,还可以增添读书论坛等,让读者能够借助更加丰富的功能,打造自己独一无二的阅读空间。

(3)改变营销策略,增加线下互动。“微信读书”现有的商业模式比较单一,相当一部分图书需要充值付费才能阅读,而大学生普遍反映付费内容的定价偏高,更多的大学生希望能提供免费阅读或通过活动来实现免费阅读。“微信读书”中吸引读者的激励方式主要有通过活动来赠送书币、免费体验卡或阅读5分钟即可免费获取电子书等。虽然较从前而言,活动种类已经有所发展,但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有相当一部分读者认为书币获取渠道较少,日常的活动与优惠也十分有限,难以满足使用需求。而且有些活动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导致有些用户最终放弃阅读,造成用户的流失。因此,“微信读书”应改变营销策略,增加如百度文库的悬赏提问、微信App的打赏等新的付费形式,推出更多的限时免费、节日特价、打卡奖励等优惠活动,以更多的激励方式吸引大学生,降低大学生用户的阅读成本。

此外,“微信读书”在线下的互动较少。尽管“微信读书”具备“购买纸书”功能,但仅限于购书平台的跳转,严格来说并不能算作App本身的线下互动。虽说“微信读书”以线上为主要阅读阵地,但通过进入校园开展读书会、配合校园文化联合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举办读书沙龙等线下互动方式与大学生面对面地交流,既可以使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微信读书”的服务功能与理念,加强大学生与开发端之间的联系,又可以更加具体地获取大学生群体的需求信息,更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从而达到三赢的效果。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新的阅读与社交方式的出现,“微信读书”作为新兴的移动阅读平台的重要成员,已逐渐融入并开始影响大学生的日常阅读和生活。当下大学生对于“微信读书”的支持力度还较弱,为进一步贴近大学生乃至大众的阅读需求,“微信读书”在许多方面还有待完善,开发者应在长期调研与调整中不断优化营销策略,加强平台建设,创新服务模式,丰富服务功能,以更优质的阅读服务吸引大学生用户,留住大学生用户,改善大学生的阅读环境,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品质。在高校数字化阅读领域,“微信读书”仍大有可为。

猜你喜欢 书籍读书微信 中国书籍享誉海外疯狂英语·新读写(2022年6期)2022-06-08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疯狂英语·读写版(2022年6期)2022-06-08我爱读书作文评点报·低幼版(2020年31期)2020-07-23正是读书好时节意林(2020年12期)2020-07-03曹文轩主编的书籍当代作家(2018年11期)2018-11-27微信中国信息化周报(2016年47期)2017-03-25我们一起读书吧学苑创造·A版(2016年6期)2016-06-20微信中国信息化周报(2015年28期)2015-08-06微信中国信息化周报(2015年13期)2015-06-01读书为了什么小猕猴学习画刊(2015年1期)2015-01-22

推荐访问:互联 调查研究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