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空间视觉景观舒适度评价研究——以上海市“一江一河”为例

江浩波 宋孟坤 肖扬*

人类择水而居,城市依水而建,滨水空间作为一种特色空间对于城市发展意义重大[1]。如伦敦泰晤士河南岸、巴黎左岸、纽约水岸、东京水岸等案例均显示滨水空间是城市复合功能的重要载体,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名片,是城市生态、市民活力的重要窗口,是迈向卓越全球城市的重要路径[2]。同时,《上海市“一江一河”发展“十四五”规划》[3]指出,要以“一江一河”(黄浦江、苏州河)滨水空间的建设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要求构建高标准滨江景观体系,以人为本,建设舒适宜人的滨水步行空间,将“一江一河”滨水空间打造为高品质公共空间与滨水空间精细化治理示范区。相关研究显示,滨水空间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愈发紧密[4],滨水区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类型和社会交往场所,其空间环境品质评价是风景园林、城乡规划等学科重点关注的方向。目前滨水区的空间品质评价研究基于多个理论框架,涉及活力与模式[5-7]、影响因素探索与策略优化[8-9]、行为与满意度[10-11]、景观质量[12]、天际线与视廊[13-14]等内容。

事实上,视觉的景观舒适度已经成为城市空间品质评估的新视角[15-17]。首先,舒适度涵盖了物理、生物、心理、情感等多个维度,是从居民生理与心理维度对物理环境满意程度的综合评价[18]。其次,环境的视觉接触是人与环境交流的主要方式[19],视觉感知是理解城市意象和空间品质的主要途径[20],“视觉景观感知”演绎自“视觉感知”,是从人本视角研究景观空间品质的重要方式。

已有诸多学者采用视觉景观感知的方式,对物理环境进行了研究,视觉景观数据的获取方法包括实地记录[21]、现场采集[22-23]、街景图像爬取[24-25],视觉景观品质的常用评价方法有模型构建[21,24-25]、问卷调查[22]等。对于上海“一江一河”滨水空间之类的大尺度的空间来说,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方法的效率过低,难以实现大规模数据的获取和大尺度建成环境品质的测量。而信息化背景下的大数据技术拓展了对城市空间时空维度的研究,提高了研究空间精度,增强了人群样本的代表性[5,26]。街景图像中包含诸多视觉信息,如要素、颜色、要素像元占比等[27],因此,本研究聚焦上海“一江一河”滨水空间,运用街景分析技术对上海大尺度线性公共空间进行视觉景观舒适度评价,探究其空间分布特征,以期为上海建设高品质滨水空间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1.1 基于视觉景观感知的公共空间品质评价

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内涵丰富,通常指城市公共空间在物质层面、心理环境、场所意义、文化内涵方面的综合质量[28]。席珺琳等[4]指出滨水空间作为展现城市形象的公共空间类型,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越发紧密,其空间品质日益受到关注。目前城市空间品质研究主要基于环境行为学和环境心理学的理论框架[29]。其中Kaplan等[30]及其提出的“临近自然”(nearby nature)理论框架认为,心理学视角下“人与自然”的互动机制有2种:主动式互动和被动式互动。其中主动式互动是指人参与自然景观中的活动,如普通散步、户外活动等[31]。诸多研究基于主动式互动机制,强调通过人的行为、活力等指标来评价空间品质。例如,刘颂等[5]、王伟强等[9]、史宜等[26]利用多元时空数据来评价城市滨水区的活力特征,研究发现绿地率、公共服务设施密度、文化设施密度、周边人口密度等因素能显著影响滨水公共空间活力;
杨春侠等[10]关注滨水区建成环境如何影响人群的驻留时间,研究发现上海黄浦江滨水空间人群驻留时间的分异现象明显,主要原因是文化设施、广场与餐饮的位置布局存在失配情况。

而被动式互动是指人与自然环境间的感官接触,如视觉、听觉等,以及以自然景观为背景的活动,如社交等[32]。在对景观色彩的视觉感知研究中,有学者发现相较于色彩单一的景观,色彩丰富的景观能给人们带来更好的体验[22];
Salici[33]指出广阔的水面、沉静的声音能使人产生宁静的感觉;
Kearney[34]发现当人们透过窗户观看到植物和鸟类时,心情会变得愉悦;
高品质绿地或绿视率较高的人行空间,会使人心情舒畅,给人们带来积极的心理感受[35];
户外开敞空间为人们提供社会交往场地,可促进居民心理健康[36]。城市滨水空间作为一种典型的人与环境互动的空间类型,视觉景观是大尺度滨水空间城市开发管控的首要因素[37]。视觉感知是接触空间景观的重要方式,通过优化人与滨水景观的被动式互动可以显著提升居民生活质量[32]。目前视觉景观感知因素已广泛应用于滨水空间品质研究,例如,Niu等[7]从空间活力角度,利用河流、空间类型、视觉可达性、交通可达性4个要素对苏州古城滨水空间进行了空间品质评价;
朱润钰等[38]针对南京莫愁湖滨水空间,提出了2个维度(视觉和互动)、7个方面(岸线处理、开敞空间、游憩视野、滨水建筑、活动安全、活动便捷、活动潜力)的评价体系。

1.2 街景研究

大数据这一新技术为城市空间品质的精细化和人本化方面带来新机遇[29],街景分析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城市环境评价中。从视觉景观感知角度来看,图像识别技术可将街景图像中的视觉景观感知信息(要素、颜色、数量、面积、要素像元占比等)进行量化分析[39]。通过深度学习技术,能够准确、高效识别诸多视觉景观感知信息,为基于视觉感知机制的空间品质评价研究带来契机[40]。肖扬等[41]通过街景图像数据获取街道绿视率,分析了城市绿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叶宇等[42]通过百度地图应用程序接口(API)提取街道路网数据,运用机器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算法工具SegNet提取图像特征,得到绿视率可视化结果;
Yin等[24]通过计算同一地点3个方向的街景图像中可视天空占比来测度视觉包围度;
路旭等[43]对街景图像进行色彩信息分类,对街道色彩环境进行了色相、彩度、明度的评价;
杨灿灿等[25]运用街景大数据,基于天空可视域指数、城市道路绿化指数、道路通畅指数等构建了街道视觉景观舒适度的评价体系。本研究则聚焦于大尺度滨水公共空间,创新性地从被动式互动的视觉感知机制出发,运用街景图像分析技术,构建完整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对滨水公共空间进行视觉景观舒适度评价。

2.1 研究范围与数据

本研究选取上海市“一江一河”滨水空间为研究对象。“一江一河”是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代表性空间和标志性载体,是上海城市景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浦江作为上海的标志性城市空间、上海近代金融贸易和工业的发源地,其沿岸的变迁是上海城市发展历程的缩影,是上海展现城市品质、魅力、人性化关怀的窗口;
苏州河作为上海的母亲河,具有丰富的滨水景观,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和公共活动廊道。根据《黄浦江沿岸地区建设规划(2018—2035年)》[44]、《苏州河沿岸地区建设规划(2018—2035年)》[45],“一江一河”沿岸建设重点在外环以内,其中包含了黄浦江的下游段与核心段,以及苏州河的内环内东段(中央活动区)与中心城内其他区段。考虑到研究范围过大会影响水面可见度的感知分析,本研究将水岸线至第一排滨水建筑之间的区域定义为“滨水空间”。为确保采样点能够完全覆盖滨水空间,同时尽可能少覆盖非滨水空间,本研究选取了多个采样点,计算该处水岸线分别至第一排滨水建筑、第二排滨水建筑的距离的均值,取阙值为100 m(图1)。最终将研究范围确定为上海市外环内“一江一河”沿岸100 m以内区域(图2)。

本研究基于开源OpenStreetMap获取上海市路网数据,通过ArcMap软件对处理过的路网以30 m为间隔生成12 078个采样点(表1)。再运用Python对导出的经纬度数据进行坐标转换,并调用腾讯地图获得大规模街景图像。最终,爬取到12 078张街景图像。

表1 采样点具体位置Tab. 1 Specific locations of sampling points

2.2 滨水空间视觉景观舒适度评价技术路线

本研究中滨水空间视觉景观舒适度评价技术路线(图3)如下。1)对街景图像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图像识别技术[39-41],利用Python代码计算街景图片色彩距离;
应用DeepLabv3+模型、结合Cityscapes数据集,对街景图片进行语义分割,识别出天空、树木、建筑等要素(图4),并得到各单因子要素画面占比。2)结合滨水空间特征筛选出核心评价指标,构建指标体系。3)针对上述选取的核心指标,基于数据初步处理结果,进一步计算单因子指标值,并在ArcMap中对各单因子指标进行汇总统计,实现单因子指标的量化与环境特征的可视化。4)结合滨水空间景观特色,通过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打分并计算各单因子指标权重,构建评价模型,并制定单因子赋分标准和评价等级划定标准。5)在ArcMap中进行单因子赋值和权重叠加,计算视觉景观舒适度评分,得到视觉景观舒适度评价结果。

2.3 评价体系构建

2.3.1 指标选取

既有文献关注到景观要素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作用,诸多研究选取不同的景观要素指标对公共空间品质进行评价,如:植被[22,46]、水面[38,47]、天空[24-25]、空间围合特征[21,24]等。依据环境心理学“人与自然环境”的被动式互动机制理论,本研究认为在视觉景观舒适度评价指标选取中,物理环境通过视觉感受向人们传达信息这一途径值得关注。然而,目前基于视觉感知的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评价体系尚未达成共识。所以,本研究在选取影响因素时遵循以下2个原则:1)能反映滨水空间的环境要素特征(如水面、植被等);
2)能反映滨水空间的视觉景观感知特征(如空间开敞度、建筑色彩等)。

首先,对于城市滨水空间而言,水面是人们感受滨水景观的关键要素,水体对人的情绪调节起到积极作用,视线中可见水面越多,人们越能感到安宁舒畅[47],因此水面可见度是滨水空间视觉景观舒适度的首要影响因素。植被是视觉景观的重要组成要素,绿视率可影响人的情绪,当处于绿化程度较高的环境中时,人更容易感到轻松和愉悦[48]。同时,绿化空间有助于人们进行社会交往,提升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49]。在Kuper[50]提出的植物信息熵理论中,当植物复杂度达到一定阈值后,植被更加茂密,给人以排斥和受阻感,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视觉负担,降低舒适度。因此绿视率、复杂度同样是视觉景观舒适度的关键影响因素。

其次,公共空间品质也影响着观赏者的心理感受舒适度。1)空间的围合度与开敞度作为空间视觉效果的一部分,是视觉景观舒适度的潜在影响因素。已有研究指出,空间开敞度、围合度与舒适度呈现显著相关性。Liu等[21]通过高宽比来测度空间围合度,当该比值超过临界点时,舒适度便会随之下降;
杨灿灿等[25]通过天空呈现度来测度空间开敞度,发现天空呈现度较低的空间会给人带来压抑感、紧凑感等负面情绪,从而导致较低的舒适度。2)街道界面也可作为一个潜在的影响因素。非完全封闭的、与街道空间相互渗透的建筑界面使人们产生被额外信息源吸引的期望,从而获得视觉和身体活动的兴奋感,激发人们的探索欲[46],给人带来身心的愉悦,提升视觉景观舒适度。

最后,色彩感知是视觉景观感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植物颜色的季节性变化极大影响着景观质量评价得分[51];
而建筑色彩作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内容,能够营造空间氛围,进而影响视觉景观舒适度[43]。已有研究目前提出了色彩和谐[52]、色彩丰富指数[53]的概念,以此衡量视觉景观品质。

综上,本研究总结出8个关于城市滨水空间视觉景观舒适度的潜在影响因素:水面可见度、绿视率、植被复杂度、空间围合度、天空呈现度、界面渗透度、色彩和谐度、色彩丰富度。然而,植被复杂度、界面渗透度以及色彩丰富度多用于测度微观尺度的空间品质,不适于大尺度滨水景观地区。并且,与空间围合度相比,天空呈现度更适于室外公共空间品质的测度。结合上述“一江一河”大尺度地区的特殊性以及街景数据的局限性,最终确定了4个核心指标来评价“一江一河”滨水空间视觉景观舒适度,分别为天空呈现度、水面可见度、绿视率、色彩和谐度。与既有研究相比,本研究创新性地将城市色彩要素纳入评价指标,强调沿江沿河地区建筑色彩的整体协调(图5)。

1)天空呈现度。天空呈现度一方面代表“天空”这一自然要素在视域内的占比,另一方面可代表空间开阔度。天空与水景呼应形成开阔的视觉效果,且天空呈现度越高代表空间越开敞,开敞的空间给人以舒适感。“一江一河”作为上海展现城市形象与品质的重要滨水公共空间,其视觉景观应具备一定的开敞性。其计算方法为:天空呈现度=天空像元数÷街景像元总数。

2)水面可见度。水面可见度指人处于滨水空间中可以看到的水面大小。河流作为城市标志性的景观风貌要素,滨水空间应着重考虑人与水景的互动关系,而视觉接触是主要的互动方式之一,而水面可见度是衡量视觉景观舒适度的重要指标,其计算方法为:水面可见度=水面像元数÷街景像元总数。

3)绿视率。绿视率是指人们眼睛所看到的物体中绿色植物所占的比例,本研究通过绿视率反映滨水空间的绿化程度。植被是景观塑造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可为公共空间注入活力,予人以亲切的氛围感并缓解视觉疲劳,提升视觉景观舒适度。其计算方法为:绿视率=绿化像元数÷街景像元总数。

4)色彩和谐度。色彩和谐度指滨水街道界面建筑色彩的一致性程度。色彩和谐的公共空间给人以舒适安宁的体验,尤其对于滨水空间,更有助于展现上海的城市特色与品质。这里所说的色彩主要来自建筑、天空、植被与道路,而后三者在一段街道中的变化较少,因此街道的色彩和谐度主要由建筑色彩决定。色彩直方图记录了一张图片的色彩信息,本研究分割出街景图片的建筑部分,通过余弦定理计算相邻街景图片中各种颜色出现频次的相似度,所得值可有效反映二者的建筑色彩和谐度:

式中:H表示色彩和谐度;
i表示第i张街景图片;
Si表示第i张街景图片的各颜色出现频次;
Si+1表示第i+1张街景图片的各颜色出现频次;
n表示街景图片总数。

对以上特征指数采用分位数分类方法将其划分为5个区段,并按区段由低到高赋分1~5,得到单因子指标分值fx,分别对应“非常不舒适”“不舒适”“一般舒适”“较舒适”“非常舒适”。

2.3.2 模型构建

本研究邀请建筑、规划、风景园林学领域的20位专家对各要素的相对权重进行打分,通过yaahp软件计算得到4项单因子的权重,进而建立滨水空间视觉景观舒适度评价模型:

C=0.565 0fsky+0.262 2fwater+0.117 5fplant+0.055 3fcolor。(2)式中:C代表视觉景观舒适度;
fsky、fwater、fplant、fcolor分别代表天空呈现度、水面可见度、绿视率、色彩和谐度的单因子指标分值;
0.565 0、0.262 2、0.117 5、0.055 3分别为天空呈现度、水面可见度、绿视率、色彩和谐度的单因子指标权重。

3.1 上海“一江一河”滨水空间环境特征描述

3.1.1 天空呈现度

“一江一河”滨水空间的天空呈现度有2个特点:黄浦江、苏州河二者差异较大;
存在断点和突变。天空呈现度最大值为0.495,最小值为0,采取自然断点分级法进行可视化分析。整体来看,黄浦江沿岸天空呈现度高于苏州河沿岸。其中,黄浦江沿岸核心段的天空呈现度较下游段更高,且核心段东岸天空呈现度优于西岸,但西岸外滩区段(>0.424)优于东岸陆家嘴区段(<0.378)。苏州河沿岸天空呈现度整体较低,外滩源至长风公园区段普遍低于0.338,其中中央活动区北岸优于南岸,且于浙北绿地以及不夜城绿地处呈现高值(>0.400);
长风公园至外环天空呈现度较高,且南岸相对优于北岸。

3.1.2 水面可见度

“一江一河”滨水空间的水面可见度整体较低,亲水性不足。水面可见度最大值为0.173,最小值为0,采取分位数分类方法进行可视化分析。黄浦江沿岸整体水面可见度大于0.002,上下游差异不大,但东岸整体明显高于西岸。其中,沿东岸的陆家嘴滨江绿地、老白渡绿地沿岸以及世博公园地段的水面可见度较高,且高化地区北侧存在局部水面可见度较高的地段;
西岸沿岸整体水面可见度接近0,除南园公园至油罐艺术公园区段外,其余区段几乎无法看见水面。苏州河沿岸大部分水面可见度小于0.002,其中水面可见度高值区段呈随机分布,如外滩源、M50创意园、梦清园区段;
中央活动区段内南岸水面可见度明显高于北岸;
与苏州河整体相比,自长风东片区至临空商务园区可见度普遍极低,几乎未出现高值区段。

3.1.3 绿视率

“一江一河”滨水空间的绿视率普遍偏低,植被覆盖率有待提升。绿视率最大值为0.488,最小值为0,采取自然断点分级法进行可视化分析。相比之下,苏州河沿岸绿视率高于黄浦江。黄浦江沿岸大部分区段绿视率小于0.107,其中下游段共青森林公园区段两岸绿视率较高,其余区段较低;
核心段分段现象明显,陆家嘴至老白渡绿地区段东侧绿视率高于西侧,东侧普遍大于0.135,西侧普遍小于0.065;
老白渡绿地至粮仓艺术公园区段西侧绿视率高于东侧,西侧普遍大于0.107,东侧普遍小于0.049。苏州河沿岸绿视率可划分为3段,中央活动区段整体绿视率较低,普遍小于0.065,其中南岸有2处区段的绿化水平较高;
不夜城至长风公园区段绿视率较高,普遍大于0.107;
长风公园至外环区段绿视率较低,普遍小于0.065。

3.1.4 色彩和谐度

“一江一河”滨水空间色彩和谐度整体较低,且色彩和谐度较高的地区之间缺乏联系。色彩和谐度最大值为1.000,最小值为0.332,采取分位数分类方法进行可视化分析。相比之下,黄浦江沿岸高于苏州河沿岸。黄浦江沿岸整体色彩和谐度大于0.996,南北岸水平相当,但陆家嘴区段与整体相比分值明显较小。其中陆家嘴北侧、老白渡绿地、世博公园、前滩绿地、三林绿地沿岸以及黄浦江下游局部地段色彩和谐度较高;
外滩、陆家嘴南侧、十六铺码头、南园公园以及黄浦江下游局部地段色彩和谐度极低。苏州河沿岸整体色彩和谐度小于0.996,北岸整体高于南岸,外环内东段相对低于中心城区内其他区段。其中中央活动区、梦清园周边等区段色彩和谐度极低;
M50创意园、中山公园、临空商务园区以及外环高速至长寿路桥间局部区段色彩和谐度较高。

3.2 上海“一江一河”滨水空间评分结果

3.2.1 单因子赋分结果

根据评价标准将单因子指标数值划分为5个区段,并赋分1~5,得到单因子赋分结果(图6~9)。

3.2.2 视觉景观舒适度评价结果

基于单因子赋分结果,利用视觉景观舒适度评价模型对“一江一河”滨水空间进行评价,并将评分结果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对应“非常不舒适”[1.00,2.00]、“不舒适”(2.00,2.63]、“一 般 舒 适”(2.63,3.22]、“较舒适”(3.22,3.78]、“非常舒适”(3.78,4.65]5个视觉景观舒适度等级。最终得到上海市“一江一河”滨水空间视觉景观舒适度评价结果(图10)。

3.3 上海“一江一河”滨水空间视觉景观舒适度评价结果分析

本研究通过抽样并比对各舒适度等级的街景图片,佐证了该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图11)。总体结果呈现出下列3个特征:1)高舒适度空间破碎,连续感弱;
2)舒适度两极分化严重;
3)一江、一河视觉景观舒适度差异显著,黄浦江沿岸整体高于苏州河沿岸。黄浦江沿岸视觉景观舒适度大部分在“一般舒适”及以上,且呈东高西低、核心段高下游段低的特点,其中几个“非常舒适”区段分别出现在吴淞、洋泾绿地、新华绿地、陆家嘴、外滩、老白渡绿地、南码头绿地、世博公园至后滩公园等区段,该分布特征与黄浦江滨江贯通分区结果一致。出现该结果的原因是东岸沿线分布了多处大型公园,包括世博公园、三林绿地等。与黄浦江沿岸相比,苏州河整体视觉景观舒适度较低,大部分区段在“一般舒适”等级以下。因为外滩源至不夜城区段以公共活动功能为主,长风公园至外环区段以商务功能为主,这2类区段视觉景观舒适度较高;
而不夜城至长风公园区段以社区生活为主,视觉景观舒适度较低。

本研究运用街景分析技术,基于人与自然被动式互动理论视角构建城市滨水地区视觉景观舒适度评价体系。选取天空呈现度、水面可见度、绿视率、色彩和谐度4个评价指标,通过专家打分法构建城市大尺度滨水空间视觉景观舒适度评价体系和模型,选取上海市“一江一河”滨水空间,对其视觉景观舒适度进行了评价。总体评价结果显示,“一江一河”整体滨水空间有着共同特征:1)高品质景观空间破碎,连续感弱;
2)植被绿化水平低;
3)色彩品质两极分化且空间分异现象严重。

同时,一江、一河的视觉景观舒适度特征存在显著差异:1)黄浦江整体的视觉景观舒适度较高,舒适度高值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浦江东岸核心段地区,如陆家嘴、世博公园、吴淞码头等;
视觉景观舒适度低值地区主要分布在苏州河地区,但北岸的舒适度比南岸相对较好。2)黄浦江沿岸整体城市界面性较弱、内部特征的空间分异问题显著。相较苏州河地区,黄浦江沿岸100 m内可爬取到的街景采样点较少,导致临水感知性较差,作为高等级的城市滨水空间,其开放性和贯通性问题有待进一步关注。3)黄浦江与苏州河沿岸视觉景观舒适度的因子特征差异较大,黄浦江沿岸的主要问题在于滨江的绿视率低,而苏州河沿岸则是建筑色彩不和谐的问题更为突出。对于黄浦江和苏州河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城市滨水空间,本研究进一步支撑了二者应分别展开建设规划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随着上海在全球城市方面的建设不断推进,城市特色空间营造、人居环境品质提升日益受到政府、企业和市民的关注,在科学建立城市滨水空间评价体系和方法并将其作为评价政策工具的过程中,需要对城市滨水空间整体化评价、差异化对待。

在此基础上,对未来规划设计、空间治理、相关规划编制提出以下4点建议[54-58]。

1)贯通黄浦江沿岸交通道路。特别是黄浦江核心段东岸、陆家嘴和世博公园滨江地区之间存在景观感知断点,应利用沿江道路的建设激活城市公共空间,形成视觉景观感知连续的城市临水界面。

2)增强黄浦江沿岸线性绿化植被的覆盖率指标。结合滨水空间和商业项目的开发,应进一步完善滨江腹地、滨江沿线、垂直绿化3个维度城市绿化;
考虑季节变化,丰富绿化种植模式。

3)完善色彩量化管控。目前苏州河沿岸的建筑色彩不和谐问题突出,而《苏州河沿岸地区建设规划(2018—2035年)》对于色彩的管控停留在原则性指引的层面,应进一步形成量化指标,如色彩丰富度、色彩和谐度、色彩连续度等,以应对未来的城市更新项目建设。

4)增设“一江一河”滨水空间视觉景观要素体系规划。在以“人民城市”“以人为本”等为理念的规划编制过程中,应着重强调“视觉”这一人与环境交互的途径,构建以环境要素、空间特征、视觉特征三大要素类型为基础的视觉景观要素体系。

本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街景视觉感知信息有限,未来研究可考虑更多的视觉感知因素和视觉感知的季节变化。本研究的视觉感知仅局限于客观感知,因此未来可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使用群体的主观视觉感知信息,对滨水空间进行视觉景观舒适度评价,同时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因城市而异,可结合滨水空间的特征综合考虑。

图表来源(Sources of Figures and Table):

文中图表均由作者绘制;
其中图1来源于Bigemap GIS Office软件,图2、6~10来源于OpenStreetMap开源路网,网址:https://www.openhistoricalmap.org。

猜你喜欢 街景滨水区段 一种改进的列车进路接近锁闭区段延长方法铁路计算机应用(2022年5期)2022-06-08高速铁路设施管理单元区段动态划分方法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22年1期)2022-04-06中老铁路双线区段送电成功云南画报(2021年11期)2022-01-18大咖妙语论道 “最宜居”的滨水新城,最理想的人居状态房地产导刊(2020年9期)2020-10-28黄韬 滨水新城齐集三大“兴奋点”,绝版人居成就溢价黄金期房地产导刊(2020年9期)2020-10-28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房地产导刊(2020年9期)2020-10-28炫彩街景看过来学生天地(2020年1期)2020-08-25铀浓缩厂区段堵塞特征的试验研究科技视界(2020年8期)2020-05-18街景小学生(看图说画)(2019年12期)2019-12-21城市街景幼儿智力世界(2017年5期)2017-07-12

推荐访问:为例 海市 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