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黄海路遗址唐宋墓地发掘简报

盐城市博物馆

内容提要:2019年12月—2021年1月,盐城市博物馆对黄海路遗址唐宋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掘墓葬144座,其中唐代墓葬20座,宋代墓葬95座,元代墓葬1座,明清墓葬28座,出土各类随葬品499件(组)。此次发掘,为研究盐城唐宋至明清时期墓葬结构、葬俗、平民阶层的社会生活状况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材料。出土的精美瓷器、漆器也为研究该时期瓷器、漆器的制作技术、产品特征、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盐城黄海路遗址唐宋墓地位于盐城市亭湖区先锋街道原江淮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内,串场河以东、黄海中路以南、人民中路(范公堤)以西,地块 中 心地 理 坐 标 为 东 经 120°7′23″、北 纬 33°23′33″,海拔2.6米(图一)。为配合盐城市旧城改造,2019年12月—2021年1月,盐城市博物馆对该地块开展了勘探和发掘工作,共布10×10米的探方86个。

图一// 黄海路遗址唐宋墓地位置示意图

本次发掘共清理墓葬144座,均直接叠压于近现代建筑渣土之下,其中唐代墓葬20座,宋代墓葬95座,元代墓葬1座,明清墓葬28座,共计出土金器、银器、铜器、玉器、漆器、瓷器、陶器等文物499件(组)。现将其中保存稍好的3座唐代墓葬(M52、M53、M72),4座宋代墓葬(M21、M37、M79、M112)和1座元代墓葬(M18)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图二)。

图二// 墓葬分布图

1.M18

(1)墓葬形制

位于墓地西北角。竖穴土坑木棺墓,一坑双棺,方向0°(图三)。开口距地表0.52米。墓坑平面呈横梯形,西宽东窄,口大底小。口长 2.78、口宽 2.68~2.98、底长 2.58、底宽 2.48~2.78、深0.68米。

图三// M18平、剖面图

墓坑内双棺并列,放置在坑内东侧。两棺形制相同,保存较好,盖板中部连接处塌陷,平面呈梯形,北高南低,用多块木板拼接而成,木板以榫卯结构相连,底板为三块板,其余为两块板,棺前后端均有伸出,前端伸出较长。西棺长2.22、宽0.6~0.7、高 0.5米。东棺长 2.18、宽0.62~0.78、高0.52米。

棺内人骨头北足南,仰身直肢葬。由于水的长时间浸泡和冲刷,人骨保存较差,凌乱且发黑。棺内外均有随葬品放置,棺头挡外侧、底板之上各放置1套青瓷罐和青瓷盏。西棺女性人骨左右手各出土银戒指1枚,右侧腰部放有铜钱1组。东棺男性墓主头部位置出土1组2个金环和2件青瓷碗,左侧腰部放有铜钱1组。

(2)出土器物

M18出土器物共12件(组),分别是青瓷罐、青瓷碗、青瓷盏、金环、银戒指、铜钱。

青瓷罐 2件。1大1小,形制基本相同。红褐色胎,器表施褐色胎衣。轮制。直口微敛,平沿,方厚唇,唇面微内凹,短束颈,上腹鼓,下腹斜收。素面。M18︰6,圆肩,平底。最外层有较薄的灰色胎,多处脱落后外露灰胎。口径9.8、腹径 18.6、底径 9.0、通高21.4厘米(图四︰1;
彩插七︰1)。M18︰2,斜肩,平底微内凹。口径9.2、腹径13.6、底径7.0、通高16.2厘米(图四︰2;
彩插七︰2)。

图四// M18随葬器物

1.青瓷罐(M18︰6)

2.青瓷罐(M18︰2)

青瓷碗 2件。形制大小基本相同。轮制。唇口,弧腹,圈足,足跟窄平。褐色粗胎,胎质硬。满釉,釉色青绿,釉层厚。M18︰8,内外底均露胎。釉面无开片,有流釉现象。口径15.1、底径 5.6、足高 1.5、通高 7.5厘米(图四︰3;
彩插七︰3)。M18︰9,内底有涩圈,外底露胎。釉面布满开片。外底心凸起。口径15.8、底径 5.2、足高 1.2、通高7.4厘米(图四︰4;
彩插七︰4)。

3.青瓷碗(M18︰8)

4.青瓷碗(M18︰9)

青瓷盏 2件。形制大小相似,残,已修复。灰胎,胎质较硬,内外底均露胎。满釉。轮制。敞口,宽折沿,沿面微内斜,圆唇,浅腹,内腹壁短斜,外腹壁弧收。矮圈足。M18︰1,粗胎,釉色青绿泛灰,釉面有较多黑点。足跟窄平。口径11.4、底径4.6、足高0.6、通高2.7厘米(图四︰5;
彩插七︰5)。M18︰5,釉色青绿,釉层厚,布满开片。足跟宽平。口径 11.6、底径 5.5、足高0.6、通高2.7厘米(图四︰6;
彩插七︰6)。

5.青瓷盏(M18︰1)

6.青瓷盏(M18︰5)

金环 2件。大小及形制相同。环体小,器形规整,截面呈圆形,内侧壁略尖。素面。外径1.1、内径0.7厘米。M18︰10,重1.4克(图四︰7)。M18︰12,重1.5克(图四︰8)。

银戒指 2件。锈蚀严重,器表呈黑色。M18︰4,戒圈残失,圆形戒托,口部残破,戒托内镶嵌一颗红色宝石。残高1.3、戒托直径1.1厘米,残重2.6克(图四︰9)。M18︰11,戒面突高,方块状,方形座,戒圈宽厚,围底开口。通高2.5厘米,戒托长1.7、宽1.4厘米,戒面长1.4、宽1.2、高0.45厘米,戒圈宽0.4~0.8、壁厚0.28厘米,残重4.8克(图四︰10)。

铜钱 共2组(图五),锈蚀,粘结一起,可剥离的仅17枚。表面铸文大都模糊不清。可辨识的有“开元通宝”1枚。M18︰3-1,钱径2.6、穿径0.6、轮厚0.15、肉厚0.08厘米,重3.6克(图五︰1)。“祥符元宝”2枚。M18︰3-3,钱径2.52、穿径0.6、轮厚0.13、肉厚0.11厘米,重3.3克(图五︰2)。M18︰3-7,钱径2.43、穿径0.68、轮厚0.1、肉厚0.06厘米,重2.6克(图五︰3)。“政和通宝”1枚。M18︰3-4,楷书对读。钱径2.35、穿径0.45、轮厚0.17、肉厚0.1厘米,重3.6克(图五︰4)。“元丰通宝”1枚。M18︰3-6,钱径2.46、穿径0.66、轮厚0.13、肉厚0.09厘米,重3.0克(图五︰5)。“皇宋通宝”1枚。M18︰3-8,钱径2.52、穿径0.68、轮厚0.17、肉厚0.11厘米,重4.0克(图五︰6)。“圣宋元宝”1枚。M18︰7-1,篆书旋读,光背。钱径 2.4、穿径 0.6、轮厚 0.13、肉厚0.12厘米,重2.7克(图五︰7)。“政和通宝”1枚。M18︰7-2,篆书,上下右左直读,背面郭极浅。钱径2.5、穿径0.5、轮厚0.14、肉厚 0.08厘米,重3.0克(图五︰8)。

图五// M18出土铜钱拓片

2.M21

(1)墓葬形制

位于墓地东南部。竖穴土坑砖室木棺墓,一坑一棺。方向242°(图六)。开口距地表0.4米。墓葬土坑和砖室平面均呈梯形,西宽东窄。墓圹口底同大,长4.36、宽1.22~1.6、深1.16米。砖室为叠涩券顶,由底部开始上收,长3.46、宽0.76~0.92、高0.98米。砖规格为长26、宽13、高3厘米。砖室应是在棺木下葬之后垒砌,依附棺木搭建,与墓圹地面平齐,砖壁与墓圹坑壁间距较大。砖壁自下而上先是两组四顺一丁,然后是一组三顺一丁,其上开始略错缝平砌,并开始叠涩内收。券顶砖的铺放不规整,顶部边缘不齐。

图六// M21平、剖面图

砖室内东西向放置一棺,头挡在西,平面呈梯形,棺木盖、底、两侧板以及两头的挡板均为整块板,榫卯结构连接,盖板塌落后斜置于棺口内,挡板安插在侧板和底板上的卯槽内,棺底板略长于盖板和侧板,长出部分位于棺前挡。棺底板长2.9、宽 0.58~0.8米、厚 10厘米;
盖板长 2.6、宽0.45米、厚4厘米;
侧板长2.6、宽0.8米、厚3.6~9厘米;
头挡厚4、脚挡厚3厘米。

棺内葬1人,保存极差,仅存头骨残片和少量肢骨残块,骨块集中于棺头端。棺前挡与砖室之间地面上放置青瓷罐1件,棺内放置漆盘2、漆碗2、铜镜1件,铜镜背面紧贴头挡内壁。

(2)出土遗物

M21出土器物共6件,分别是青瓷罐、漆碗、漆盘和铜镜。

青瓷罐 1件。M21︰1,残。灰褐胎,胎质坚硬。青釉,釉色泛黄,施釉不均,脱落严重,有流釉现象。器身轮制,耳手制。侈口,折沿,圆唇,直颈,下部微收,溜肩,肩附4个对称的小横耳,仅存根部,环系部分被敲掉,鼓腹,下腹斜收,平底。口径10、腹径21.7、底径11.8、通高28.4厘米(图七︰1)。

图七// M21随葬器物

漆碗 2件。形制及大小相同。M21︰4,残,口部变形。木胎,髤黑漆,器内大面积露出红漆底。底部朱书已无法辨识。敞口,圆唇,深弧腹,圈足,足壁外撇。口径19.9、底径10.3、足高1.1、通高7厘米(图七︰2)。

漆盘 2件,形制相同。M21︰5,残,口部变形。木胎,髤黑漆,器内大面积露出红漆底。敞口,圆唇,浅腹,平底。外底朱书“刘上”二字。口径18.2、底径14.2、通高2.65厘米(图七︰4)。M21︰6,“刘上”二字磨损严重。口径17.9、底径12.4、通高2.3厘米(图七︰3)。

铜镜 1件。M21︰2,残破,一边残缺。平面呈委角方形,镜背及镜面均平整,镜背中心一桥形钮,钮的方向与镜的对角线方向一致。镜缘较低,顶端平,上窄下稍宽。素面。直径15.7、钮高0.45、通高0.7厘米,残重266.5克(图七︰5)。

3.M37

(1)墓葬形制

位于墓地西南角。竖穴土坑木棺墓,一坑一棺。方向120°(图八)。开口距地表0.35米。墓口平面呈长方形,口大底小。口长2.8、口宽1.2、底长2.6、底宽1.12、深1.2米。墓葬西北部被M5打破,打破深度0.95米。

图八// M37平、剖面图

墓坑内东西向放置一棺,平面呈梯形,东宽西窄。保存极差。棺长 2.02、宽 0.38~0.52、残高0.12米,侧挡厚2、头挡厚1.5厘米。

棺内葬1人,保存极差。头东足西,面向南。棺头挡外侧放置1套青瓷罐和碗,碗滑落在罐身北侧。棺内头骨北侧放置陶质箕形砚1件,棺内东端放置青瓷碗和盘各1件,盘放于碗上,棺西端正置1件青瓷碗。

(2)出土遗物

M37出土器物共6件,分别是青瓷罐、青瓷盘、青瓷碗和陶砚台。

青瓷罐 1件。M37︰1,残,口、颈及三耳缺失。灰褐色胎,胎质硬。青黄釉,下腹有釉,脱落严重。罐身轮制,耳手制,罐身有明显的拉坯痕。圆肩,肩上部对称附四纵耳,有3个耳仅存根部,环系部分被敲掉,鼓腹,下腹斜收,底凹。最大腹径20.6、底径8.6、残高23厘米(图九︰1)。

图九// M37出土器物

青瓷盘 1件。M37︰3,灰胎。青釉,内壁满釉,外壁釉不及底。轮制。敞口,圆唇,浅腹,腹壁斜收,腹壁与底壁结合部折角明显,饼足,足壁较直,足底微凹。足底有6个支钉痕。口径13.5、底径5.5、足高0.57、通高3.9厘米(图九︰3)。

青瓷碗 3件。灰胎,轮制。敞口,圆唇,深腹。M37︰2,残,已修复。胎质坚硬。青釉,局部泛红褐色,满釉,足跟露胎,釉面布满细密的开片纹。圆唇,唇面有五出花口,腹壁斜收,圈足,足壁外撇,足底平。口径17.5、底径7.2、足高0.6、通高6.6厘米(图九︰4)。M37︰4,残,已修复。青灰釉,脱落严重,内壁满釉,外壁口沿至下腹部施釉。内腹壁弧收,外腹壁上部内收,中、下部弧收,饼足,足底微凹。内外底各有4个支钉痕。口径13.7、底径5.6、足高0.8、通高5厘米(图九︰5)。M37︰6,青釉泛黄,施釉不均,脱落严重,内壁满釉,外壁口沿至下腹部施釉。腹壁弧收,圈足,足壁较直,足跟宽厚,足底平。内外底各有5个支钉痕。口径16.4、底径7.8、足高1.1、通高7.1厘米(图九︰6)。

陶砚台 1件。M37︰5,残,已修复。泥质灰陶,修磨平整。砚首着地,砚尾以双梯形足支撑,砚首窄,砚尾宽,两侧边内收,砚堂呈坡形,砚额及唇沿 作 弧 形 。长 17.2、宽 10~11.8、高 4.5厘 米(图九︰2)。

4.M52

(1)墓葬形制

位于墓地东南部。竖穴土坑木棺墓,一坑一棺。方向176°(图一〇)。开口距地表0.25米。墓口平面呈梯形,南宽北窄,口底同大。长2.55、宽0.54~0.64、深0.35米。棺木仅存痕迹,平面呈梯形,南宽北窄。棺痕长1.98、宽0.36~0.48米。棺内人骨保存极差,较凌乱,头南足北,其余人骨情况不明。

图一〇// M52平、剖面图

(2)出土遗物

M52出土器物共6件,分别是青瓷罐、青瓷钵、三彩小盂、铜镜、铜钱(腐朽严重无法识别)和漆盘(未提取)。青瓷罐和钵置于棺头挡板外侧,钵倒扣于罐口上,其余器物放置在棺内头部附近。

青瓷罐 1件。M52︰2,残。褐色胎,胎质较硬。青绿釉,釉薄处釉色黄绿,施釉不均,内壁满釉,外壁口沿至鼓腹处施釉。口沿下粘有较多窑渣颗粒,鼓腹上有2处窑粘。器身轮制,耳手制。盘口,口外壁内凹,圆厚唇,颈部高直,圆肩,腹上部圆鼓,下部斜收,平底。肩上部对称附4桥形小横耳,2耳被敲掉,仅存耳根,腹壁留有明显的刮修痕迹,底部边缘有一周支钉痕,共8个,间距均匀。口径13、最大腹径21、底径9.8、通高29.6厘米(图一一︰1;
彩插八︰5)。

图一一// M52出土器物

1.青瓷钵(M52︰1)

2.三彩小盂(M52︰5)

3.青瓷碗(M53︰3)

4.八出菱花铜镜(M52︰3)

5.青瓷罐(M52︰2)

青瓷钵 1件。M52︰1,残,已修复。胎色外红内灰,胎质较硬。青釉,釉色黄绿不均,内壁仅口沿处施釉,外壁口沿至鼓腹处施釉,有流釉现象。敛口,圆唇,浅腹,上腹微鼓,下腹斜收,平底。内外底均有一圈支钉痕,内底6、外底7个,外底支钉处有粘损现象,缺损露胎处胎色白,胎质软。口径16.8、底径 8.2、通高 5.4厘米(图一一︰2;
彩插八︰1)。

铜镜 1件。M52︰3,锈蚀严重。八出菱花镜,镜背中心一桥形钮。主区纹饰有鸳鸯、莲荷和如意形云纹,左右两只鸳鸯隔钮相对,静立状,脚踩于莲荷之上。钮上一鸳,头顶冠羽,展翅飞翔,在其左右侧各饰一如意形云纹。钮下一鸯,亦作飞翔状。镜缘处环饰八朵小宝相花,因锈蚀严重,花卉纹难以辨识。镜面平。直径11.8、厚1.4、钮高0.9、通高1.7厘米,残重360.4克(图一一︰3;
彩插八︰4)。

三彩小盂 1件。M52︰5,体小,形制饱满,基本完整。白胎,胎质软。口至鼓腹处施黄、绿、白三彩釉。圆口,薄圆唇,肩腹圆鼓,下腹弧收,小平底。口部饰一周细凹弦。口径2.3、最大腹径5.3、通高3.2厘米(图一一︰4;
彩插八︰2)。

5.M53

(1)墓葬形制

位于墓地东部偏南。竖穴土坑木棺墓,一坑一棺。方向228°(图一二)。开口距地表0.35米。墓口平面呈梯形,南宽北窄,口底同大。长1.28、宽0.38~0.45、深0.2米。棺木仅存痕迹,平面呈梯形,南宽北窄。棺痕长 1.18、宽 0.32~0.35、残高0.02米。棺内南端保存少量头骨残片。

图一二// M53平、剖面图

(2)出土遗物

M53出土器物共5件,放置在头部附近,分别是青瓷盘、青瓷碗、白瓷罐底和铜钱(2枚钱币均锈残严重,无法识别)。青瓷盘扣于白瓷罐底上。

青瓷盘 1件。M53︰1,灰胎。青釉,脱落严重,内壁满釉,外壁口沿至下腹部施釉。轮制。敞口,圆唇,浅腹,内腹壁斜收,内底心近平,内壁与内底形成明显折角,外腹壁斜收至底,大圈足,外足壁直,内足壁外撇,挖足较浅,足底较平,留有一处明显的掏挖痕,足跟平。内底与足跟上留有密集的支钉痕,内底12、足跟13个,间距均匀。口径14.2、底径8.8、足高 0.75、通高 3.5厘米(图一三︰1)。

图一三// M53出土器物

青瓷碗 1件。M53︰3,灰白胎。青釉泛灰,内壁满釉,外壁口沿至下腹部施釉。轮制。敞口,圆唇,外侧突有较厚的唇边,斜弧腹,矮饼足,足底微凹。内底刮有涩圈,局部被流釉覆盖。口径11.8、底径5.1、足高0.4、通高4.1厘米(图一三︰2;
彩插八︰3)。

白瓷罐底 1件。M53︰2,残,仅存少许器腹和底足。灰白胎。白釉,釉面光亮,釉面有流釉现象,内壁未施釉,外壁满釉,底足露胎。轮制,内壁拉坯痕明显。下腹壁弧收,圈足,足壁外撇,足跟外侧斜削一周,底平。腹径10、足高0.84、残高7.1厘米(图一三︰3)。

6.M72

(1)墓葬形制

位于墓地中部。竖穴土坑木棺墓,一坑双棺。方向223°(图一四)。开口距地表0.2米。墓口平面呈梯形,南宽北窄,口底同大。长2.6、宽1.1~1.2、深0.6~0.7米。

图一四// M72平、剖面图

墓坑内双棺并列,平面呈梯形,南宽北窄。西棺仅存底板和少许棺头挡板,底板为整块木板。长2.16、宽0.48~0.56、残高0.12米。东棺只存棺底板。残长1.8、残宽0.36~0.46米。

西棺内葬1人,人骨保存极差,头南足北,较凌乱。东棺人骨不存。随葬品均出土于墓葬西部,西棺头挡外侧底板上放置1套青瓷罐和碗,碗扣于罐口之上,棺内头骨西侧放置铜镜1件,另有1件青瓷碗出土于棺内北端。

(2)出土遗物

M72出土器物共4件,分别是青瓷碗、青瓷罐和铜镜(未提取)。

青瓷碗 2件。M72︰1,残,已修复。灰白胎,胎质硬。酱釉,满釉,足底露胎,釉色不均,深浅呈环带形间隔,釉薄处釉色泛黄,釉厚处釉色发黑。轮制,据釉色变化特征可辨器胎拉坯痕。整器胎薄,呈斗笠状。敞口,圆唇,斜弧腹,矮圈足。口径14.9、底径5.6、足高0.9、通高6.2厘米(图一五︰1)。M72︰4,腹底露胎处胎色灰褐,胎釉结合部胎色灰,胎质较硬。青黄釉,内壁满釉,外壁口沿至下腹部施釉,釉层薄,脱落严重,有流釉现象。轮制。敞口,短折唇,深腹,弧腹,圈足。外足壁上部短直,下部折收,足跟尖,挖足较浅,足内壁微外撇,足底微内凹。内底心尖突,绕其一周有8道跳刀痕。内底与足部均有一圈支钉痕,各12个,间距均匀,支钉直径1.5厘米。口径17.9、底径9.6、足高1.2、通高7.2厘米(图一五︰2)。

图一五// M72出土器物

青瓷罐 1件。M72︰2,残,已修复。灰胎,胎质坚硬。青黄釉,内壁仅口沿处施釉,外壁口沿至鼓腹处施釉,局部有流釉现象,胎釉结合不牢固,脱落严重。器身轮制,下腹有明显的拉坯痕,耳手制。口微侈,折唇贴颈,束颈,溜肩,鼓腹,下腹斜收,凹底。唇面中部起脊,颈上部对称附四纵耳,环系部分全部被敲掉,仅存耳根部。口径9、腹径19.4、底径8、通高24厘米(图一五︰3;
彩插八︰6)。

6.青瓷罐(M72︰2)

7.M79

(1)墓葬形制

位于墓地中部。竖穴土坑木棺墓,一坑双棺。方向165°(图一六)。开口距地表0.25米。墓口平面呈梯形,南宽北窄,口底同大,墓坑底部西半部高东半部低,落差0.14 米 。长 2.8、宽 1.76~2.16、深0.7~0.85米。

图一六// M79平、剖面图

墓坑内双棺并列。西棺长 2.38、宽 0.64~0.8、残 高0.2米。东棺长2.4、宽0.64~0.78、残高0.4米。西棺仅存棺底板,为一整块板,下方有5根方木棺垫,与底板榫卯连接。两端挡板的印迹可见,头挡外侧的底板伸出较长。底板厚0.1、棺垫长0.1、宽0.1、高0.12米。东棺只存两侧板及底板,均为独立的一整块板,侧板长2.16、宽0.36米、厚2厘米,底板厚5厘米,两头挡板仅存印迹,头挡外侧的板伸出较长。侧板与底板间榫卯连接。

棺内人骨保存极差,只见头骨,西棺墓主为男性,东棺为女性。随葬品放置在棺内和棺头挡外侧的底板之上。西棺棺头底板上正置1件青瓷罐,罐耳全部被敲残;
东棺棺头底板上为1件青瓷执壶,耳、口、执手、流均被敲掉。棺内头部、脚部各置1件酱釉瓷钵;
棺前、中、后均有铜钱出土;
西棺头骨附近置青瓷壶、碗、盘和铜镜各1件;
东棺头骨附近置青瓷盘和碗各1件。

(2)出土器物

M79出土器物共15件(组),分别是青瓷执壶、青瓷罐、酱釉瓷钵、青瓷碗、盘和碟、铜钱(4枚钱币均锈残严重,无法识别)、铜镜(未提取)。

青瓷执壶 2件。1大1小。M79︰1,残,口、流、柄均缺失。灰胎,胎质坚硬。青绿釉,满釉,釉色均匀,釉层厚。壶身轮制,耳、流、柄手制后粘附在壶肩部。口残,颈部残留少许,肩腹圆鼓,下腹斜收,圈足外撇,外底有一圆台。壶体为瓜棱形,其上纵向刻划出8条双道瓜棱纹,肩部一侧安装壶流,另一侧安装手柄,其余两侧对称安装两纵向双股鼻耳。最大腹径18.4、底径9、足高1.5、残高23.3厘米(图一七︰1)。M79︰10,残,口唇及壶柄缺失。灰白胎。青白釉,满釉,足底露胎,釉面布满开片。壶身轮制,耳、柄、流手制。束颈,圆肩,鼓腹弧收,矮圈足外撇,底平。颈肩结合处有一周浅台,颈部对称安装两纵向环系,系根部位于台下肩部,肩一侧安装一斜口曲流,另一侧安装壶柄。最大腹径7.9、底径5.3、足高0.74、残高10.5厘米(图一七︰2)。

图一七// M79出土器物

青瓷罐 1件。M79︰6,残。器表胎色灰,内壁胎色红,酱釉,内壁仅口沿处施釉,外壁口沿至下腹部施釉,脱落严重。器身轮制,耳手制。敛口,折沿,尖唇,矮束颈,凹底。肩部饰有一周凹弦,其上对称安装四纵耳,仅存根部,环系部分被敲掉,近底部腹壁烧制变形,一侧烧裂,一侧起包。口径9、最大腹径 16.5、底径 7、通高 23.4厘米(图一七︰3)。

酱釉瓷钵 2件。形制相同,1大1小。灰胎。酱釉,内壁满釉,外壁口沿至下腹部施釉。轮制。敛口,折沿,圆唇,深腹,下腹斜弧,底内凹。内外底均有一圈支钉痕。M79︰5,较完整。有流釉和散釉现象。口径15.5、底径7.4、通高8厘米(图一七︰4)。M79︰15,残,已修复。有流釉和开片现象。口径24.4、底径7.8、通高12.8厘米(图一七︰5)。

青瓷碗 3件。残,已修复。轮制。M79︰3,灰白胎,青白釉,釉色均匀略泛黄,釉面光亮,满釉,足底露胎。唇口,弧腹,矮圈足,底平。内底与腹壁相交处有一周凹弦纹,外底有墨迹,漫漶不清。口径17.8、底径7、足高0.78、通高6.1厘米(图一七︰6)。M79︰2,白胎,青白釉,釉色均匀,釉面光亮,布满细小开片纹,满釉,足底露胎。敞口,圆唇,浅腹,平底,腹壁斜收至底壁处折收,矮圈足,底平。唇沿上有五出花口。口径 20.4、底径 8.6、足高0.67、通高4.6厘米(图一七︰7)。M79︰9,灰白胎,青白釉,脱落严重,满釉,足底露胎。敞口,圆唇,折腹,圈足,底平。唇沿上有六出花口,正对花口刻划一道浅竖槽,腹壁与内底折角处有凹弦一周,外底部残留墨迹,漫漶不清。口 径 13.7、底 径 6.6、足 高0.66、通 高 3.8厘 米(图一七︰9)。

青瓷盘 1件。M79︰8,残,已修复。灰白胎,胎薄。青白釉,釉色较均匀,满釉,底部露胎。轮制。敞口,圆唇,浅腹,斜弧腹,平底。腹壁与内底结合处有一周凹弦,外底画有一黑色“十”字符号。口径10.2、底径4.9、通高2.6厘米(图一七︰8)。

青瓷碟 1件。M79︰7,残,已修复。灰白胎。青釉泛灰绿,满釉,外底露胎,积釉处有细小开片,外底留一垫圈印痕。10瓣葵口,薄方唇,弧腹,平底。口径13.6、底径5.9、通高3.7厘米(图一七︰10)。

8.M112

(1)墓葬形制

位于墓地中西部。M112为一竖穴土坑双砖室合葬墓,开口距地表0.2米。方向257°(图一八)。土坑平面呈梯形,口底同大,南北两棺相错,底部相平。土坑通长4.86、北壁长4.44、南壁长4.4、宽2.86~3.46、深1.06米。

图一八// M112平、剖面图

两砖室形制相同,顶部已不存在,两室之间未设墓墙,砖室内置梯形棺木,棺木与墙壁之间贴合紧密,砖室与棺头挡间有一小室,用以放置随葬品,砖墙采用顺丁相间法垒砌,平砌砖顺向错缝,直壁立砌砖与平砌砖垂直摆放,顶部立砌砖多斜向摆放。南侧砖室内长3.5、东宽0.78、残高0.48、西宽0.92、残高0.9米,北侧砖室内长3.5、东宽0.69、残高0.59、西宽1.22、残高0.77米。条砖长27、宽12.8、厚3.6厘米。

棺木保存较好,形制相同。平面呈梯形,前高后低,各部分通过榫卯搭接而成,并用铁钉固定。棺底板头端下方放有棺垫,盖板下有望板,盖板、侧板表面有弧度,侧板由脚端向头端逐渐升高,盖板、侧板与底板头端伸出极长,伸出部分内搭建有木箱,木箱已完全散架,箱底可见隔挡用构件。北棺长2.78、宽0.68~0.9、高0.9~1.04米,南棺长2.76、宽 0.78~0.9、高0.44~1.02米,望板长1.85、宽0.42米、厚2厘米,棺垫长6.4、宽6.4、高8厘米。

南侧墓主为男性,北侧墓主为女性。棺内人骨凌乱,头西脚东。两棺外头端底板上各放置青瓷罐1件,砖室与棺头挡间的小室内有2件漆器,其余随葬品都放置在棺内。

(2)出土器物

M112出土器物共16件(组),分别是青瓷罐、漆盆、漆碗、漆盘、漆盒、木梳、木器构件和铜镜(残甚)、铜带扣等。其中漆盒和木器构件正在保护和修复,资料后续再行公布。

青瓷罐 2件。均残。M112︰1,灰胎。青釉,釉色黄褐不均,胎釉结合不紧,脱落严重,有流釉现象。器身轮制,耳手制。侈口,沿外翻折,方厚唇,高颈,溜肩,鼓腹,下腹斜收,底凹。肩上部附四横耳,仅存根部,环系部分被敲掉。口径10.3、最大腹径22、底径11.2、通高28.8厘米(图一九︰1)。M112︰10,灰褐胎。青釉发青黑色,釉层厚,布满细小开片和黄褐色斑点,内壁仅口沿处施釉,外壁口沿至鼓腹处施釉,有流釉现象。侈口,沿外翻,圆厚唇,高颈,溜肩,鼓腹,下腹斜收,底凹。肩附四横耳,仅存根部,环系部分被敲掉,下腹壁有明显的轮修痕迹。底部粘有窑渣块。口径10.4、最大腹径23.1、底径12、通高29.5厘米(图一九︰2)。

图一九// M112出土器物

漆盆 1件。M112︰6,口残,底脱落。圈叠木胎,共5层,木条薄片形。灰底之上髤黑色漆。敞口,圆厚唇,弧腹,平底。器底朱书“谈真”二字。口径21.1、底径15.5、通高7.7厘米(图一九︰3)。

漆碗 3件。形制相同、大小相近。木胎,内外均髤黑漆,面漆褪色严重,大面积露出红色底漆。敞口,薄圆唇,弧腹,圈足,平底。M112︰3,口残并变形。口径21.9、底径10.8、足高1.1、通高8.2厘米(图一九︰4)。M112︰13,口残并严重变形,足底一侧竖向朱书“俞真”二字。口径21.1、底径10.5、足高1.1、通高7.9厘米(图一九︰5)。M112︰18,,足底一侧竖向朱书“俞真”二字,“俞”字右上部磨损严重。口径21.4、底径10.4、足高1、通高7.3厘米(图一九︰6)。

漆盘 4件。形制相同、大小相近。木胎,髤黑漆,器内黑漆褪色严重,外露大面积红色底漆。敞口,圆唇,浅腹斜收,大平底。M112︰2,口残并变形。外底朱书“俞上”二字。。口径18.4、底径13.5、通高2.5厘米(图一九︰7)。M112︰12,口部略残,变形较小。外底朱书“卞真”二字。口径17.9、底径13.2、通高2.6厘米(图一九︰8)。M112︰17与M112︰12相同。M112︰15,残。外底朱书“俞上”二字。口径18、底径13.3、通高2.5厘米(图一九︰9)。

木梳 2件。木质。表面呈黑色。梳背均呈圆弧形。M112︰5,梳齿完全残断。长10.6、残高3.2厘米(图一九︰10)。M112︰14,大小齿严重残损。长10.8、残高4.1厘米(图一九︰11)。

铜镜 1件。M112︰21,锈残严重。八出葵花镜。圆钮,镜缘窄平,镜背纹饰有动物、树林、围栏、花卉等,因锈蚀部分纹饰不能辨识。镜钮左右两侧各饰一大型瑞兽,隔钮相对静立,蹄足,头顶生角,鳞片状皮毛,粗尾下垂,钮上方饰围栏与树林,树林两侧各填饰一宝相花,钮下方纹饰已无法辨识。镜面保存极差,层状剥落。直径24、厚0.6、钮高1、通高1.35厘米,残重 853克(图一九︰12)。

铜带扣 1件。M112︰9,1组7件,包括铊尾1、拱圆形带銙4件、正方形带銙2件,其中1件拱圆形带銙残缺。正面平,背面内凹。背面边缘一周作有穿钉,拱圆形带銙3个,正方形带銙4个,铊尾5个,穿钉均仅存根部。带銙的一侧作有长方形穿带孔。铊尾平面近呈长方形,一端方一端圆。铊尾长6.7、宽3.9、厚0.5~0.9厘米,残重100.7克;
拱圆形带銙高2.6、宽3.5、厚0.6厘米,残重22.5克;
正方形带銙宽3.6、长3.8、厚0.6厘米,残重43.1克(图二〇)。

图二〇// M112出土铜带扣(M112︰9)

从发掘情况来看,这批墓葬多为中小型墓,墓葬修建方式较为简单,墓中随葬品较少,应属普通中下层平民墓葬。由于墓葬未出土明确纪年文字资料,所以只能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来推断其年代。

M52、M53、M72皆为竖穴土坑木棺墓,墓口形状近狭长梯形,是南方地区常见的唐墓形制。

M52出土的青瓷盘口罐(M52︰2)与1972年江苏扬州双桥公社唐墓所出的四系青瓷罐造型相近[1],八出菱花铜镜(M52︰3)与河南偃师杏园M2731随葬的铜镜(M2731︰25)造型、构图基本一致[2]。双桥公社唐墓与杏园M2731皆为中唐时期墓葬,故M52年代应属唐代中期。

M53所出青瓷碗(M53︰3)、青瓷盘(M53︰1)与江苏无锡环城河J14出土的青瓷碗[3]及扬州城蜀冈下宋大城西城墙出土的瓷盘(YSZH1︰26、32)[4]造型相近,后两者为晚唐五代时期遗存,据此推测M53年代为晚唐五代时期。

M72出土的青瓷罐(M72︰2)与年代上属唐代中晚期的盐城市区唐墓M2出土的釉陶罐(M2︰3)[5]、扬州五台山唐墓M7所出瓷罐(M7︰5)造型相近,出土的青瓷碗(M72︰4)与五台山晚唐墓葬M26随葬的瓷碗(M26︰1)形制相同[6],故M72应为唐代中晚期墓葬。

M21竖穴单室砖室墓、M37竖穴土坑墓、M79竖穴土坑合葬墓、M112砖室并列双室墓,均是宋代东南地区流行的墓葬形制[7]。

M21出土的四系青瓷罐(M21︰1)与扬州五台山五代墓葬M2的瓷罐(M2︰6)在造型及装饰上基本一致[8],所出委角弧边方形铜镜(M21︰2),依据学界对宋代铜镜的分期研究[9],应属北宋早期器物。因此,推测M21的年代相当于北宋早期。

M37出土的陶箕形砚(M37︰5)与五台山五代墓葬M10所出陶砚(M10︰3)形制相近,青瓷盘(M37︰3)与溧阳竹箦北宋李彬夫妇墓出土的青瓷盘相似,李彬夫妇葬于北宋元祐六年(1091年)[10],故M37年代至迟为北宋中晚期,或可早至北宋早期。

M79出土的青瓷执壶(M79︰10)斜口曲流,圈足外撇,釉面已不如唐五代时期光亮滋润,反映出北宋早期执壶的特征。酱釉瓷钵(M79︰15)、青瓷罐(M79︰6)、青瓷碗(M79︰3)与江苏仪征都市枫林出土的釉陶钵(M22︰4)、釉陶罐(M55︰1)、瓷碗(M46︰1)形制相近,后者年代皆属北宋中晚期[11]。故推测M79的年代可至北宋中晚期。

M112应是宋代南方流行的夫妻双室合葬墓。出土的青瓷罐(M112︰1、10)沿外翻、厚唇、高颈与五台山五代墓葬M2所出四耳青釉罐(M2︰6)一致[12]。墓葬中随葬漆器是江浙地区宋墓的特色,M112所出漆碗、漆盘为木胎,髹黑漆,在造型及制作工艺上与江苏江阴要塞镇澄南出土的一批北宋漆器相近[13]。因此,M112所属的年代应为北宋时期,或可早至北宋早期。

M18出土铜钱中最早为“开元通宝”,最晚为北宋“政和通宝”,则该墓年代不早于北宋晚期。随葬的青瓷碗、盏、红褐胎瓷罐具有元代瓷器的相关特征,外底心凸起的瓷碗(M18︰9)与江苏徐州大山头元代纪年画像石墓出土瓷碗(DYM︰9)[14]、上海青浦县元代任氏家族墓葬所出瓷碗[15]造型装饰相近。大山头元代纪年画像石墓有“延祐柒年”(1320年)的确切纪年,任氏墓葬出土墓志记载显示该群墓葬年代在1327—1353年间,故M18年代应属元代晚期。

综上,本次发掘的唐宋元墓葬,年代上跨越唐代中晚期至元代晚期,丰富了盐城地区该时期的墓葬材料,对研究该地唐宋元时期墓葬结构、葬俗、平民阶层社会生活状况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一批精美瓷器、漆器的出土,也为研究该时期瓷器、漆器的制作技术、产品特征、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附记:项目负责人吴公勤;
发掘江涤非、刘昊、周亮、浦琴;
绘图季洪明;
摄影田亚如。)

执 笔:赵永正 史为征 刘薛艳 佘亚楠

猜你喜欢 底径腹壁青瓷 六朝青瓷工艺的革新与影响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夺得千峰翠色来——王玮的青瓷艺术金桥(2022年7期)2022-07-22甘肃省泾川县博物馆藏品收藏与投资(2022年6期)2022-07-07科普一下腹壁疝健康体检与管理(2021年7期)2021-09-19元代磁州窑白地黑绘花鱼藻纹盆装饰浅析(中)东方收藏(2020年11期)2020-12-06龙泉青瓷摄影与摄像(2020年4期)2020-09-10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16年8期)2016-05-14柳孜运河遗址出土的耀州窑系青瓷碗鉴赏文物鉴定与鉴赏(2015年4期)2015-09-28妇产科手术腹壁横切口293例临床分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5年2期)2015-06-15保健妙招:腹式呼吸法党建文汇·下(2014年11期)2015-01-23

推荐访问:盐城 海路 唐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