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石屏花腰彝祭龙民俗文化变迁【优秀范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石屏花腰彝祭龙民俗文化变迁【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石屏花腰彝祭龙民俗文化变迁【优秀范文】

石屏花腰彝祭龙民俗的文化变迁4篇

第一篇: 石屏花腰彝祭龙民俗的文化变迁

祭 龙

张有良

祭龙是当地百姓非常隆重的一个民族传统习俗。据说:远古时候祭龙都集中在现在庆丰社区的牛龙树(一个村民小组的地名)。因每年正月里的第一个属龙日为祭龙日,祭龙时又杀一头牛,所以就称这个地方叫牛龙树。

每年祭龙的时候,各村寨每户人家要推选出一名成人男性,携带米酒、山珍、腊肉到牛龙树祭龙。有一年,到祭龙的时候,有一个村的村民来晚了,牛肉、猪肉都被其他村来祭龙的人们吃光,只剩下两只牛脚蹄子。就把两只牛脚蹄子分给迟来的人。就因为这样,这些后来祭龙的和其他村的吵起嘴来,有的还动起武,其他村来祭龙的人称后来祭龙的人为“忙空人”。从那以后,“忙空人”就不来牛龙树参加祭龙,其他村的也慢慢地就在各村寨的附近森林中选找龙树。不知什么时候,祭龙就以各村寨为习俗承传下来至今。

祭龙一般有以下过程:

一、产生龙头

龙头一般由一户或几户农户组成(其中:产生1户龙头)。龙头的主要任务是在祭龙时为大家操办伙食。如:准备炊具、锅、碗、瓢、盆等,采购祭龙时所需的物资,养一头祭龙时杀的猪、一只大红公鸡。今年的龙头要在上年祭龙的当天就产生,产生的办法:用打卦的方式进行。比如:今年有8户人家牵头,每家就推荐一名出来按顺序打卦(不分老幼),打到阳卦的第一个人就当下一年的龙头。

二、祭龙

每年农历正月里第一个属龙日(有的村在农历二月),龙头带上米、酒,牵上祭牲猪(无病、无斑点的黑猪)一头、大红公鸡一只,带上炊具,到龙树傍支锅、起灶、烧水、煮饭。先由龙头在龙树上用一根手母指粗的藤子绕一圈,在藤子上挂上松枝,又在龙树上系上红线,挂上红绣球。龙树根上摆放上一斗谷子,斗上面再放上升子,升子里盛上玉米或谷子。在升斗上插上香火,这时候,就可以杀猪、杀鸡。杀猪时猪头要朝龙树的方向。如果当年哪家生得男孩,这户人家就要到龙树下杀一只红公鸡(有的杀一头小猪);
如果生得女孩,这户人家就磨一榨豆腐来。公鸡的头和鸡卦骨由主人家带回家去看卦,看一家人来年的运气是否通畅、财运如何?鸡肉归入集体分食。

祭龙的猪、鸡煮熟后,龙头就用一个茶盘,盛三碗斋饭,放上公鸡,猪拱嘴、猪膀子、茶水、酒就在龙树下叩拜祭奠。口中念念有词:求老龙王保佑全村老幼平平安安、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完毕,请老者看卦,看鸡腿骨上和猪膀上的路纹以辨吉凶。

祭龙的当天,在龙树旁边要吹两支大小不同的唢呐,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整个场合热热闹闹。

全村人,每户带两口小锅或两个小盆来到龙树下进行分份(即分龙肉)。龙肉由龙头进行分,分份完后就在龙树下吃饭(称吃龙肉),吃饭结速后,下一年的龙头就会用铁锅底上的黑灰把今年的龙头脸抹黑,从龙树下把龙头背回家。回家后在院子里摆放一张桌子,由当地比较懂礼数的人把升斗从家里端到院子的桌子上,边端着升斗边吟唱:“香花插在香米上,金银财宝摆四方;
金银财宝摆四方,四方朋友来相帮;
金银财宝堆满楼,穿不愁来吃不愁。”其他的男女们就会围着桌子跳起笙来,有的男人弹着三弦,有的男女用山歌进行对唱。到半夜,龙头要煮糖白酒粑粑招待跳龙头的人们,跳龙头要跳至第二天的天亮。再由这个懂礼数的人把升斗端进家,端回家的时候又大声念到:“伤风咳嗽端出去,金银财宝流进来”,跳龙头才算结束。

参与祭龙的人家不能下地干庄稼活,哪家下地干活,其他的人就要到下地干庄稼活的人家吃饭,而且还要杀鸡款待。祭龙的目的,旨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保护生态自然与人类和谐发展,求得人畜平安,这是对者竜地方祭龙传统仪式的记实。

第二篇: 石屏花腰彝祭龙民俗的文化变迁

玉溪师范学院成人教育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浅议花腰彝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院 系 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年  级   2011级   

指导教师 时遂营

学生姓名 马云雯

学生学号 11022057

2014年02月10日

浅议花腰彝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姓名:马云雯 学号:11022057

【摘要】: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发展各民族的文化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层面之一。这对维系民族的多样性与全面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少数民族而言,民族文化的传承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中之重,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之下,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压力。对于花腰彝族这样人数极其稀少的少数民族而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需要特殊的关照。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花腰彝族民族文化在发展传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入手,深入分析其中的现状与面临的压力挑战与机遇等等。而后对花腰彝族文化发展传承的措施分析方面对,对促进文化发展的一些措施作出思考,而后提出了相关的一些建议。民间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要注重市场的推广,拓展民间文化的市场是传承发展民间文化的一条重要道路。希望本文的一些简单概述分析对花腰彝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

【关键词】:花腰彝族;
民间文化;
传承;
发展;
措施;
建议

引言:花腰彝族并非这个民族的自称,他们是云南彝族尼苏支系的一个分支,花腰彝族之名的由来是因为这个民族的的妇女日常所穿的服装大都精美艳丽、色彩斑斓,因此人们亲切地称这个民族为“花腰彝族”。花腰彝族的人们日常住在彝族特有的土掌房里,这种有泥土夯成的房屋冬暖夏凉,并且房顶是相互连接在一起的,十分具有民族特色。目前花腰彝族的人数大约只有三万余人,都居住云南省石屏县的哨冲镇和龙武镇里,他们世代居住于此,漫长的繁衍承传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形式,从改革开放之后,花腰彝族的民俗文化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当下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之下,花腰彝族的民俗文化发展更是面临了很多的危机,同时也得到了很多的机遇。所以,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就应该在维系民族文化的固有特色的基础上把民俗文化的市场打开,让民俗文化在更广阔的的空间里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一一、花腰彝族民间文化现状

花腰彝族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经过漫长的时代发展,现如今在很多方面都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近些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植,花腰彝族的民俗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在很多层面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快,民俗文化的多样性普遍面临着很多危机。这需要广大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国际文化的发展趋势,同时还需要对自身文化的生存现状有很详细的了解和掌握,因此有必要对花腰彝族民间文化的现状做简要的分析。

(一)花腰彝族的分布情况以及民俗

1.花腰彝族的分布情况

“花腰彝族”是彝族尼苏支系的一个分支,现在的花腰彝族大约有三万余人左右,大都居住在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的北部山区龙武、哨冲两乡镇。作为当地的土著民族,花腰彝族的民族历史非常久远。远在公元前二百多年古书上就有关于花腰彝族的相关文字记载。民国时期的《石屏县志》第四十卷有记载云:“石屏州古蛮夷地,蛮曰旧欣,犹汉言林麓也。唐为乌蛮所居,筑城名末束。”在民国期间,花腰彝族仍然沿用“夷族”、“倮罗”的旧日称呼。前文有所介绍,后来因为其人民的服装色彩丰富绚丽才被亲切称为“花腰彝”。

2.花腰彝族的民俗

花腰彝族的民俗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这主要体现在婚俗、歌舞、服饰以及葬礼等几方面。

花腰彝族的婚俗有很自身的特色,花腰彝族的婚制一般遵循“同宗不婚制”、“一夫一妻制”、“三年不落夫家”等习俗的约束。与汉族的古代的三妻四妾不同,花腰彝族历来都遵循一夫一妻制,同时对于同宗不婚制,他们有句谚语是这么说的,“再缺粮食,甜荞苦荞不能同吃;
再缺衣裳,山羊皮绵羊皮不能同穿;
再缺配偶,兄妹不能结婚。”花腰彝族对于同宗婚恋的处罚非常严厉严重时会处以死刑。当然,对于青年男女的社交交往,还是有一定的自由权的。虽然步入新时代旧婚俗有一定改变,但像“三年不落夫家”这样的旧婚制还是有很多的保留。《花腰新娘》就是这种婚俗的真实反映。新娘的迎娶花腰彝族也有很多特定的风俗,这些在《花腰新娘》中都一定的呈现。花腰彝族很少有离婚的情况出现,过去在男方提出离婚只需族长等判决,然后付出一定补偿即可,同时若女方提出离婚,男方则不需要补偿。丈夫去世妻子改嫁需由新婚男家给原夫家一定的“损失费”。进入新社会以后,这些习俗当然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能才能保持。

花腰彝族的人们喜欢弹奏四弦琴,他们的歌舞动作流畅,常常击节而舞,曲调丰富,分为72调,保留了汉代遗风。花腰彝族的歌舞的一个最大的特色是跳的是四二拍,唱的却是四三拍。这种特点在世界歌舞史是是非常罕见的。花腰彝族舞蹈上的动作简单,但变化快。在大型节日里,“阿索喂”是一种必跳的舞蹈。“阿索喂”这种歌舞演唱时边歌边舞又名“大团乐”舞。平时的晚上青年男女则会跳“杂弦调”,轻松活泼规律协调,曾被专家赞誉为“具有世界性的民族音乐精品”、“作曲家凭灵感无法创作的优秀民歌”。花腰彝族还喜欢舞龙,这和他们的民族祭祀以及民族图腾崇拜有很大关系。

花腰彝族的民族历史悠久,在漫长的承传发展过程中,勤劳灵巧的花腰彝族人创造了非常丰富的服饰文化。尤其是妇女的服饰风格更是独具特色,她们多以黑色和红色两色为主要的演的同时杂配绿、蓝、白等色。服饰类型有头饰、短褂、围腰、黑裤等等组成。衣服图案丰富多样,结构复杂多有刺绣,反映出花腰彝族妇女乐观奔放的性格。花腰彝族的服饰文化一度受到各界人士的欣赏与好评。

花腰彝族的葬礼也有一定的特色,有人去世要鸣枪或敲芒锣进行报丧,然后村民闻讯前来报丧,亲属和村民相互协助治丧,也反映出出民风的淳朴。停灵日和葬日之间的时间村民会前来哭灵,花腰彝族的哭灵别具特色,不仅腔调丰富同时还有一定的内容,有时就相当于一篇悼文。安葬之前还要念诵《指路送魂经》,指导死者的“三魂”各居其所。

(二)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花腰彝族利旧悠久的历史,其民间文化多姿多彩,有很多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音乐、文字、美术、礼仪舞蹈等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政府越来越重视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新时期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民族文化不断被构建发展。在党中央领导的带领指导下,花腰彝族的民间文化的发展传承状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一些相关的基础产业也被开发并推进了广阔的市场中。具有花腰彝传统特色的“火把节”、“咪嘎好”、“德培好”传统节庆活动不断展开,在这个过程中,花腰彝族的原创原生态舞蹈“舞凤舞”等不仅走出了云南甚至走向了全国,在各种大型的演出中都有奖项的斩获。同时一些反应花腰彝族的歌舞影视作品也不断举办拍摄,广泛的流传不仅宣扬了花腰彝族原生态的民族文化特色,同时也为花腰彝族创造了一定的市场一定的商机,经济与文化的结合,更好地促进了民间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三)民间文化传承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现阶段的经济不断向着全球化发展,不同国度的文化差异不断缩小,同时由于西方经济的发达,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处于经济弱势的东方传统文化从一开始就受到一定形式的侵袭和攻击。这种时代大背景使文化传承的空间不断被扭曲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使民间文化在传承时出现了模式化和雷同化。在外界文化的大力攻击侵蚀下,花腰彝族的民间文化近些年来也有了一定的消亡,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这种消亡的速度还在不断加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各地民间文化的发展传承非常重视,同时我国政府和世界各地的政府以及组织都非常重视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与此同时,相关政策和机遇的出现也为花腰彝族的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一些出路。

二、对花腰彝民间文化传承措施的思考

文化的发展要保持其多样性,要使各种文化能平衡发展,花腰彝族的民间文化是花腰彝族的民族标志,也是花腰彝族这个民族得以扬名存在的基础。传承和发展花腰彝族的民间文化不仅是一种历史责任,更是一项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课题。对于相关的发展传承措施,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加强文献著述方面的研究

由于花腰彝族的民族历史悠久,世代之间文化的传承大都依靠口传心授,因此相关的文字资料就非常少,一些生活习俗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下逐渐发生了改变甚至消亡。例如传统的婚恋习俗不仅有接近汉族的趋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西化了。所以必须做好文字记载,使这些日常生活中传统习俗得以保存和传承。

首先,要广泛收集各种习俗和艺术文化的文字资料,做好相关的整理工作,这是文化传承发展最为基础的一项工作。

其次,资料搜集的过程中,不仅要存档保存,同时也要进行一定形式的展览宣传工作,成立文化资料展览室,让年轻人观摩学习继承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同时一些珍贵的资料也可汇编成册,以图书或者其他的一些形式进行发行,不仅能够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还能创造一定的商机。在政策的扶持下,要不断提高民间文化的地位,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积极申报一些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遗工作。同时还要鼓励民间人士对具有文化意义的一些古董的收藏。

再则,要建立健全相关的保护民间文化的法律法规,在外来文化的入侵下,对传统文化进行有力地保护。在制定法律法规的同时,还要出台民间文化未来发展的规划,不仅要被动地保护同时还要主动地冲击,使花腰彝族的民间文化更具生命力。

(二)文化传承要根植本土,促进文化生产力的提升

“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灭亡(即转化)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这事一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的话为花腰彝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指出了理论的道路。我国地域广阔,各种民族文化都有自己赖以生存的独特的自然环境,因此文化的传承发展中,要注重本土特点,积极倡导本土承传。

首先,花腰彝族的居民时代居住在山区,并以农耕经济为主。时代发展至今,花腰彝族的民间文化一直根植在自己土生土长的环境里发展传承着,因此花腰彝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一定不能进行地域移植,要保证当地自然环境的完整性,不能随意改造,像花腰彝族这样的弱势民族,文化的传承很容易被地域的改变而改变甚至中断。其次,文化的形成是广大劳动人民共同的结晶,不是个别民间艺人的成果,因此,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传承仍然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引导民众参与到文化的发展传承活动中来,在保护好本土环境的基础上创建发展和承传的地域平台。哨冲镇慕善村创建民族文化传承班,在传承民间文化的过程中作用非常大,可以促进和谐发展,因此,花腰彝族的民间文化要依靠本土式传承才能取得有效的成绩。

(三)重视民间艺人的文化传承作用

虽然民间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共同的结晶,但是民间艺人在文化的发展传承中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调动民间艺人的积极性,提高其社会地位,让他们在发展传承传统文化中起到更多的带头作用。花腰彝族的民家艺人不但掌握着非常多的民间文化资源和技能,在像花腰彝族这样的弱势民族中,其文化地位非常重要,大量民间文化艺人的减少,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花腰彝族的民间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因此,要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提高民间艺人的地位,鼓励他们积极投身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张中,同时也要为他们的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当然,由于民间文化中的一些落后观念作怪,致使有些民间文化艺人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例如“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等一些思想观念,不仅限制了文化的广泛传承发展,同时对文化自身的生命力也是有很多不利影响的,这些东西都要采取一定形式进行革除。

(四)大力开展民俗文化活动

民俗活动的开展,在传承濒于消亡的民间文化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传统的民俗活动中有很多文化形态,民俗活动的大量大范围展开,不仅利于民众了解民俗,同时也会使民俗文化得到更广阔的发展传承空间。

花腰彝族的民俗活动比较多,每一种活动中都有很多的传统文化印记,例如“德培好”、“祭祀俗”、“图腾信仰俗”、“生活禁忌俗”、“处世禁忌”等众多习俗都是花腰彝族时代流传的一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加深本族人们对自己文化的认知,同时也能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

“德培好”是“咪嘎好”的最高形式,在属马年正月立春后的第一个属马日举行,以纪念传说中的民族英雄。大量开展这些民俗活动,不仅能够丰富民众的日常娱乐生活,同时还能促进民族凝聚力的进一步增强,同时,少数民族的民俗活动是吸引外来游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式。通过大量民俗活动的举办,不仅可以提高民族自身的知名度,还能将民俗民间文化传播出去,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带来商机,更能扩大民间文化的发展承传土壤。不过,现在的民俗文活动和最初举办的本意在很大程度上都出现了背离,这是值得注意的。

2002年,石屏县在哨冲镇成功举办了堪称滇南最大的祭祀礼仪——花腰彝“德培好”活动。随后,石屏县又相继成功举办 “中国·云南石屏花腰歌舞节”,把宣传的内容和范围都不断扩大化。举办这些活动,对花腰彝族的民俗文化承传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三、对花腰彝民间文化发展的建议

民族精神的形成就要依托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孕育,将民间文化传承发扬光大,是历史责任,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促进花腰彝族民间文化的发展传承,相关的建议由以下几点:

(一)广泛宣传,加强交流

文化的传承发展一定要提升知名度,加强交流,在广阔的环境中不断增强其生命力。现阶段,民间文化不断走向国际化,我国的民间文化在世界的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文化的传承发展中,交流是必须的。加强中外文化、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要互相渗透,但还要保持住文化本身的固有特点。不仅要“走出去”,还要“拿进来”,借鉴不同其他文化的发展承传优势,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在传承发展花腰彝族的民间文化的过程中,要不断挖掘其文化潜力,石屏县多次组织民间文化团体参加国内外的民间文化交流,极大地促进了花腰彝族的民间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知名度的提高,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是传承发展花腰彝族民间文化的重要手段。

(二)打造文化品牌,开发文化精品

文化的发展传承不仅要根植本土特色,更要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文化品牌,文化品牌的形成是文化承传在商品经济时代的重要战略之一,不仅加深了消费者对文化的认可认知,同时也是文化自身信誉质量的保障。所以,文化品牌的形成不仅要挖掘其中的历史价值,更要注重市场经济的规律,在保护文化特色的同时,阔大文化的影响力。如,“中国·云南石屏花腰歌节”、民间“德培好”文化活动等,都是花腰彝族很有代表性的问哈品牌,在花腰彝族民间文化走向市场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化品牌形成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提炼出具有历史文化内涵、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比如花腰彝的原生态歌舞的特色是歌唱舞蹈相互结合,用彝族语言唱出特有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舞蹈动作灵活多变——外族人很难学会这种民俗舞蹈。不过,由于动作的复杂反复,时间长一般观众不仅有欣赏难度,同时也很容易产生厌倦的心理。所以这种原生态歌舞要想在舞台上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就应该进行一定形式的改动,以适应观众的欣赏兴趣,有观众的艺术才会有永恒的生命力,才会成为艺术精品。再如,花腰彝手工刺绣的服装每套3000元,这样昂贵的价格,很难进行销售推广,因此要改善刺绣过程,降低成品价格,推向更广阔的市场才能起到弘扬文化的作用。

(三)紧扣市场,发展产业

经济全球化要求民间文化不仅要有文化特色,还应该与市场的发展规律结合,因此推进花腰彝族文化市场化的程度要求我们还要不断整合现有的文化资源。

首先,形成具有品牌效应的文化项目,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或者娱乐节目,在满足大众精神娱乐需求的前提下将分散销售与集中销售结合、内购与外销相结合的办法,对已逐步成熟的花腰新娘艺术团、《花腰放歌》演艺节目、花腰彝文化艺术节、花腰彝民间手工刺绣等文化项目进行宣传销售,扩大他们的交流渠道,进一步挖掘市场潜力,以推向更广阔的的市场。

其次,对于花腰彝族的旅游和历史资源还要进一步开发挖掘,实现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形成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对民家文化的发展承传的作用也是非常好的。石屏县不仅拥有源流长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这些都是花腰彝族发展民俗旅游业的资源所在。旅游业的发展才是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增长,脱贫致富的可靠途径,才是优化农村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方式。发展旅游业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农村的资源优势,而且有助于吸引外来投资,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机能。旅游业能有效促进贫困地区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发展旅游业有助于创造就业机会,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
更重要的是,发展旅游业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多条腿走路的方法,促进花腰彝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对花腰彝族的民间文化现状以及承传发展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花腰彝族并非这个民族的自称,他们是云南彝族尼苏支系的一个分支,花腰彝族之名的由来是因为这个民族的的妇女日常所穿的服装大都精美艳丽、色彩斑斓,因此称为“花腰彝族”。本文主要从花腰彝族民族文化在发展传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入手,深入分析其中的现状与面临的压力挑战与机遇等等。而后对花腰彝族文化发展传承的措施分析方面对,对促进文化发展的一些措施作出思考,而后提出了相关的一些建议。民间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要注重市场的推广,拓展民间文化的市场是传承发展民间文化的一条重要道路。我国事多民族国家,保持民族文化的原生形态维持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于花腰彝族这样民间文化具有鲜明特色,但是人数稀少,文化的传承面临很多危及的情形更要多加关注,希望本文的论文能多花腰彝族的文化传承发展有一定帮助作用。

五、参考文献

[1]李珊珊.花腰彝服饰艺术探析[D].云南艺术学院.2011

[2]迟燕琼;李黎明.花腰彝艺术研究综述[J].民族音乐.2013(02)

[3]庞小条.花腰彝服饰审美观解读——回眸影片《花腰新娘》[J].美与时代(上).2010(12)

[4]刘德任.花腰彝祭竜仪式音乐中的原生性与再生性[J].大舞台.2010(07)

[5]迟燕琼.少数族裔传统艺术传承机制探析——对石屏县哨冲乡慕善村花腰彝民族文化艺术传承班的调查[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0(01)

[6]李波;陈出云.花腰彝服饰艺术浅析[J].艺术探索.2009(01)

[7]李金发.旅游经济与民族村寨文化整合——以云南红河州慕善彝村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3)

[8]李明.彝族祭龙仪式的文化内涵探析——以云南省红河县宝华乡座落村的调查为中心[J].毕节学院学报.2008(02)

第三篇: 石屏花腰彝祭龙民俗的文化变迁

攀枝花民俗文化

一.语言

广义上的攀枝花方言有攀枝花本地话即盐仁话(使用范围包括仁和区、东区银江镇、西区格里坪镇、盐边县和米易县)和市区外来移民非当地话(使用范围包括东区、西区的16个街道办事处)之分.移民话以金沙江为界,又可分为北方移民话(东北话、河北话、河南话、天津话等)和南方移民话(四川成都话、南充话、重庆话和湖北话等).攀枝花本地话即农村县区盐仁话属于四川化的云南口音与云南口音的结合体,有部分平舌与翘舌之别,有边音l与鼻音n之分。攀枝花市区话确实南腔北调,虽然现在处于融合的趋势,但是统一体没有形成。你就走在攀枝花的大街上,最容易听到的口音就包括“类普通话”、“类重庆话”、“类东北话”。

二.服饰

攀枝花共有42个民族,其中汉族占全市人口的87%,41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彝族占9%,彝族服饰传统衣料以自织自染的毛麻织品为主,喜用黑、红、黄等色,其工艺习用挑绣、镶滚等多种技法,火镰、羊角、涡形图案是其传统纹样。衣料以着装人的身份、爱好、年龄不同而有差异。基本有美姑式、喜德式和布拖式三种。

三.建筑

根据现状调研以及诸多因素的分析, 遵循城市色彩的功能分区、街道景观、公共环境、标志性的模式,确定了攀枝花市的城市色彩建设以和谐灰色为主题, 突出原生态地域色彩特性,将“红、绿、黄、黑”相调和,以中、高亮度的暖灰色系整体呈现,构成该市的主基调,力求让人们从视觉到心理逐渐形成灿烂阳光下的金色城市的特殊印象。

四.信仰

目前,攀枝花全市范围内共有宗教活动场所33处,其中:佛教寺庙14座,伊斯兰教清真寺8座,天主教堂5座,基督教堂6座。正常开展宗教活动的场所有29处,仁和区的莲花寺(佛教)和盐边县的菩提寺(佛教)、桐子林镇清真寺(伊斯兰教)、新九基督教活动点4处宗教活动场所因暂未建或在建等原因没有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

五.饮食

有来自金沙江的火锅荤菜“黄拉丁”,有来自雅砻江的“雅江鱼”,还有来自安宁河畔的具有人参功效的“爬沙虫”;
除此而外,盐边菜基本上代表了攀枝花本地饮食特色,油炸爬沙虫、油炸蜂蛹、干巴牛肉、坨坨肉、二滩银鱼烘蛋、养生荞麦耙、 都是盐边菜中最具代表特色的菜品。推荐酒楼:“大笮风酒楼” “小宋餐馆” “宋艳华餐厅” “得天独厚酒楼”。羊肉米线、鸡棕卷粉和箐河浑浆豆花则是攀枝花的少许小吃中的名品,不可不尝。

六.节庆

中国攀枝花国际长江漂流节,攀枝花市龙舟节,攀西石榴节,攀西生态旅游节,樱桃节、泼水节、桃花节、枇杷节、风筝节  

第四篇: 石屏花腰彝祭龙民俗的文化变迁

《花腰新娘》中的民俗再现

民俗是一种在人类生存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并与人类相始终的古老文化,它集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情感与理智、实用与审美于一体,扩布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渗透性。而影视是高科技的产物,它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声、光、电、化、自动控制等)手段将大众生活与艺术审美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因而,民俗与影视的结合实乃出于必然。一方面,民俗为影视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创作天地。另一方面,影视又展示并反映了民俗。中国电影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有意无意地吸收民俗的养分,如1913年的《难夫难妻》,20世纪20-30年代的《春蚕》、《压岁钱》,建国后到80年代初的《五朵金花》、《茶馆》。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更是出现了一大批展示民俗风情的影片,如《青春祭》、《红高粱》、《盗马贼》、《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等。章家瑞执导的《花腰新娘》毫无例外也是一部展示民俗的影片。影片开始便交代其以云南少数民族花腰彝为背景,“尼苏人,俗称花腰彝,云南彝族的一个支系。”“花腰”是这一支系的他称,因妇女的服饰精美大方,色彩艳丽,而且腰间系有精美的花腰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花腰彝族”,俗称“花腰彝”。影片讲述了一对花腰彝青年阿龙和凤美的爱情故事,其中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花腰彝民俗。本文将从社会、物质和精神民俗三方面来展示并加以分析。

社会民俗,又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在影片中主要表现为花腰彝的“不落夫家”婚俗。影片一开始便介绍:

“花腰彝有一个世代风俗:

男女成婚后新娘不能与新郎同房,最少要等三年,新娘才能住进新郎的家,此风俗称之为‘归家’”。接着,一场别开生面的花腰彝婚礼展现在眼前,婚礼的主持者用彝语唱道:

“择个良辰日/结成龙凤配/要守彝家道/三年不得归/待到归家后/出入成双对/直至白头老/凤舞随龙飞。”此后,这一习俗便贯穿始终。婚礼当天晚上,凤美喝醉了酒,从窗户爬进了阿龙的房间。第二天一大早,阿龙的大嫂叫他该起床干活了,走进房间看到两个人在一张床上睡着,惊叫了一声,手中端着的豆子也都撒在了地上。阿龙的大哥、阿爸、阿妈听到响声,也赶紧跑上来。当看到这种情形后,阿妈说了句“真丢人”,大哥赶紧将阿龙拖下床,嫂子和阿妈叫凤美起来,没想到凤美坐起来之后又躺下了,阿爸生气地说“给我连人带床抬回娘家去”。当凤美被抬回去后,她阿爹也说了句“真丢人”。人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凤美违背了“不落夫家”的习俗。对于此情此景,小张妈说以前确实是这样的,现在年轻一辈已经没了那么多的讲究,不到一年便“归家”了,有的干脆没有了“归家”风俗,老人们也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ii]凤美为了能天天见到阿龙,便不顾“归家”习俗的限制,一心要参加龙队。影片中还展示了大嫂和小七妹对“归家”的认识,大嫂对凤美说:

“没归家的时候,我成天可快活了。舞龙一舞一个通宵,都不知道累。”言下之意是女子归家后就不能舞龙了,整天被家务事缠着,我们可看到大嫂那忙碌的身影,为公婆烧洗脚水,磨豆子,做饭„„,可以说没有了做姑娘时的快乐。小七妹三年到了没有归家,通过阿玉的口,我们得知小七妹不归家的原因是“怕归了家就不自由了,也不能舞龙了”。正是由于她们两人的影响,当阿龙要和凤美同房时,凤美做出了强烈的反抗,大叫“我不要归家,我还要比赛,我要舞龙”。

这就说明女子在不落夫家期间是自由的,可以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比如舞龙。一旦归家则失去了自由,更不用说舞龙了。影片中最后一幕是凤美、小七妹背着孩子在田间劳作,她们虽然在舞龙大赛上获得金奖,但最后仍然归家了。可见,习俗对人的控制性是多么强!

物质民俗在影片中具体体现为花腰彝的服饰、居住和饮食习俗三方面。

前面已经指出“花腰”一词的来历是与花腰服饰有关。花腰服饰做工精细,色彩艳丽。影片中当花腰姑娘穿着盛装出场时,她们如同那盛开的马樱花,楚楚动人。凤美和黑山寨小伙子摔跤时,只穿着一个艳丽的肚兜。这肚兜是花腰彝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的肚兜是一个长约25公分,宽约16公分的长方形绣品,它不能单独使用,需与盛装和生活装搭配穿戴在妇女们的下腹部。为更好体现花腰彝肚兜的特点,设计师大胆采用了彝族“三道红”围腰的款式并加以改进,再用彝族花腰妇女们亲手刺绣的崇拜图案制作,以火焰图案为主,其他花卉图案为辅,使肚兜成为一个独立的可以单独穿戴的整体,新设计的肚兜比传统的肚兜大2/3。这样,姑娘的胸部和腹部就被遮住了,只露出双臂和后背,更好地展示了花腰姑娘的性感美。此外,花腰带是女子送给心上人的定情物,一旦退回则表示退婚。影片中出现了两次有关“花腰带”的场景,一次是小七妹的丈夫因撞了车要赔款,便需要小七妹归家帮助打砖坯,如若不听他的,他就退了花腰带,阿玉叫道“你敢退婚”;
另一次是阿龙将花腰带扔给凤美,说要退婚。花腰带被退回是件很严重的事情,凤美阿爹说“丢死人了,你不要脸,我还要这张老脸呢”。

阿龙不仅将花腰带退给了凤美,又开除了她。当阿聪对阿龙说“其实凤美心里爱的一直是你”时,阿龙闷闷地喝着酒,终于明白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醉酒后的他手持龙头在“土掌房”的屋顶上狂舞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舞龙。土掌房是一种夯土筑墙、墙上架梁的平顶土房。房顶很结实,可以作为晒粮食和纳凉的地方。这种建筑一般是两层,一层居中为堂屋,堂屋楼上为“正楼”,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因此,在任何时候,新房都不能被安置在楼上,楼上只能由老人或者未婚子女居住。影片却将新房安置在了二楼,违反了习俗规定,引起了当地很多老人的不满。所以,影片在展示民俗文化时,应尊重并符合当地的文化传统。

米线是风靡云南全省,深受各族人民喜爱的小吃之一。影片中有三个镜头是凤美在吃米线,每次都是狼吞虎咽地往嘴里塞。其中还有一个花腰姑娘榨米线的镜头,她们一边榨,一边唱:

“碧水缠青山,阿妹缠情郎,心上的人儿呀此时在何方,阿妹榨米线,等哥来尝尝”。

精神民俗是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在影片中具体表现为花腰彝的民间信仰和民间歌舞。花腰彝是一个崇拜龙的民族,影片多有体现,如龙旗,龙像,龙谱。阿龙还讲述了神龙的故事:

“我们的瓜果为什么又大又甜,水牛为什么累到老,庄稼为什么长得这么好,这都是神龙保佑的缘故。听我爷爷说,在很久以前,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了一只身上带火的龙,它飞到哪儿,哪儿就着大火,好像天上多了好几个太阳,雨不下了,海子也干了,庄稼全都死了。村里的人就敲锣打鼓,带着祭祀的牛羊上了山,神龙最终听到人们的祈求,飞来把火龙赶走了,大雨哗哗地下了,人们终于得救了。”实际上,阿龙讲述的神龙便是花腰彝的先祖“阿竜”,相传他拯救了深受妖魔鬼怪伤害的彝家人民,自己却不幸被害。于是人们通过每年的一小祭(咪嘎好)和十二年的一大祭(德培好)来祭祀这位先祖,祈祷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祭龙便要舞龙,花腰彝的舞龙队有多种形式,其中的女子舞龙队格外引人注目,一条龙由12个姑娘来舞,表示12生肖。她们舞起龙来好像龙在飞,龙在腾,好似一幅凤舞龙飞的美妙画卷!石屏县哨冲乡的女子舞龙队还获得多项大奖,名扬海内外。

彝族有句谚语:

“歌多多不过彝家,跳舞扭不过彝家,天上的星星能数尽,彝家的歌舞数不完,要问彝家歌舞有多少?请用海斗量一量。”这是彝族民间歌舞丰富多彩的真实写照。影片的主题曲仿佛是一种“天籁之音”,听后有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这是一首“海菜腔”民歌,它以异龙湖中一种名为“海菜”的水生草本植物而得名,是由青年男女在谈情说爱唱出的山歌中发展衍变而来。片中的海菜腔采用了MTV式的风格拍摄,被赋予了一种新形式。影片中有一场景是阿聪和凤美跳起了烟盒舞。烟盒舞是以手弹特意美化制作的木质烟盒跳跃而得名,通过脚、手、身、腰、头各部巧妙运用,以变化多端的动作、技巧、舞姿,直接模拟或抽象表现动物生活习态,人在爬山、涉水、放牧、狩猎、从事农业劳动及述爱求偶时的行为和意境。片中的烟盒舞,是经过舞蹈名家加工改造过的,使其更富有性感和美感。值得注意的是,“海菜腔”和“烟盒舞”是石屏县彝族另一支系三道红的传统歌舞,影片将它们展示在花腰彝身上,更好地推广和传播了石屏彝族的传统文化。

正是这些异彩纷呈的花腰彝民俗,使影片达到了一种唯美的效果,从而使我们久久不能忘怀那古老的婚俗、绚丽的服饰、别具特色的舞龙、悠扬的海菜腔,性感的烟盒舞„„

09级旅游管理2班刘沄沛56

推荐访问:石屏 变迁 民俗文化 石屏花腰彝祭龙民俗文化变迁 石屏花腰彝祭龙民俗的文化变迁 石屏花腰彝族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