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教学设计与探索


  摘要: 《多媒体课件制作》是高专生必备一门技能课,主要结合教学实践从课程设计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各方面进行课程建设阐述,探索出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中新思想与新方法。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制作;任务驱动教学法;课程设计;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1)0110117-01
  
  《多媒体课件制作》师范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本门课程主要是为了提高师范生设计与制作教学课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师范技能。该课程是最能体现代教育技术特色,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最为紧密的课程之一。我们教研室承担着全校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为加强学生课件制作技能的培养,我们对课程进行改革与重新设计。
  1 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结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指导学生逐步掌握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的技能。课程设计的理念是:采用“学教并重”的新型教学设计方法要把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和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通过多媒体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来营造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包括情境创设、启发思考、自主学习、问题探究、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协作交流等多种教与学活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使创新人材培养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2 教学内容
  《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内容方面不再过多的介绍理论基础,而是以实例教学为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今后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内容组织上我们始终将教育与技术相结合,课程与应用相融合,强化应用技能,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培养。为了在有限的课时之内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实践为主,重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制定了这四个综合实训项目依次是:1)小学美术课件《树的装饰画造型》;2)小学语文课件《黄山奇石》;3)小学数学课件《认识钟表》。并组织学生通过教育实习来获得相关的任务,完成第四个实训项目。
  这四个项目从简到难,内容难度有序递进。第一个项目设计小而精,通过学习情境小学美术《树的装饰画造型》课件制作,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理论基础、素材采集与编辑和FLASH软件制作课件技术。本课件采用Flash制作课件,是针对它的动画特性。通过完成该情境,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能制作小学多媒体课件脚本;能使用基本的多媒体设备;能利用软件处理素材;能利用flash制作小学多媒体课件。
  第二个项目比一个项目在内容增多,难度上加大、细节更深入。该项目制作的是小学二年级语文课《黄山奇石》。在制作该项目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更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本项目就是利用Author ware的强大的交互功能,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课件是基于图标的创作方式,在流程线上用设计图标组织程序流程,清晰有序。采用窗口界面和按钮的显示方式,创作的逻辑性强,而且便于组织管理。
  第三个项目《认识钟表》。新课标中新编入许多密切联系小学生生活实际的操作,《认识钟表》就是其中之一。我们选用《几何画板》工具来完成该项目的制作。《几何画板》在图形绘制上比一般的绘图软件更为精准,更符合数学的严格要求。
  到最后一个项目已是一个包含多项综合技术的大作品,通过教育实习后完成该项目,学生根据教育实习自行选择题材,更考验学生对实际小学教学需求的应变能力。
  3 教学过程
  由于本课程以实践教学为主,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了“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制作与职业需求紧密结合的小学教学课件为主,让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
  针对学生特点,我们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组织学生按任务驱动模式开展任务学习,通过案例演示,提出问题,讲解案例应用背景,给学生一个切入点,建立感性认识。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然后对案例进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操作技能。具体实施的过程是将案例分解为若干个可行的任务,然后在一个个任务的驱动下,逐步完成案例的制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技能。每个任务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并针对案例的不足之处,进行引申和提高。注意在这个阶段,强调的是“引导”学生,而不是老师讲解。案例源于小学的实际教学,最终要应用于小学的实际教学。为了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每次教学结束时及时布置相关的课后实训任务,使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复习巩固。
  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多媒体素材的获取及处理、多媒体课件设计理论有机地融合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与制作过程中。
  2)采用递进式的教学过程,深化学生的能力培养。将课程任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实例项目作品,以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操作为主;第二部分由学生完成教师课后规定的题目,以教师指导学生实操为主;第三部分小学校提出实际需求,学生完成设计。通过这种递进式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从一步一步模仿操作到根据需求自己设计,逐步实现能力的提高。
  3)分组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这种分组学习形式,不仅能使组内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增强团队精神、提高竞争意识,还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共同探讨、共同提高,达到全面掌握具体知识,深入理解所学内容,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课件开发与设计过程中。
  4)通过教学实习实现学生课件制作能力培养的延伸。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四周在小学教育实习,让课程教学与学生的教育实习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在小学教学过程制作适合小学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此外,本课程组教师经常与小学教师进行交流,将不同学科教师的课件制作工作分配给学生,让学生根据他们的教学设计制作教学课件。这一阶段的学习以学生的自主开发为主,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查找
  
  资料,借鉴各种现成的资料,作品,促使学生自觉利用互联网、校园网、图书馆来辅助课程的学习。
  4 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以“导师”的身份出现,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训项目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侧重检查项目完成情况,并适时为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多媒体课件开发过程、方法和技巧。其中对学生参与项目的引导并不是简单地布置任务,而是通过教学辅助系统提供相关作品的演示,使学生不会感觉无从下手。
  教学方法可总结为:
  1)职业素养全程化。《多媒体课件制作》这门课程的主要特色就是把教学与学生教育实习紧密结合,利用学生在大学和在小学两种氛围内角色的转变,来完成实训项目。实现了“多种课堂,两种角色,学教相长”的教学模式。学生既是制作者,又是课件的使用者,更能体现出课件的针对性和教育性。我们在教学中不但注重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职业技术岗位的实用性,同时又坚持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延续性。我们认识到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学生在课堂上的许多知识到实际工作岗位上时已经落后、过时,因此我们在全程教学中注重的是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学内容任务化。针对高师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采用任务驱动。本门课程承载的理论知识内容融解在各个不同项目中,在课程结束时需要通过课程整合起来。这些内容主要包括:动画生成制作原理、网络视频流媒体基础、多媒体技术理论、课件制作标准、开发流程等,显然这些知识本身是高于软件的,是多媒体课件制作公共理论知识。因此我们这门课程不仅仅是以FLASH、AUTHORWARE、几何画版等工具来介绍相关软件,还把相关理论知识作基础,可以迁移到其它软件的使用上。
  3)交互手段多样化。为培养学生具备今后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和今后继续学习的能力,以及善于沟通、团队合作的职业品质。在学习过程我们强调多重交互手段,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网络,工学交替等多重交互手段,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掌握技能和进行创作,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学习的主体、参与者和探究者。学生在项目进行中不仅掌握了操作技能,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到了一些操作技术以外的知识点。
  经过教学实践表明,我们对该课程的改革,加速了学生对多媒体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激活了学生创新潜能、激发了学生创新欲望、增长了学生创新能力。学生的学习容量远远超过传统教学的知识量,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课后具备较强的课件制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盛小清,“任务驱动”法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08,6.
  [2]徐新星,高职院校《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2008,5.
  
  作者简介:
  孙焕志(1970-),男,副教授,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计算机系,研究方向:多媒体技术数据库应用技术。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课件制作 探索 多媒体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