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高校设计专业色彩构成教学改革浅析


  摘要:色彩构成教学的引入在我国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在当今我国设计教育新所面临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人才的技能与知识结构的要求。本文就如何在现阶段对农林院校设计类专业色彩构成基础教学的方法改革提出笔者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色彩构成 传统 创新 实践
  
  1.传统色彩构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传统教学方式过于程式化,影响了创新思维的培养
  色彩构成教学传入我国时间虽不长, 但逐渐被各类含设计专业院校纳入课程教学的必修环节, 成为设计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然而, 一段时间以来, 在我国的色彩构成教学中形成了一种过于程式化的训练方法, 严重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整个教学模式只追求理论的完整性,注重对色彩理论的试验分析,偏重已有理论成果的再现,不注重对色彩运用的感性分析;不明确色彩构成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对色彩的认识、审美、整合和表现的创新能力。学生深感课程枯燥、乏味。即使课程结束学生大都感觉如云里雾里,为日后的专业设计设下了障碍。
   1.2 材质运用及手段单一, 颜料不是唯一表达色彩的介质
  色彩构成从绘画中分离出来,从单一的颜料为介质到可以是颜料也可以是显示器、光或其他介质,其终端介质载体为打印机或多媒体装置。后者偏重感性认识,前者偏重理性抽象和感性运用。要求学生将这些比较强调基础性、科学性的知识通过在纸质材料上一笔一画来完成其相应的认知训练与表现, 这种单一的材质与训练形式主要呈现的是重复而单调的认知训练, 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对知识点更多的理解和拓展。因为没有能真正的与专业以及其相关的应用材料有所联系, 学生通常只是简单地运用一些图案在纸上表达, 所掌握的也是一种比较机械的表达或模仿,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色彩构成与专业应用的理解, 从而没能真正理解与掌握色彩构成的内涵与专业拓展应用。特别针对理工类院校的学生大都不具备任何美术功底。因此色彩构成的训练应该回到对色彩的审美规律的把握和创造性运用的本质上来,而不是对某种介质的单一掌握。
  1.3 学生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第一次上课时,全班几乎没有一位同学事先进行预习,由此可见,学习该门课程是很被动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往往缺乏对学生智力发展的刺激性和挑战性,学性、容易导致学生思维僵化、被动接受, 学生只是被告知本课程很基础很重要, 他们也只是被动地进行一些练习, 通常难以准确地应用色彩理论知识去进行色彩构成设计,学生的眼界狭窄。因为老师所准备的资料以及在课堂上所讲的知识都是有限的,需要学生下去收集大量的资料,开阔自己的眼界,才能提高自己对色彩的认识,以及色彩构成与设计方面的关系,才有可能做出有想法的色彩构成作业。老师可以让学生互相进行提问解答,对于少数学生不能理解的问题老师再集中解答。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教学改革措施
  2.1 开拓新的教学形式,侧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艺术设计学科的宗旨是培养创新型的专业人才,色彩构成课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创新目的一个重要的教学里程碑。为改变传统教学手法存在的弊端,使艺术设计教育适应新时代的发展,笔者认为,现代色彩构成课堂教学可以突破传统,作一些新的教学尝试。例如,首先,要注重对已有优秀色彩案例的分析和审美,去感受和领悟色彩的本质、情感和规律,以培养色彩的表现和应用能力。其次,我们在课堂上应当以色彩研究为手段、以培养创新思维为目的,老师可以将过多的色彩理论知识以辅导答疑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作业方面,可以在主体性设计课中,把设计观念引入色彩构成课中,使学生在学习色彩的同时,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来自大自然的启示”、“来自音乐的感受”、“城市印象”等,学生课外要收集大量的资料整合出新的信息,再做出符合要求的色彩构成作业。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和研究的范围,培养广泛的兴趣和摄取专门知识的能力。我们学习色彩构成,应该着重于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通过这种创新思维方式的开发,使色彩构成的作用呈现崭新的面貌,更加丰富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提高对色彩的敏锐鉴赏能力。也就是以色彩研究为手段、以培养创新思维为目的,也便于我们解放思想,大胆地去研究色彩,挖掘色彩构成课的新的教学形式和内容。
  2.2主题性设计多元化
  在色彩的基础设计教学当中,主题性的色彩构成训练,是探索色彩表现力的重要基础,是灵活地掌握和创造性地运用色彩的关键,是在对大量的背景资料的搜索和调研后创作和整合出新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成果。设计终究是为人服务, 终究是为社会生活服务的, 所以艺术设计专业学习也是与生活有密切关联的。在色彩构成课程改革中我们将色彩的基本理论结合其所学专业方向进行系列的主题训练与拓展, 不同的专业班级进行不同的主题性训练与创作,鼓励学生多尝试运用与生活与专业有关联的命题进行应用表现,能更多体会到基础知识与专业学习的相互作用, 让其更多地体会到设计是与人有所关联, 体会到艺术设计与生活的关联, 通过这些相应的训练更好地对生活进行体验与观察, 从而更好地促使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来加强色彩构成表现手段的多元性。
  同时训练学生的材质运用方面要进行相应的拓展, 除了进行些传统的纸质练习外, 还根据专业方向与主题拓展多种材质实现色彩构成知识训练和表现。这多种的表现形式既能训练学生了解与掌握色彩构成的基本知识, 又能在其专业方向上进行尝试与拓展,使学生能从基础课程开始了解并接触到今后专业学习的相关范畴与内容, 从而加深学生对专业学习的了解与认识, 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专业设计的相关拓展训练和思维开发, 为后面的专业学习有一定真正意义上的辅导。
  2.3 加强色彩构成设计中的应用能力培养
  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色彩设计运用培训的很少,尤其在基础课中。针对此种情况,在授课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加强设计用色能力的培养。首先,将色彩设计应用贯穿于色彩的基本理论中去。如在色相环中,设计成12色或24色同图案不同色相的对比;或从现实中的生活提炼出基本图案,将明度对比、色相对比、纯度对比、色彩推移运用到图案中。其次,讲授各种不同设计中的用色原则和技巧。如广告设计中的色彩设计、企业表观色彩设计、产品色彩设计、包装设计中的色彩设计、建筑的色彩设计、服饰设计的色彩设计等。
  色彩构成教学, 注重色彩规律的研究, 画面强调主观表现, 重视自己的角度、空间和语言, 是一种强调个性、表情、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的训练。因此, 教学实践中, 应注意避免训练过程的程式化。这种训练方法主张学生不沿用固定的形式, 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把单纯的基础练习和小型装饰画练习结合起来,从客观的描绘到主观的表现;可以将不同视角, 不同空间, 不同位置的事物组合在一幅画面中; 也可以放弃细节的描绘而专注色彩、空间、情绪、趣味的表达, 忽略光线、明暗与透视, 注重画面意境和色彩的感觉。
  2.4 紧随时代步伐,整合信息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目前数字化色彩的建立及网络的出现,电脑辅助设计的日益普及,电脑时代新技术新观念更是催化剂,我们应加强利用其对色彩构成教学完善发展的创新作用,将传统构成教学与先进的多媒体工具相结合,为传统色彩构成教学体系产生新的活性因子,催化出更加合理和的教学模式。当前我们基本实现利用计算机这一媒体更加直观地讲解色彩构成的基础知识,充实课堂的学习内容,调动课堂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轻松地掌握色彩规律。学生不但轻而易举地透彻理解了色彩知识,而且在一瞬间也发现了色彩构成的学习原来可以在乐中获取,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对于学生而言,表现的手法不再局限在传统的手绘训练上,避免了因把精力放在画面的精工细做上、技法的表现上,而忽略了对色彩关系的研究与探讨,从而削弱了观察、思考和创新等思维方面的训练提高等不良倾向。
  2.5 改进色彩构成教学评价方法的科学性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训练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色彩构成的基础知识,能对相关的色彩属性与色彩搭配和构成有所掌握。 但单凭常规的纸质训练在一定程度上仅仅能看到学生对一些基本概念的重现, 甚至是简单机械地做一些色彩拼凑, 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其对知识要点的掌握与理解, 更不能展示其更多对色彩构成的拓展与应用。为了加强对学生课程学习效果考核的科学性, 同时也考查其是否能结合专业进行相应的应用拓展与探究, 课程考核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 即课程结束既要举办相应作品汇报展出, 向全校师生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师在作品展出交互现场评分, 并结合学生的阶段性纸质专项作业训练进行评分, 这两种相互结合的考核方式能较全面地考查学生对色彩构成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色彩构成的应用拓展与知识探究能力。
  
  3.结语
  总之,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创造性的解决设计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应用知识与技术的能力,善于学习和寻求答案的能力。紧随时代的发展步伐和推陈出新的教学思路是实现创新目的重要保障。我们可以传授给学生创新的思维和方法,围绕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培养的目的。只有将理论与实践巧妙结合起来,不断更新,才能使色彩构成课充满活力。但在本课程改革当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 比如如今课时压缩使得各项训练都仅仅进行了相对表面性的接触, 没有时间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使得教学效果与质量也有着一定的压缩; 部分学生在注重材质的综合运用的同时却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细节的重要, 形式也没有更多的推敲缺乏相应的自主性研究,由于招生的扩大规模使部分基础薄弱和学习盲目性的学生掺杂其中, 在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的效果上造成了一定的偏差, 这些都在一定的情况下对课程改革的效果有所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磊.色彩构成[D].辽宁美术出版社.
  [2] 陈小清.新构成艺术[D]上册.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9
  [3]吴卫.从表达色彩介质的转变反思色彩构成教学改革. 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年
  [4]李俊峰.对于传统色彩学的认识. 甘肃教育, 1997
  [5]班石.构成谈. 装饰, 2002, (8) : 12
  [6]成朝晖.平面港——色彩构成.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2年□

推荐访问:教学改革 工科 浅析 色彩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