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的引路石


  课时教学目标是对一堂数学课教学结果的预先设定,它是单元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分解。课时目标是由一线教师自主决定的教学目标,它是内容最具体、对教学指导最直接的一级教学目标。课时目标的设定对课堂的教学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在课时目标的拟定问题上存在一些误区。
  一、问题透视
  问题1:大而空乏——课时目标缺少了针对性
  每每阅读一些教学案例,时常可以见到如下的描述: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概括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形成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等等。这么大的目标应该是整个数学学科甚至多个学科一起培养才能实现的目标,怎么成了某一课时教学要实现的目标了?为了体现新理念,教师不管教学过程中能否达到设定的目标,也要拿来装点门面,以免在众目睽睽之下落得个教学理念落后的名声。
  问题2:本末倒置——课时目标缺少“数学味”
  如,一位教师在《对称图形》的课时目标中写到:使学生在感受美探索美的规律的过程中认识对称图形;感受对称图形给生活所带来的美;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情感。这样的课时目标很明显太强调感受美了,说它有点本末倒置应该不过分。这是一节数学课而不是美术欣赏课,要达成的知识技能目标是认识对称图形,知道对称轴的含义,会正确判断对称图形。欣赏感受对称美是体验目标、隐性目标,不可能承载全部的数学教学目标。
  问题3:设置僵化——教学目标缺少“灵活性”
  上面案例中的目标1有些僵化,缺乏弹性。长方形的周长是指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和。根据长方形周长的意义,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有不同的方法:将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用两条长加两条宽;用长与宽的和乘2。
  学生是有差异的,不同的学生会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教师应承认这种差异,尊重这种差异。如果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硬塞给所有的学生,让学生套用公式,计算周长,我们怎能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呢?
  二、思考策略
  纵观上面课时目标制定中存在的现象与问题,笔者认为,把握课时目标的前提是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既要读懂教材,更要研究学生,才能制定出正确、合理、到位的课时目标。
  思考一:科学定位——体现课时目标的具体性
  课时目标在内容的表述上不仅要落实到具体的知识点,而且对知识、技能掌握和能力、情感、态度发展的水平层次都要作出具体而明确的规定,使人一看就明白在本课时教学中学生要掌握哪些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着重发展哪些能力,从哪些方面去促进情感、态度的发展。
  以上的案例中,课时目标陈述明确具体,设置比较全面。如目标1中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目标2则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目标3描述情感目标。教学目标中认知技能领域目标与过程方法、情感态度领域内的目标相结合来描述,较好地体现了“知识技能目标是载体,但不是全部;情感态度、过程方法要重视,但要借助于载体来实现”。
  思考二:保留本色——体现课时目标的学科性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任务要完成。数学课要保持数学味,数学教学目标就必须先保持数学味,即便是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目标设定也必须富有数学味,这是教学目标拟定时应该信守的原则。
  方案一:
  方案二:
  同样的一节课,由于教师的立足点不同,写出的是如此不同的教学目标。方案一目标的描述上我们几乎可以断定教学会有问题,因为目标太强调感受美了。目标的偏离,必然会影响教学效率,感受美、体验美应该在学习数学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来实现。而方案二中教师设置的目标始终坚守的是数学阵地,突出的是数学学科的目标,可激发学生体验更多的数学思考。
  思考三:注重差异——体现课时目标的灵活性
  “世界上不可能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学生亦是如此。设置灵活的教学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情况确定不同要求的教学目标。
  案例中的目标1的设置,教师考虑到了学生的差异,并且尊重学生的差异,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需要,不同的学生会获得不同的发展,较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目标设置要灵活,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要有弹性。对于像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这样有不同计算方法的内容,教师设计目标时可以考虑方法的优化,但也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允许学生能用自己理解、喜欢的方法来计算,用“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思想来指导目标的制定。目标的灵活,要求教师不仅在设计目标时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且在课堂中还要根据教学进程及时调整目标,确保教学真正有效。
  总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是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核心,是提高教学效益的保障。拟定出一个“全面、具体、灵活”的教学目标,铺设好高效课堂的引路石,让我们的课堂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推荐访问:高效 引路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