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农业现代化的探索与贡献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00)
  摘要:毛泽东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探索是我党制定和实施农业政策的理论基石,经历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等几个重要阶段,其中包含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曲折历程。虽然在探索中有曲折,但是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毛泽东;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038-01
  一、毛泽东进行农业现代化探索的背景
  (一)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生产关系。
  中国曾是一个具有高度发达的农业大国,但是,发达的农业文明并没有引领中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强坚船炮利的攻击下,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是仍然占据着中国经济的主导地位。落后的农业发展状况,成为了中国现代化前行的巨大障碍。对于这一重大的历史性难题,中国的各个阶级都开始了积极的探索,从《天朝田亩制度》到“平均地權”再到希望实现新三民主义中的“耕者有其田”,虽然都希望能够实现农业现代化,但都没有深刻触及封建自然经济的基础,所以都归于了失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对之前探索吸收借鉴的基础上,终于找到了一条正确的瓦解自然经济的正确道路,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毛泽东自身的农业实践活动。
  毛泽东来自湖南湘潭,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他在6岁时就已经开始在田间劳作,早年的务农经历对毛泽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事革命事业也主要是在农村,这也是为什么他后来能准确判断革命形势,做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开展土地革命的原因。
  二、毛泽东对农业现代化探索的实践过程
  (一)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探索。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农村,核心问题依旧是农业问题。因此,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在农村地区开展了土地革命。中共在对过往经验的搜集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1937年,毛泽东确立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土地政策,即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双减双交”政策,最大程度的扩大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简称《五四指示》。《五四指示》揭开了解放区土地立法的序幕,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革命指明了方向。1947年,在解放区进行土改,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革命热情,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了充分的准备。1950年6月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确立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权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权制度为土地改革的根本目标。1952年底,全国完成了土地改革的任务。
  1953年12月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公布,正式开始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3年这一段时间为农业合作初步建立阶段;从1953年底到1955年6月这一段时间,工作内容应该围绕大范围建立和发展初级合作社展开;最后一个阶段是从1955年7月到1956年底,工作内容为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和农业机械化的兴起。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基本完成。
  (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
  毛泽东早就有过论断关于如何在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要实现农业合作化。因此开展了人民公社化等运动。其次,农业的根本出路在机械化。1959年4月毛泽东在《党内通信》总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一伟大论断。再次,提出了科技兴农政策和“八字宪法”。1958年,毛泽东提出了八字措施:水、肥、土、种、密、保、管、工。毛泽东的科技兴农思想核心就是要把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转向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和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三)农业现代化探索中的曲折。
  “三大改造”完成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急于改变落后的农业现状,期盼农业现代化的早日到来,但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的基本情况认识还不够充分,没有丰富的经验。他们过分倚重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从主观愿望出发,在农业关系上过分追求“一大二公”,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一平二调三收款”为核心内容的“共产风”损伤了人民的积极性。
  三、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多而且机械化程度低,要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过度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可以学习和借鉴的经验不多。无论时代和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都必须坚持这一基本方向,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我国农业现代化,不能照抄西方国家或苏联这一类国家的办法,要走出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合乎中国情况的道路。”①
  (三)坚持科技兴农。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由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转变为以机器操作为主的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现代农业的过程。”②由此可以看出科学技术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而科学技术的提升的根源则在于人。因此,实现农业的社会化、现代化,离不开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的充分调动。现在
  (四)切实尊重和保障农民权利。
  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切实尊重和保障农民权利。毛泽东对农民权益的重视,不但保证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而且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总之,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是农业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我们绝不能轻易丢掉这些用沉重代价换来的宝贵财富。坚持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方法论、实践论,用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指导当前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才是我们正确的选择。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2.
  ②朱哲,王健.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当代价值[J].理论探讨,2009年,总第148期,第168页.
  作者简介:梁婷婷(1991.09-),女,汉,山西晋中人,硕士,北京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推荐访问:探索 贡献 农业现代化 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