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如何因地制宜进行环境教育


  大多数学生对于环境的客观状况缺乏清醒的认识,缺乏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因此,在生物课教学中,因地制宜进行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和行为的重担自然落到生物教师肩上。
  一、专题辩论,树立科学环保意识
  环境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课本上,开设专题讲座或辩论会等形式,更能加强学生对某一具体环境问题的认识。同时通过辩论,让学生能够真正视环境保护为己任,树立科学的环保意识。
  枫溪区是全国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陶瓷生产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无可否认,陶瓷工业快速发展和大规模生产所带来的大量废气、废物、废料和噪声,也给环境带来了非常严重的污染。本校学生家庭大多从事陶瓷生产或相关产业,从小耳濡目染,对陶瓷生产流程有一定的了解。就本地区的学生而言,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中的大部分完成学业之后,都将从事陶瓷生产和经营,将成为陶瓷产业的主力军。因此,对他们进行陶瓷生产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教育,现实意义十分重大。
  我从这方面入手,利用课余时间开设讲座。讲座内容主要介绍近20年来本地陶瓷行业的发展,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以及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从而加深学生对环境污染已成为阻碍陶瓷业发展这一现实问题的认识。例如,讲解一些陶瓷公司现在致力于瓷坭环保材料的研究,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填补了在瓷坭生产上可再生利用的一项空白,并获得了发明奖。又如近几年来,雨季经常会造成个别地方积涝成灾,很大原因是由于在陶瓷生产过程中,没经排淤的陶瓷废水直接排入下水道,造成下水道堵塞而成。好多学生都对这些产生了浓厚兴趣,由此激发了对环境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主打课堂,发酵科学环保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的环境保护内容,结合当地实际,将环保意识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如通过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之后,学生就能形成“生物的生存依赖环境,受环境因素的制约,两者相互依赖”的观点,也能明白“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我们要保护地球”。但是,教材中关于环境污染的内容,所占篇幅极小,有时老师无从下手,而学生的环保意识只是建立在抽象的理论和一些遥远的事实上,得不到深刻的教育。本人坚持从本地的实际状况入手,因地制宜进行引导,从身边的实际例子谈起,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 走出课堂,感受科学环保活力
  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感受,让学生和大自然面对面接触,最容易让学生增强对环境保护知识的了解。因此,在这个环节上,一方面是动员学生到工厂区观察工厂废水、废料(如颜色、浓度、味道、数量等),了解这些污染物的产生环节和处理方式。可以说,这里的陶瓷生产,在废水和废气的处理上,几乎没什么处理的手段,从而使枫溪的大气质量落后于其它地区。参观工人的工作环境,与工人谈话,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有何职业病等等,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工厂排出的废物和发出的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另一方面,引导他们对工厂区附近的花草树木、水中生物的观察,再与远离工厂区的生物进行比较,从而深刻认识到环境污染导致各种生物难以生存,生态平衡失调。
  四、智慧比拼,共谋科学环保良策
  老师应该多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寻求解决的办法。教学中,当讲到相应内容,我总会提出“如何减少白色污染”“使用后的废电池应该怎样处理”“核辐射对人类带来什么灾难”等问题,让他们去思考,找出解决方法。还组织他们到陶瓷博物馆参观,了解陶瓷生产对环境所造成的严重污染。在此基础上,再为学生介绍一些先进地区在减少陶瓷生产污染方面的政策和先进技术。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而认识到陶瓷生产污染是可以降低以至消灭的观念,并启发他们开动脑筋,放开思路,展开想象,为减少陶瓷生产污染献良策。这样,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
  五、身体力行,勇当科学环保使者
  针对本地区大部分学生家庭从事陶瓷生产的实际,在没有危险性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点子”付诸实践,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参与意识和“成就感”。并要求他们将实践情况向其他同学介绍,实践成功的可供其他同学借鉴,实践失败的由同学们共同帮助查找原因。同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街宣传环保,家庭有从事陶瓷生产的学生担任自家陶瓷生产的环保监督员,共同争当环保小天使。
  责任编辑 潘孟良

推荐访问:因地制宜 生物 环境 教育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