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材例题的高效教学设计与思考]初级会计实务教材2019

  “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对教材  进行二次开发,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正不断探索的事情。本人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摸索了  例题开发的“三步教学法”的高效教学模式。在此仅以人教版《物理》选修3-4的一道光学
  例题为例,谈谈教材例题的二次开发及心得体会。
  课本原题 如图1所示,一个储油桶的底面直径与高均为d。当桶内没有油时
  ,从某点A恰能看到桶底边缘的某点B。当桶内油的深度等于桶高的一半时,仍沿AB方向看去
  ,恰好看到桶底上的点C,C、B两点相距[SX(]d[]4[SX)]。求油的折射率和光在油中传播的
  速度。
  分析 这道例题是编者在构建主义课程观的指导下精心编写出来的,“试图
  在解决真实问题的情境中进行概念系统和技能的教学”。如果教师能够因势利导,在课堂教
  学中灵活设计教学,则更能发挥例题的作用,学生的思维和能力也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提
  升。 
  第一步:自学例题课本解析
  在图2中,过直线AB与油面的交点O做油面的垂线,交桶底于N′点。依题意可知来自C点的光
  线沿CO到达油面后沿OA方向射入人眼,人眼逆着这条光线便能看到C点。
  则由已知可得∠AON=45°,
  在△OCN′中有
  sin∠CON′=[SX(]CN′[]CO[SX)]=[SX(]1[][KF(]5[KF)][SX)]。
  因此,油的折射率为
  n=[SX(]sin∠AON[]sin∠CON′[SX)]=[KF(][SX(]5[]2[SX)][KF)]
  =1.58,
  因为v=[SX(]c[]n[SX)],
  所以光在油中的传播速度为
  v=[SX(]c[]n[SX)]=[SX(]3.0×108[]1.58[SX)] m/s=1.9×108 m/s。
  思考 课本上例题讲解往往都非常详细,这时老师可以让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让学生自学完成。在这个环节中有三点特别注意的:
  第一,尽量做到教材例题课堂看。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基本上把课本例题忽略或让学生课后
  完成,我认为这样不妥,因为一来学生的预习习惯参差不齐,很难做到教育面向全部;二来
  课本例题都是精心设计的,是对新课知识加深理解和应用的,应该注意时效性问题;
  第二,尽量做到教材例题独立看。在课堂上看例题时老师不要帮学生读题,也不要替代课本
  帮学生分析,而是让学生自己快速读题和学习解析,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
  的能力;
  第三,充分利用例题的示范作用。有的老师将例题习题化,直接将例题单独拿出来让学生先
  做。目的是想让学生真正掌握这道题。其实笔者也会经常这样做,但不是在新授课上,而是
  在习题课上。通过笔者多年的尝试与思考,对于新授课的例题老师还是让学生先进行模仿性
  的学习,这样能从发发挥课本例题的示范功能。而且有的例题可能在思维上,建模上有一定
  的难度,也不宜让学生当习题来做,会让学生增加挫败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得不偿
  失。 
  总之,对于课本例题老师应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自学完成,不要舍弃,也不要
  包办代替,让课本例题发挥应有的示范教学作用。
  第二步:浅层变式
  在上面的自学环节中,教师往往很难把握学生的自学情况,老师可以在学生看完后将题目进
  行简单的浅层次的变形,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展开讨论。例如,本题我将之简单变式:
  变式 若本题已知液体的折射率为n,其他条件均相同,你能否求到液体的
  深度呢?
  学生踊跃尝试,这个尝试过程很有趣,简述如下:
  学生甲板演:
  如图2所示,因为
  n=[SX(]sinr[]sini[SX)][JY](1)
  在三角形OBN′中有
  sinr=[SX(]d/2[][KF(](d/2)2+h2[KF)][SX)][JY](2)
  在三角形OCN′中有
  sini=[SX(]d/4[][KF(](d/4)2+h2[KF)][SX)][JY](3)
  带入(1)式中便能解出h值。
  同学乙点评:此题只用用(2)式便能解出,因为折射光线OA的方向是确定的,其折射角r=4
  5°。(大多数同学认同)
  同学丙:老师,他们的解不对!因为当n值不确定时,h的深度也
  不
  能确定,我来画(学生板画)如图3所示,此时CN′值并不一定等于[SX(]d[]2[SX)]!经过一
  番讨论后,得出一致解法:
  分析 本题可以确定一条光线一个角,即OA光线无论h多大,人要看到C点,
  就必须有折射光线进入人眼,这条边缘光线是确定,从而确定了折射角r也一定是45°,则
  有
  BN′=h,
  CN′=h-[SX(]d[]4[SX)],
  在三角形CN′O可知
  sini=[SX(]CN′[][KF(]CN′2+h2[KF)][SX)],
  带入折射率公式n=[SX(]sinr[]sini[SX)]可得h的值。
  思考 小小的变式引发了众多的疑问,真正做到了让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激疑
  的效果。在此过
  程中,学生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还培养了学习能力。简单的变式下,学生要努力
  分析问题,又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当然,这个变式环节老师要把握好难度。为了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应该在方法上进行“模   仿性”的迁移,但又不能是简单的改变数据。在该环节中,老师可以采用“因果置换式”—
  —将已知和求解置换;也可以采用“情景迁移式”——即变换情景套用方法等。总之,应该
  是方法上的理解和应用,在题目分析中思维的跳跃性不宜太大,最好是同等层次思维难度
  。
  第三步:深层拓展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同学的学习,老师也可以留下更深层次的变式,留给更高层次的同学深
  度学习。例如本题可以拓展:
  1.若是已知液体的深度h是均匀增加,请问所能看到的桶底“C”点向右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光学和运动学的知识整合)
  2.随着深度h的增加人最多看到桶底的范围,请用笔描出来。(极限思维的整合应用)
  思考 本环节中例题的拓展具有较高的思维要求和学科综合度,由于时间关
  系可以让同学课后探究,这也是教学课时的横向延伸。当然,这样一追问后,突然有一道高
  考题跳入脑海:那是2007年?江苏卷,第14题。
  原题欣赏 (2007年?江苏卷,第14题)如图4所示,巡查员站立于一空的贮
  液池边,检查
  池角处出液口的安全情况。已知池宽为L,照明灯到池底的距离为H。若保持照明光束方向
  不变,向贮液池中注入某种液体,当液面高为H/2时,池底的光斑距离出液口L/4.
  (1)试求当液面高为2H/3时,池底的光斑到出液口的距 离x。
  (2)控制出液口缓慢地排出液体,使液面以v0的速率匀速下降,试求池底的光斑移动的速
  率vx。
  思路点拨 因折射率不变,若保持照明光束方向不变,即入射角不变,则折
  射角也不变,根据几何关系可求解可得x2=[SX(]L[]3[SX)],vx=[SX(]L[]2H[SX)]vk
  ,即液面速率匀速下降,光斑也做匀速运动。
  思考 大家看看这道高考题,能否看到教材例题的影子呢?因此教材例题的
  深入研究和拓展教学非常值得大家重视,切不可舍本求末。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活用教材
  ,用活教材”,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一定要秉承“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持续不断提升的
  过程”通过变式实现“持续不断地探究问题”。记住“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
  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推荐访问:高效 例题 教学设计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