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应用型人才,深化校企合作是捷径_深化校企合作

  摘要:通过探讨应用型人才具备的能力,从而确定深化校企合作的途径。  关键字:应用性人才 能力 校企合作  近几年来,高等院校学生就业问题不断升温,尤其是非重点院校的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当前金融危机阴霾未散,就业前景看淡的情况下,“如何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成为了每一个迈入大学校园的学子首要考虑的问题,相应这也更加凸显为一个大学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从创办伊始,就以“三本院校,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升学生就业水平”来进行自我定位,应该说这个定位是比较准确的。
  一、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应用型人才究竟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已是教育界多年来探讨的热点,笔者认为在现实的生产实践中,作为一个合格的高级技术专门人才,至少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能力。
  1.知识的获取与再现能力
  知识获取能力指大脑对知识的吸收、加工、储存能力。现代社会,每天知识与信息成几何倍数增长,在博大精深的学科领域里,能获取多少有益的知识,这与一个人的获取能力有很大的关系。知识获取能力强接受新信息、新知识就快,知识面就宽,反之接受新信息、新知识就慢。知识再现能力指一个人面对实际的学习情景或工作情景对知识的回忆与表现能力。它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机械性的功能回忆,即面对新的学习情景或具体的工作情景,回忆起过去所学知识。第二个层面是简单的知识加工,即将所已有的知识进行简单加工,用于解决一般性学习问题或完成一般性工作任务。第三个层面是知识创新层面,即将所获取的知识进行深度加工、重组,形成新知识,用于解决比较复杂的学习问题或实际问题。
  2.工程实践能力
  学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知识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
  3.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实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由于工作对象的复杂性和工作情景的动态变化性,专业人员面对一个复杂工作对象所发生的问题需要同时应用各方面的知识来处理。人们对知识的运用不是知识的堆砌和简单相加,而是要经过逻辑的组合,这种组合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个体知识的逻辑组合,即对知识的加工、重组。另一个层面是解决同一工程问题的人才群体的知识的有机组合,这两个层面都是知识的创新。
  4.协同能力
  协同能力表现为人与人合作的能力,工作中完成一个系统工程往往需要各方面人才的协同配合,这种配合不仅仅体现在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个人的人格魅力上,更多的是知识技能的有机组合。
  对比以上这些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能力,我校作为一所三本院校,在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定位目标的实际管理中,目前所做仍显薄弱。笔者认为,除了应用性课程课时增加、教师授课重点倾斜以及实践配套硬件跟进外,还应从教学手段创新、学校管理创新上另辟蹊径。
  参照已有成功经验,笔者认为“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不失为一条捷径。
  二、深化校企合作
  其实,学校与用人企业的合作一直就有,各种大型企业的校园招聘会近年更是成为校园招聘的主角。但大多数的合作都更像是简单的人力买卖,一年两次,到招聘会高峰期,用人单位在不同学校开招聘会场,用人单位与学生直接接触,称意就签,不称意就走,真正对学生毕业学校的接触了解接近于零。显然这种校企合作是肤浅的,效果是极其有限的。
  相反,如果以市场化为导向,加大学校与用人企业的沟通,去听取用人企业的需求,相当于商品生产商去听取目标客户需求那样,从人才(商品)培养(生产)之初,就从各方面去适应用人企业(目标客户)的需求,从而打造出真正“进来就能用”的“应用型人才”。具体做法如下:
  1.首先对学校自身的情况作出准确评估。这需要统计历年本校学生就业率、就业方向,就业层次;同时还需要了解同样学科其他水平相近院校学生的就业情况,然后进行比对,了解本校的优势学科在哪,劣势学科在哪,优势在哪,劣势在哪。
  2.在对自身进行了准确评估的基础上,展开市场人才需求的调研,真正了解到现今企业实实在在需求什么样的人才,而本校所能提供的毕业生与之相比有多大差距,差距在哪。
  3.针对调研结果,进行相应教学改革,积极“走出去”,主动联系有需求的用人单位,进行订单式培养。比如在学校成立以企业名称冠名的定向培养班,进行订单式校企联合培养。
  定向培养班将采取选修课的形式,同时提供部分毕业设计项目;企业提供部分实习场所,让学生参与企业运转的全过程。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规格,并有机会直接进入企业工作;企业也有机会在教学和实习的过程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实现企业与人才精准的对接。这样一来,定向培养班将实现学生职前教育的零成本、就业实习的零成本、企业招聘的零成本以及实习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4.除了知识水平,实践技能的提高外,应用型人才的心理素质、综合素质提高也是重要一环。对此,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关系,多组织一些校企联谊会等互动活动,让学生有机会通过与企业员工的接触,了解学习企业员工的社会责任感、职业礼仪、职业素养。同时拓展眼界,及早适应社会人角色的转换,完善对社会人生的认知定位,为毕业后心态上尽早适应工作环境打下基础。
  三、结束语
  相信通过上述的一些措施,深化了校企合作,可以很好解决现今大学生“实践能力弱,对社会、企业认知不足”等方面的问题,从而能踏实地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管理实践中取得效果。
  参考文献
  [1]何根海,刘国庆.池州学院实施校地合作共建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09(04)
  [2]马静,高校产学研结合教育实现途径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15)
  [3]孙敬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期刊论文],管理与财富,2008(10)
  [4]邢邦圣,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的创新研究[期刊论文],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7(1)
  [5]高翔,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认识与实践[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2006(18)

推荐访问:捷径 深化 培养 校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