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子的德育方法及其现代教育意义_孔子的教育思想

  摘 要: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不但创造性地提出了德育的内容和德育的过程,而且总结出一套德育方法,主要包括学思结合、躬行实践、因材施教、克己内省等等,这些方法对现代教育仍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学思结合;躬行实践;因材施教;克己内省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001-01
  
  孔子是我国古代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被奉以“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地位。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文化教育,以“存亡继绝”为己任,建立了以“德政”“礼治”为核心内容,以“导之以德,齐之以礼”为主要方法和途径,以“修己安人”为宗旨的思想教育学说体系。通过一生的教育实践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德育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教育遗产。今天,我们回顾审视孔子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方法,仍然可感受到它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学思结合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强调学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人要具备仁、信、直、勇、刚等品质,就必须进行学习,否则会出现偏差。“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自己不仅好学,而且还教导学生要积极思考。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他反对不学习的胡思乱想,但并不反对结合学习的思考。他认为学与思必须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们在现代的教育过程中,也要充分利用学思结合的方法。学思结合是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过程。只有那些善于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的人,才能把外在的知识转化为自我的能力,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如果不去学习,没有知识的积累,只是在那里苦思冥想,就无法验证其所思所想是否正确,从而使自己深陷疑惑不解的状态而不能自拔,以至焦躁不安,失去自信。相反,如果只会死啃书本,不动脑筋思考问题,就会不知所云,越学越糊涂。所以要培养学生认真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勤学、勤思。做到学思结合,让学生养成学习和思考的好习惯。
  二、躬行实践
  孔子在德育中特别强调躬行实践,即强调实践,在真实的环境中去锻炼成长,去完善人格。孔子一贯重行,在言与行的关系上,他明确主张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他告诫学生,衡量人的品德不能只听其言论,而应看其实际行动。因而,他要求学生做到“行笃敬”,只要从实实在在的事情做起,就“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而且孔子还十分注重培养学生道德实践的长期性和持久性,把道德知识落实到行动作为一种习惯。
  恩格斯曾认为,“在一切实际事务中……中国人远胜过一切东方民族……”指的便是这种实践精神的表现。可见孔子的这一德育方法影响深远。我们至今也奉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准则。所以道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说教或一般口号上,而要落实到我们的日常行动中,做到言行一致,树立多做实事、少说空话的道德实践风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因此学生在加强自我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书本的知识,而且要与实践联系起来,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现代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培养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把实践当作一面镜子,在实践中不断检查自己、陶冶自己,在自我扬弃的过程中塑造自己崭新的道德形象。
  三、因材施教
  虽然在《论语》中并未出现“因材施教”一词,但孔子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却是这样做的。北宋程颐、南宋朱熹都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孔子针对学生询问的同一问题,能根据不同对象的个性心理特点,尤其是智能和性格特点,作出方向一致但有所侧重的回答。比如在《论语・为政》篇中,记载了四个人向孔子问“孝”的情况。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道:“无违”,即不要违背周礼。而在孟武伯问“孝”,孔子却回答说:“父母唯其疾之忧”,即要特别为父母的错误行为担忧,这样才算是“孝。”孔子之所以作这样不同的回答,是因为孟懿子有许多违礼的行为,所以孔子教育他不要违礼。而当孟武伯问“孝”时,孔子则动员武伯去劝说他的父亲孟懿子不要违礼,教育孟武伯应该为父亲违礼的错误行为担忧。
  孔子的这一德育方法至今还影响着现代的教育理念。现代教育尤其强调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不能漠视学生的性格差异,而是要把学生培养成适合社会不同领域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从学生个别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机械地采取相同的培养模式;注重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区别处理,个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注重人的可塑性,通过后天教化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四、克己内省
  孔子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尤其强调克己内省。所谓克己内省,就是要不断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自觉进行思想教育,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孔子认为“克己”才能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仁”、“礼”的道德规范,即所谓“克己复礼为仁”。最终要做到慎独:“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同时孔子认为内省是日常必用的修养方法,可以发现错误,防止退步。孔子不断地告诫学生要“见贤思齐也,见不贤而自省也。”
  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德育方法在中国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并有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在当今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一宝贵遗产,批判地继承孔子的德育思想,充分挖掘和弘扬其中的积极成分,并结合现代教育的实际情况,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完善,使之符合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泽厚.新版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岳麓书社,2009.
  [3]侯长林.论孔子关于德育的方法和途径[J].铜仁学院学报,2007(3).
  [4]季三华.试析孔子的教育理念及方法[J].教育探索,2006(9).

推荐访问:孔子 浅析 德育 现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