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舞身韵 [论古典舞身韵的审美特征与课堂教学]

  中国古典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在中国舞蹈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堪称为中国舞蹈的代表舞种。我认为中国古典舞有极大的发展前景,因此,它在舞蹈教学上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古典舞创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是中国当代舞者致力于建设中国当代民族舞蹈的一种尝试。而它的审美原则不是什么新发明,因为从戏曲舞蹈来说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渊源,所以它是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中国古典舞《身韵》课产生于八十年代初,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已逐渐为中外舞蹈界和学术界所认识。1993年,它被国家教育委员会列为优秀教学成果而获得奖励。在国外,古典舞身韵已被大多数舞蹈界人士所接受,而且关于古典舞的书籍已出版,还成立了专门的学校并开设了古典舞课程。我们更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国家的、民族的艺术文化。
  一、古典舞身韵及其审美特征
  1.古典舞身韵的诠释
  所谓“身韵”即“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它们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换句话说“身韵”即“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这是中国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古典舞“身韵”课程是古典舞“身段”的更新换代。李正一教授在诠释“古典舞”时这样讲道:“名为古典舞,它并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它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它是以民族为主体,以戏曲、武术等民族美学原则为基础,吸收借鉴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有益部分,使其成为独立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舞种和体系。”
  2.古典舞身韵的审美特征
  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运动”形态,更是一种“审美”形态,而这种运动的审美,一方面是基于人体的审美,一方面又有改造人体的审美。我们注意到,中国古典舞在其漫长的历史限制,来构织“行云流水”的审美意象,来达到陶渊明“此种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境界。用孙颖先生的话来说,即“中国古典舞蹈的一个特征是外观面绵软松弛,气、力内运以为骨梗,龙趋凤回、行云流水都隐于‘韵’、‘势’之中”。
  身韵,虽然风格源是明显的,但它已不能再冠以“戏曲舞蹈”之名,它从戏至舞的蜕变已基本完成。它已摆脱原戏曲舞蹈对角色行当的千变万化,然而不管怎样变,万变不离其宗,这个“一”和这个“变”都是一种艺术难得的性格,也是一门艺术的美学的要义。因而我认为应从本质上分析它的美的特征,比如身法运用上千变万化的规律;节奏上注意内外统一;表现方法上的强调轻重、刚柔、急缓、松紧的对比;造型上具有圆、曲、拧、倾的特征;运动线强调曲回婉转、电线交织、闪转腾挪、变幻莫测;动律上要求欲左先右、逢冲必靠、逢开必合等辩证规律。变其形,传其神,从提炼元素入手,根据动律而发展,使之成为既具有民族风格韵律又具有时代气息的独立的新舞蹈艺术形式。一个成熟的民族舞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动作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是因为体现了“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这正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重要表现手段。“形、神、劲、律”作为身韵基本动作要素,高度概括了身韵的全部内涵。形,即外在动作,包含姿态及其动作连接的运动线路。神,即神韵、心意,是起主导支配作用的部分。劲,就是力,包含着轻重、缓急、强弱、长短、刚柔等关系的艺术处理。律,也就是动作本身的运动规律。这四大动作要素的关系,是经过劲与律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统一。其规律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这都是精辟的概括与提炼。而这些文字又与元素性动作高度统一、谐调,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美学理论。
  二、古典舞身韵的课堂教学
  1.身韵课的教学原则
  从舞蹈教学自身的角度来考虑,“身韵”课的指向当然首先是教材本身。因此也可以说,它是力图使中国古典舞的风格训练(一种文化风范、审美特征的把握)和功能训练(一种身体基本运动能力的习得)找到一个最好的契合点。用“身韵”建构者们的话来说,就是如何使“两张皮”合成“一张皮”的问题。事实上,“身韵”自身也仍在建构之中。一方面,它将已经确立的美学观念贯穿到功能训练中去,另一方面,它又将功能训练具有较大张力、较强韧性的动态化入自身的逻辑结构中。那么,什么是“身韵”的基本原则呢?
  通过系统地观摩身韵课教学,我认为身韵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第一,身韵强调人体运动的“划圆”轨迹。也就是说,人体的任何运动路线都应呈现出“圆”或“圆弧”的走向。人体运动轨迹之圆分为平圆、立圆和8字圆,其中8字圆是人体划圆运动的复合形态,变化最为丰富。第二,身韵强调人体在“划圆”运动中的“反胴”倾向。所谓“反胴”,就是(胴体)在预动状态中的反向发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逢冲必靠、欲左先后、逢开必合、欲前先后,等等。在“划圆”运动中贯彻“反胴”倾向,使得运动更为流畅也更为自然。第三,身韵强调体胴作为人体运动的力源,强调“以腰为轴”。所以,身韵最基本的动作元素,就是从腰的“划圆”运动中提取的“冲、靠、含、仰、移”等。第四,身韵强调以神领形,强调内气导引。内气的划圆轨迹是沿督脉(阳脉之总,循环于脊里)上提前而沿任脉(因脉之总,归于丹田)下沉,因此又将伴随呼吸的“提、沉”动态归于基本动作元素之中。
  2.如何做好身韵课的教学
  现在的舞蹈教学一般是将基训与身韵作为两门课程安排,不免给人一种错觉,即片面认为基训是主科,身韵是副科,基训是学生训练的关键,身韵是为加强风格而设立的点缀课。表层的主与次不是内在的质,是“壳”还是“核”,应通过两门课程所体现的精髓来确定。因此,关键问题不在设置的是一门课程还是两门课程,而在于中国古典舞的教学实质是什么。假若基训课和身韵课体现的是各自的质,而不是统一的质,那么就形成了“两层皮”的局面,基训也就变成了只有技术的“壳”,而没有身韵的“核”,两者很难形成一个统一于一体的古典舞风格,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片面追录古典舞的形,却忽略了古典舞的神,而我们要求的恰恰是形神兼备,只有劲与律的协和统一,才能全面达到古典舞训练的基本要求,这才是二者训练所要求的一致标准。由此发展到更深层次,就是要求在基训课教学中的每个动作,每个过程,每个细节,每个过渡的环节动作,静与动的变化,技术与技巧的操作,都要由身韵的神、形、劲、律来统帅,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从而达到“壳”与“核”的完美统一。即使是两门课的设置与安排,也能达到合二为一的效果。那么基本功训练的标准和身韵的训练标准是什么?是统一于一体的两个阶段,还是将所要达到的目的自始至终地溶为一体完成整体训练的目的?就目前而言,两门课程的安排要求任课教师把握一个标准,就是在基本训练的教学过程中,将身韵渗透到基本训练的全过程,在课堂中体现中国古典舞的精髓。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舞”身韵课是教学的基础课,我们要更好地研究和教学。

推荐访问:古典舞 课堂教学 审美 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