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架设情感的桥梁] 中国高铁桥梁架设视频

  摘 要:七十年代起,国外关于情感教育的研究成为热点:英国的“体谅教育模式”,美国的“非指导性教育摸式”,前苏联的“和谐教育模式”等等,它们的基本思想是:人的情感活动左右整个精神世界。针对语文教学中情感的问题,本文着重从三方面进行论述:1.在师生关系中体现温情;2.在言行举止中表露真情;3.在兴趣培养中激发热情。
  关键词:中学语文 情感教学
  
  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映。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无论在学习活动的准备阶段,还是进行阶段,或结束阶段,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是交织在一起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情感作为语文教学目标之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有利于学习主体对知识的掌握以及由知识向智能化发展。那么,如何加强语文中的情感教学,架设师生情感的桥梁呢?
  
  1. 在师生关系中体现温情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具有治疗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交际双方的情感是相互感染的。真挚、深切的情感易打动人,其行为也易为他人所接受。愉快的情感体验不仅会促进人际关系的融洽,也有利于提高交际双方信息的可接受性。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善于以同伴式的态度去接近学生,使学生觉得教师是可以亲近和信赖的人。即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其次要承认每个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人格平等。我们应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感情,倾听他们的意见,欣赏他们的能力。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对聪明学生给予热情、器重和关爱;对调皮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予以轻视、冷漠。这样势必会加剧两极分化,加重困难学生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甚至对教师产生敌对情绪。再者,语文教师要善于表达积极情感,多给学生动口的机会,尽力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要把对学生的爱化为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姿态、一个体贴入微的动作,从而让学生体验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从而消除师生之间的情感障碍,满足学生的情意需求。
  
  2. 在言行举止中表露真情
  
  教师教育学生不仅要靠口耳相传,更要注意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都具有很强的感染性。试想一位整天死气沉沉、板着一副面孔的教师,学生怎么可能接近你,更不必说让他们和你一起走入课堂内容,积极思考和解答问题。当我步入学校走进教室时,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责任感和神圣感,自始自终热情饱满,从而在不知不觉的言行举止中表露真情。
  2.1言之有情
  情绪心理学家孟昭兰教授说:“情感和语言一样,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自然而然学会的,但它也和语言一样,需要学习和使用,掌握和修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用语言渲染情感,发挥语言的幽默、形象、风趣、抑扬顿挫的魅力,展示语言的韵律、流动之美。同时还可辅之以一定的身体语言,如:耸耸肩,笑一笑,点点头等,从而让所言之语更加有情。
  2.2动之有情
  即用体态情感塑造情感形象。课堂上,教者昂首挺胸,学生领悟到的是浩气凛然;教者缩头弓腰,学生懂得是奴颜卑膝。简单的体态情感,塑造了情感化的形象,胜似千言万语的说教,若能结合所学的课文,则更易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接受、领悟,从而活跃气氛,提高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益。
  
  3. 在兴趣培养中激发热情
  
  兴趣是语文学习的动力,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结合点,是教与学的纽带。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兴趣的培养激发学习热情,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3.1情境诱情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可充分利用实物巧设情景,用动作表演情景、用语言描述情景、用歌曲伴随情景、用图画烘托情景、用表演体会情景,将枯燥抽象的内容,寓于一个十分有趣的、惹人探求的情景中,从而使语文课堂更加形象化、趣味化、交际化,诱发学生学习情感。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时,播放王菲的《明月几时有》的歌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悠扬的歌声中,学生们不停地摇头晃脑,在边听边欣赏中,加深了对词的内容的理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译析全词内容,并一起唱起这首《明月》歌,使学生加深了对词的印象,使学生在激趣中促进理解,在悟思中尝到喜悦。
  3.2激励传情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取得学习成绩的快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内心的自豪感、自尊感,这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相反,焦虑忧愁、挫折失败等消极感情会使学生失去信心,让心理处于抑制状态之中。激励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正面激励,适当旁征博引,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情感欲;一是以陪衬、竞争、争辩、挑战等方式的反面激励。在课堂教学中,用激励的方式传递情感火花,会让学生处于激情亢奋之中,从而易于掌握所授知识。
  3.3自我扬情
  喜欢自我表现是青少年学生的共同心理特征。教师应利用这一特征,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充分进行表现。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让他们能够踊跃表现自我,发挥特长。语言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表演对话,如口头习作比赛、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此类活动的开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应用语言的交际的能力。如教学《核舟记》第三段时,我请了三位同学上台角色表演:一为东坡,一为佛印,一为鲁直。台下的观众一边看着小演员们排位置,摆姿势,一边看着课文,忍不住心中的着急,七嘴八舌地当起了“导演”,台上台下,“导”“演”结合。课文中有关苏黄二人坐姿、神态的语句,不知不觉竟然全被学生们自己“消化”了。表演完了,舟上五个人的位置、姿态、动作,也就像电影镜头一样,一一印进了学生的脑中,一句句难背的古文化成了直观的形象。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自信得以树立。
  总之,语文教学呼唤情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只有架设一道通往学生心灵的情感桥梁,才能让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让情感之花开满语文课堂,从而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推荐访问:架设 桥梁 语文 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