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学质量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

  摘 要:教学工作是院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院校教育与发展的生命线, 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确立科学先进的办学理念,改善办学条件,整合学科专业,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质量管理,增强队伍活力,优化育人环境,发展国际特征。
  关键词:高等教育 现代化教学 教学质量
  
  近年来,我国高校连续扩招,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观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并存的需要。但是与之相伴的是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一方面扩招导致生源质量差异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生均教育资源紧张、教学质量令人担忧、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紧缺;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使得传统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受到了严峻挑战;另外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及其普及带来的高等教育多样化,如远程网络教育的兴起、私立教育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生及家长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担心。新的形势下,如何确保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既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增强核心竞争力、注重内涵发展的重要课题。为此,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活动必须主动跟进,积极寻找一种更加科学、规范和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
  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的永恒的主题,尤其是在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的今天,研究如何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更具有深远的意义。高等教育质量观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有着重要影响。
  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包括:正确的培养目标和科学的评价标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优良的教学质量,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和办学市场发展需要,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良好的发展机制。要改进和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应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推进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教学改革,建立健全教学制度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提供多元化的办学服务,建立多样化的质量评价体系;与时俱进,树立发展的质量观。
  1.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确立科学先进的办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明确新型的教育教学关系和教学内容,构建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在积极参与中主动实践、思考和探索,锻炼其创造性的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推进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教学改革,建立健全教学制度机制。教学改革是高等学校改革中的核心问题,也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它包括课程建设、课程改革。课程建设在教学改革中又处于核心和重点的地位,课程建设水平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影响着对人才素质的培养,因而建设一个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对高质量的课程建设会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建设精品课程是“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就是解决好课程内容建设,就是向课程要质量,向教学名师要质量,从而达到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课程改革必须明确建设精品课程的目标与各类课程主次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的专业确立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的比例;依照应用性和基础性专业人才的不同需要和特点,制定和安排相应的课程体系,保证满足所需专业人才标准的培养要求。精品课程要明确建设的目的,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注意拓宽口径,加大专业课程、社会实践、教学方法及手段的综合运用,起到积极的教学效果。
  3.加强学科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积极推进现代化教学。现代化教学以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为先导,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通过教学双方在信息化环境中的合作互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现代化教学具有先进性、创新性、开放性和综合化、信息化、规范化等基本特征,是传统教学的创新和飞跃,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途径。
  4.整合学科专业,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质量管理,建设一支优秀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多方引进各种专业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使教师队伍形成多元化的层次结构,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培养高质量的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
  5.采取有效措施,通过上级支持、合作、贷款、共建等形式,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发展国际特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创新环境,建设更多、更先进的教学设备、实验室,使高校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不断增加,并高于教育部规定的教学工作合格评价标准。加强教学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全校人员提供较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建设一流的校园网络环境,为实现现代化教学提供必要的网络支持。充分利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新型的大学教育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
  6.坚持管理创新,强化教学质量管理,并建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院校教学特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树立全员、全程质量管理的观念,加强政策导向,充分调动教、学、管三方面的积极性,积极探索宽严相济、生动活泼,共性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统一,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管理机制。在学校内建立严格而有效的教育管理督导制度,对教学适时地进行评估,加大对课堂教学的指导和监督力度,形成有力的监督机制,教材的建设达到合理和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使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目标落到实处。在社会上建立专业性社会评估机制,使教育质量外部保证更为完善。社会参与监督和评估教育质量,有助于教育满足多方面的社会需要。同时,教育专业性社会评估机制有助于保证评估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因为我国高校绝大多数是公立学校,政府是学校的最终也是唯一的主管者,由政府开展教育质量评估,容易使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专业性社会机制则会成为政府评估的有益补充。培育专业性社会评估机制,首要问题就是保证社会评估机构的独立性、自治性,要保证政府机构对质量评估的不干预性、非指挥性,充分发挥评估机构在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包括建立校、院两级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建立教学质量督导保障体系,建立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立教学质量评估考核项目及指标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学质量管理队伍。
  7.与时俱进,树立发展的质量观。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协调、统一,是确保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高等教育的发展,还必须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
  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关键,高的教育质量,必须靠具有严谨的学风、敬业精神的高素质的教师和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只有具有新的教育理念,制定有特色的管理政策和措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遵循教育原则和不同教育规律的独特要求,才能真正把提高教育质量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刘永瑞.探索新形势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机制.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01年12月:第111页.
  [2]张尧学,张大良,吕浩雪.扎实推进“质量工程”抓紧抓实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3,(9).
  [3]赵艳林.培养创新人才大学教学模式的传统与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3,(15/16).
  [4]张保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确保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第10期:第3页.

推荐访问:高等教育 大众化 教学质量 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