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品”入手,构建语文美丽课堂


  【摘 要】中职语文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对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社会应用型人才起到十分重要促进作用。本文从品味语言文字之美、品悟思想情感之美、品析人物形象之美、品鉴艺术手法之美等四个方面,通过一个个典型的课堂案例分析,阐述了构建出中职语文美丽课堂重要性。
  【关键词】中职语文;四品;构建;美丽课题
  中职语文是职业学校的文化基础课,其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正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的那样:“职高学生学会初步欣赏文学作品,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不善于发现隐藏在课文中的种种美丽,学生定然会学得索然无味,其结果只能让学生讨厌学习语文,更谈不上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审美情趣的提高了。因此,笔者一直尝试打造中职语文美丽课堂,让学生能在享受美的同时,增长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下面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就中职语文教学美丽课堂的构建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品味语言文字之美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中职语文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细细品味课文语言的精妙,体会语言文字之美。
  在老舍的《母亲》中,作者通过简朴的语言,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传神地描写了母亲的言行,表现母亲丰富的内心世界。看着自己最疼爱的女儿出嫁时,“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挣扎”“咬”“扶”“看”这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当除夕之夜,“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到家里,看望母亲,当时的母亲“笑”了;当听说我必须回校时,她“愣”住了,半天才“叹”出一口气来。一个“笑”字,生动地表现了母亲见到儿子的那种喜出望外和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一个“愣”和一个“叹”,流露出了一个孤单的母亲内心的惊讶和失望之情。教学中,能让学生抓住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通过诵读、联想,必能有更多的体会。
  栗良平的《一碗清汤荞麦面》中,母子三人先后四次来面馆吃面时母亲的问话,是很值得细细品味的。第一次:“……唔……清汤荞麦面……一碗……可以吗?”第二次:“……唔……一碗清汤荞麦面……可以吗?”第三次:“……唔……清汤荞麦面两碗……可以吗?”第四次:“……唔……三碗清汤荞麦面,可以吗?”这里,第一次把要面的数量“一碗”放在后面,是她不好意思说出这个“一碗”的。第二次、第三次问话比第一次少了一个省略号,第三次还增加了面的数量,可以看出,母亲难为情的状态一次比一次轻。第四次问话的时候,母亲已经没有难为情了,因为他们已经战胜了困难。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样的句子多加比较、分析,才能品读出作者对句子表达的独具匠心。
  二、品悟思想情感之美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很多课文都需要诵读,尤其是诗歌和散文,而反复诵读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学生品悟课文思想情感之美。
  对于诗歌,笔者喜欢让学生在基本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进而理解诗歌的主旨和蕴含的情感。如李白的《将进酒》是借劝酒为名,着力刻画的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全诗基调豪放,感情愤激,大起大落。当然,教师应给予适当的诵读指导,让学生把握诗人瞬息万变、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适当变换声调和节奏,努力表现出诗人开阔旷达的胸襟。通过反复诵读,学生自然能理解诗人将豪迈的浪漫精神渗透在饮酒高歌之中,把追求理想、反抗权贵、要求自由、傲岸不屈的性格融于恣肆纵放、雄奇飘逸的诗风中。
  对于散文,笔者更喜欢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直至读出自己的感悟,并且创造机会,让学生分享各自的朗读感悟。比如,毕淑敏的《我很重要》是一篇带有浓郁哲理思辨色彩的散文,说理与抒情融于一体,充满了情感美和理趣美。课文从个体生命的诞生,从亲情、友情和事业等层面满怀激情地剖析“我很重要”。从个体生命诞生的过程看,“我”是由“无数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华汇聚而成的”唯一的个体,进化的艰辛和出生的偶然都意味着“我很重要”。从亲情的角度看, “我很重要”不只为父母、为爱人,还为了孩子;不只为爱的接受,还为了爱的付出。作为朋友,“我很重要”是因为“我”是他们不可或缺的知音。对于事业,“我很重要”是因为“我”是自己“不可或缺的主宰”。在此基础上,作者用了三个“我很重要”独立成段,从“不习惯嘹亮地宣布”到“声音放大了一点”到“大声地对世界这样宣布”,层层递进,包含着情感转变和心理转变的过程,体现了个体意识觉醒的艰辛和兴奋之情,显示了作者的勇气和对生命的一种庄严的承诺。学生只有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才能体会到课文那种丝丝入扣的理性分析和淋漓尽致的动人情感。
  三、品析人物形象之美
  中职语文教材中了众多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之美需要我们联系课文、背景等来细细体会。
  如莫泊桑的《项链》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就值得我们好好品析。这是一位出身平凡但颇有几分姿色的姑娘,一心想过上流社会的生活,却不知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渴望被人追求,却不知道什么是爱情。很多学生在学习完课文后,认定玛蒂尔德是一个贪图享乐、爱慕虚荣的人,她的悲剧就是由自身的虚荣和肤浅造成的。这样的评价显然有失偏颇,不够客观和全面。于是,我让学生重新回到小说中,找找玛蒂尔德身上值得肯定的闪光点。于是,学生毫不吝啬地把“诚实”“善良”“勇于承担责任”“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勤恳”“踏实”等赞美之词都送给了可爱的玛蒂尔德。至此,玛蒂尔德这一形象才具有丰富性,给人更多的启迪与思考。
  又如拉索尔·贝克的《成长》中的母亲这一形象是“我”、多丽丝、出版社的管理人员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中最具特色的。她率直、泼辣、急于求成、自信而又开明。上课时,在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文章结构后,笔者着重让学生感知人物形象,尤其是母亲,理解母亲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我建议学生找出关于母亲对“我”的言行描写。一开始,学生普遍认为这是一位不太近人情的母亲。但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后,学生渐渐明白了母亲的伟大之处。这是一位了不起的母亲,她一直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发现“我”缺乏闯劲,在八岁的时候就让“我”街头推销报纸;当“我”毫无销售成绩可言时,她总是适时激励“我”,并传授具体的推销技巧;虽然平时对“我”要求十分严格,但当“我”擅自用卖杂志的钱买了苹果时,非但没有批评,反而拍“我”的后背以示嘉奖;当发现“我”在生意场上没有指望,便为“我”留意新的行当,直到她发现了“我”的写作天才,并鼓励“我”当个作家。

推荐访问:入手 构建 课堂 语文 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