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展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国越来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而发挥人的主体性是培养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我国,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一直是以灌输为主,方法单一,作风专断,导致学生长期缺乏自觉能动性。作为主体的学生,他们不能拥有自己的想法,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要转变这种状况,我们应联系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现实,找到适合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育模式。这对于学生自主性发挥,知识落实,创新能力提高意义重大。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主体
  一、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阐述
  马克思认为:人是有生命的、活生生的感性的人,因此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主体不可能是其他非人的存在,这是因为人是有意识的类的存在物,而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另一方面,人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主体,只有在与一定客体的关系中通过自己的自觉能动活动而获得对客体的主动态势,发挥出能动的积极作用并取得支配地位时,才会成为主体。
  马克思对于人的主体性的阐述非常深刻和全面,首先他在论述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对自然的超越性的同时,仍然强调人对自然的依赖性。
  (二)教育学关于人的主体性阐述
  人类要发挥主体性,掌握发展中的各种成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接受教育,教育是主体性发展的重要机制。教育帮助我们认识前人的认识成果,只有认识到前人的认识成果,才可能在实践领域中转化为现实的主体能力。此外,通过教育我们接受和理解了社会价值规范体系,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使我们的主体性向着更符合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发挥作用。首先,教育的本质与人的主体性发展具有内在统一性。教育的本质简单地说就是使人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当教育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又在不断地完善自己,使社会个体化。其次,教育促使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和主体能力提升。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前提条件,而教育在促进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和主体能力的提升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目前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主体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陈旧,不利于创新思维培养
  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一些学校的教学模式仍较陈旧。这种陈旧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过程上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本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的过程,却成为教师的独角戏,只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的反馈作用;二是教师授课完全以课本为中心,教师完全依赖于教材,学生唯书本和教师为真理,这使他们失去了对教材以外的求知欲望和勇气;三是教学环节以课堂为中心,教师在传授这些理论时也是通过课堂授课这一环节,忽略研究性学习,缺乏实践训练,并没有将这种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这大大缩小了他们创新能力培养的范围。目前,虽然已有部分教师注意到了这些弊端,但他们只是片面地去强调,并没有真正实施。
  这种教学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特定的教学目标实现起了重要作用,但它注重的只是教师的教,局限于课堂、教材,让学生被动地回答问题。长期以来,学生思维得不到开化,对于新鲜事物自然没有探索的兴趣,对于疑难问题缺乏思考的动力,完全依赖于老师的讲解,这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回避的局限性。
  (二)教学方法单一,不利于知识落实
  在目前的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单一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教学方法种类单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将丰富的教学内容局限于一种反复的教学方法,即满堂灌、反复问。随着时代的变化,教材呈现不断更新的趋势,授课的内容自然会发生变化,面对众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运用也应呈现多样性。如果只是片面地运用一种教学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知识的落实程度也就很难有提升。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多样的教学方法。第二,教学方法彼此间联系单一,没有发挥出他们之间多种联系的效用,甚至为了突出某一种教学方法而贬低另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方法的运用失去了应有的灵活度。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没有经过精心的设计,缺乏明确的目的,不能针对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思想状况,最终导致知识得不到全面讲解,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是模棱两可。在实际教学中,不同的教学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所能发挥的作用自然也是不同的,因此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我们都不能去强调它的好坏,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教学方法,它们既有长处又有不足。因此,我们应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能片面肯定或否定某一种教学方法,或将各种教学方法割裂开来。
  (三)教学作风专断,不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发挥
  在一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强调灌输,过度夸大教师的作用,忽视学生的内在需求,这便导致有些大学教师有专断的思想,认为自己是课堂的掌控者。这种专断的工作作风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师不能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没有做到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他们没有给予学生更多彼此交流的机会,课堂上很少有学生提问、讨论的环节,课堂成了教师一个人的发言地,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第二,教师忽略同行的相互交流,不能与其他教师探讨更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这使得教师过于重视自己的课堂授课方式,而完全不听从他人的建议和批评。
  这种专断的教学作风,不能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仍然是单方面的教师独自讲解,学生没有回应,学生的作业和活动完全听从于教师安排,没有自己的看法,两者互动自然较差,教学效果自然得不到提高。
  三、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确立学生主体性的措施
  (一)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学生素质教育在于创新,而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离不开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构建民主化、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这必然离不开教师与学生。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理论程度;转变观念,敢于摸索新型教育模式,大胆尝试;增强教学民主意识,营造讲堂民主氛围;不要过度去束缚学生,给予学生自由和空间,使学生能凭借本身的需要、动机做出选择。学生要敢于讲话,提出本身的见解,勇敢地去探究和疑问。为此,我们应发展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具有覆盖面广、注重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和个性发展人才相结合、可持续性特点。这种教学模式面向的是所有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强调学生各方面综合发展,培养的不只是智力,而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它不主张整齐同等,而是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状况,挖掘学生长处,抓学生长板,這种教学模式在当今及以后的教育事业上,所起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

推荐访问:主体性 政治理论 中学生 大学生思想 课教学